談“乖乖孩”的心理問題

學識都 人氣:3.12W

現實生活中那些上課不認真聽講、沉迷於網絡、逃學、尋釁滋事的學生被稱爲“問題學生”,讓老師家長都很頭疼,也容易受到關心幫助。然而,看上去不調皮搗蛋的孩子就可以聽之任之了嗎?日前,在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等主辦的首屆“問題學生”教育論壇上,專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因爲有一些內化的情緒和行爲障礙,同樣會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談“乖乖孩”的心理問題

在華東師範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院長楊廣學看來,人們通常所說的“問題學生”是指存在情緒和行爲障礙的學生,情緒和行爲障礙可分爲外化和內化兩種,前者如攻擊、搶劫、違抗、反社會行爲等,表現明顯,容易引起關注;後者如恐懼、焦慮、抑鬱,自傷、自殺、封閉、退縮,嚴重擾亂心理髮展,具有痛苦的體驗,但不易被發現,對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一個在老師和家長眼裏是“乖乖女”的中學生,實際卻因爲自己長相不佳、成績落後,感到自卑焦慮,日漸產生了厭學的念頭。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處處長吳增強曾接觸多個這樣的案例,他分析,這個女生情緒異常的原因在於青春期性意識的崛起和自我的覺醒,需要家庭和學校密切關注、及時介入,這樣才能避免更嚴重後果的'發生。

楊廣學呼籲,不僅要關注青少年外化的行爲問題,更要關注內化的心理健康問題。楊廣學認爲,需要構建“三級預防體系”,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一級預防側重提高生活質量,推進家庭教育的科學化;二級預防對易感青少年羣體和有關環境進行干預,提供專業幫助;三級預防對存在問題或處於問題早期的個體及時提供干預,防止惡化和產生新的問題。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問題學生”,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專業機構的力量,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授之以漁,幫助他們自主自助

TAGS: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