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歸因方式決定了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學識都 人氣:5.19K

可能你沒有意識到的是,很多事情其實沒那麼糟,你卻常常把事情發展到最糟糕的地步。你的歸因方式決定了親密關係的滿意度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你的歸因方式決定了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很多女生在談戀愛的時候似乎都會經歷這樣的心理歷程:以前對方天天準時打電話早安晚安噓寒問暖,現在連微信也很少迴應。以前你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現在在一起卻總是各自看手機一言不發。

爲什麼他不再對我那麼殷勤?他是不是不再那麼喜歡我了?是不是移情別戀了?

看到對方和女生聊天,就會覺得他不甘寂寞和別人搞曖昧。看到對方手機設置了密碼就會覺得他肯定做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總之,對方一切的變化看起來都像是劈腿的信號。於是兩人的關係在懷疑和不信任的走向分手。

可能你沒有意識到的是,很多事情其實沒那麼糟,你卻常常把事情發展到最糟糕的地步,是因爲你的歸因方式出了問題。

01

什麼是歸因?

歸因即是指人們對事情發生的原因(特別是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釋。

在親密關係中,你發現對方許久不回你微信,或者手機沒人接,你既可以歸因於對方正在忙,可能不方便接電話或者回微信(情境歸因)。也可以歸因於對方對你不再那麼在乎和關心(個人歸因)。

而一個積極的歸因方式有利於關係的改善。將對方令人愉快的行爲(譬如在你的生日送你曾隨口提到想要的禮物)歸因於個人(他很重視我說過的每一句話),而將對方令人不愉快的行爲(譬如房間很亂也不打掃)歸因於情境(他這兩天上班應該很累吧)。

不利於親密關係發展的歸因方式會導致關係的惡化。將對方令人愉快的行爲歸因於情境(他今天那麼體貼應該是因爲工作進展順利),將對方令人不愉快的行爲歸因於個人(他還保留着前女友的照片說明他還是忘不了前女友)。

而在一些調查數據中發現,那些對關係滿意度較高的夫婦中,他們傾向於前者,而滿意度較低的夫婦中,卻傾向於後種歸因方式。也就是說積極的歸因方式會提高彼此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02

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歸因方式呢?

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人們常常能感受到自己行爲的外部壓力,容易對自己的行爲作出外部歸因。但卻很少考慮到同樣的環境會影響他人,因此在對他人行爲歸因的時候,容易作出內部歸因。

當你向男朋友發脾氣時,可以歸因於大姨媽來了,心情波動比較大。但是當男朋友衝你發火時,你卻不會考慮是不是男朋友字最近工作壓力比較大,而是覺得男朋友脾氣暴躁。

自利偏差

人們在事情順心時容易把功勞歸功於自己,而當情況變糟糕時尋找外部理由。

也就是說,當兩個人關係美滿時,會很容易把一切歸功於自己對這段關係的付出和做出的犧牲,而當關系變糟或者最終分手時,卻總是傾向於指責對方,“他從來沒有站在我的立場考慮過”、“他真的很自私!”而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

依戀模式

(之前的文章已經提到過很多次依戀模式了,因此在這裏就不做詳細闡述了,不太清楚的朋友可前往百度百科搜索“依戀模式”。)通常情況下,安全依戀型的人傾向於積極的歸因方式,即對對方的行爲採取更加善意、寬容的解釋和歸因。而不安全型戀人則採取更爲悲觀的歸因方式。

關係信念

人們會帶着固有的人際關係信念步入親密關係,這些信念以心理結構的形式組織起來,稱爲“圖式”。

有些人認爲兩個人相識相愛是早就註定的,而對的人應該就是那種不管是興趣愛好、性格價值觀都和自己完全契合,天衣無縫,自己一個眼神對方就能領會什麼意思的`人。只消一眼便能從人羣中認出對方。而所謂的磨合、遷就、妥協只是因爲彼此不是對的人。即所謂的宿命信念。

而有些人則認爲一段幸福、穩定的關係其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而是要不斷經過磨合,攜手面對並克服一系列的困境,才能更加深入瞭解對方,而彼此的感情也愈發深厚堅定。即所謂的成長信念。

但對於親密關係來說,宿命信念是很危險的。因爲它會導致一個人理所當然地認爲“即便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你永遠都是這麼不體貼不關心人”。一旦發生矛盾和衝突,對方誤解了自己的想法,便歸因於對方不適合自己,不是對的那個人,而產生分手的想法。

消極的歸因方式,會導致“指責(通常是女方)-憤怒(通常是男方)-爭吵-變本加厲的指責(女方)-沉默(男方)”的惡性循環。

一段關係中,我們如何對對方的行爲進行歸因,決定了這段關係的劇本會如何發展下去。而長久幸福的關係,需要把對方想得好一點,把你們的愛情想得堅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