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的小孩到底在“說”什麼?

學識都 人氣:2.34W

小孩發脾氣是正常的事情,只是發脾氣背後通常都隱藏着小孩想說的話,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發脾氣的小孩到底在“說”什麼?

發脾氣的小孩到底在“說”什麼?

寶寶愛發脾氣、摔東西、撒潑哭鬧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特別是一歲到三歲半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哭鬧時,真的是讓大人一點辦法都沒有,很是尷尬。如何應對這顆不定時的小炸彈,成了很多家長棘手的問題

1

孩子的脾氣從哪來?

越小的孩子,越傾向於用“行動”表達情緒和行爲

寶寶暴躁性格的養成,首先有遺傳因素,爸爸媽媽中有一方性格比較急躁,寶寶性格也會相對急躁。或者,在家庭生活中,寶寶看到大人中有一方性格急躁,會自動的學習和模仿。

案例:

陽陽媽媽由於工作忙,陽陽交由姥姥姥爺照顧。最近陽陽媽媽發現,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而且每次發脾氣都很愛摔東西。

觀察後發現,陽陽姥爺姥姥的相處方式就是一言不合就暴躁,一生氣就摔東西,手裏有什麼摔什麼,久而久之陽陽也學會了

孩子所有的行爲都是模仿來的

寶寶發脾氣、哭鬧摔東西,很可能是有需求要表達,年齡較小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發育不完全,冷了、餓了、病了、困了等不能表述,只能用哭鬧來表達,傳遞給媽媽“我出現問題了,媽媽我需要你的關注”

當孩子年齡稍微大一點,可以用語言清楚表述,或者應該學會控制情緒的時候,你沒有教會他用語言或者學會控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這個時候,他能想到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摔東西、發脾氣哭鬧,獲得你的注意。

示範案例:

“媽媽,我今天能吃糖嗎?”

“可以吃糖,因爲你昨天幫助媽媽掃地,答應獎勵你一顆”

“對呀對呀,那我可以吃幾顆呢?”

“今天只能吃一顆糖,吃多了會牙齒痛。對嗎”

“嗯,好那就吃一個”

提前建立規矩,讓孩子明白規則

規矩提前說清楚,讓孩子明白遇到這些事情我不能這麼去做,即使我哭鬧撒潑也不會得到滿足。記住,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一定滿足你給TA的承諾,不要覺得“給不給都兩可”

2

孩子發脾氣,在說什麼?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理解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爲很小的事情鬧脾氣,這個時候,“事情”更像是一個導火索。在孩子發脾氣的當下,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被滿足,而是情感上被理解。

案例:

已經要睡覺了,3歲女兒要吃餅乾,媽媽打開罐子發現裏面只有一塊餅乾了,於是拿出來遞給女兒,誰知孩子剛接到手裏,餅乾就碎成了兩塊。

看着手中的餅乾,女兒馬上就變了臉,將餅乾扔到地上,並大聲哭了出來:“你把我的餅乾弄壞了,賠給我。”

這種時候,一些家長會努力給以孩子物質滿足,希望孩子停止哭鬧。如此一味滿足,很容易養出一味索取、且無法等待的小孩。

另外一些家長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氣。比如會說教:“家裏沒了,這麼晚,又不能出去買,我怎麼賠你啊?碎了不是一樣能吃嗎?”,或者貼標籤:“你怎麼這麼無理取鬧”,或者乾脆冷處理。

可是這樣做孩子很可能依舊不依不饒,甚至會就地打滾。這些家長,同樣未看到孩子發脾氣的當下,內心到底在體驗着什麼,又渴求什麼。

示範解決:

媽媽神祕的說:“噓,你聽。”(理解並接納孩子此時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特點,保證情緒的穩定平和)

孩子抽抽搭搭地問:“聽...聽什麼?”

媽媽假裝將耳朵湊到餅乾跟前,仔細聽了一會,說:“兩塊小餅乾在說話呢。”(遊戲化將孩子注意力轉移)

孩子的好奇心成功地被激發了起來,於是停止了哭鬧,問道:“小餅乾在說什麼呢?”

媽媽又假裝聽了聽,然後說:“小餅乾啊在說我們沒有被摔壞,不過要趕快把我們吃到肚裏哦,這樣我們就能繼續在一起了。”

孩子一聽,趕緊拿起餅乾,狼吞虎嚥般吃到肚裏,然後問:“媽媽,快聽聽小餅乾在一起了嗎?”

媽媽配合地將耳朵湊到女兒小肚子上聽了聽,然後說:“在一起了,小餅乾拉着手呢。”女兒開心地笑了(從故事和想象層面滿足孩子對於完美敏感期的追求)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有事爲什麼不能好好說,總是要大鬧一場?這是因爲,越小的孩子,越傾向於用“行動”來表達情緒和行爲(如高興了就開心大笑,生氣憤怒了就會哭鬧、發脾氣等)來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麼。

若家長不知道如何破譯孩子的行爲密碼,就很難真正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就無法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比如面對例中的這個孩子,大人可能會覺得她故意爲之,或是太挑剔、太浪費。但瞭解的父母就能明白,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她正處於完美敏感期的緣故。

對孩子來說,餅乾碎成了兩塊,她的內心是真的非常難過和痛苦的,所以纔會哭鬧。

沒有從來不發脾氣的孩子,發脾氣的孩子自身同樣很苦惱:“媽媽怎麼不懂我、不幫我呢?”“我真的很無助、很絕望。”父母若再責備孩子,或是逼迫孩子接受當下,可能破壞的,就是孩子正在建構的內在世界了。

3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該怎麼辦?

耐心聽完6個問題,其他都是廢話

事實上,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父母若能很好地看到:大哭大鬧也好、躺地上打滾也好,都是孩子發泄和表達情緒的一個途徑。

這也就比較容易接納孩子的發脾氣行爲了,且不容易跟着孩子着急上火,並能在孩子發脾氣時,較爲輕鬆地幫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

第一個問題|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家長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憑直覺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小夥伴了,人家纔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情了,老師纔會處罰你”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TA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TA的錯,TA也會因爲有機會爲自己辯解而更容易理解自己的錯誤。

第二個問題|你的情緒怎麼樣?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激動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要等到他心情平復以後,才能冷靜思考。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話,我們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等孩子足夠冷靜後,再說其他事情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着教訓TA,而是冷靜的接着問TA!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呢?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TA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TA好好討論,讓TA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怎麼做?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