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學識都 人氣:1.88W

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很正常,但是我們要經得起挫折的考驗實際上講究的就是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今天小編爲大家整理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的文章,歡迎閱讀!

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應正視挫折,自覺地同困難作鬥爭,提答案要點: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應正視挫折,自覺地同困難作鬥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1)正確地對待挫折。

認知是影響挫折產生和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個體的挫折承受力,應正確認識挫折。挫折不可避免,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隨時準備迎接各種困難和失敗。有了心理準備,就不會再挫折面前驚慌失措。

正確地認識挫折首先應該認識到挫折的兩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對人有消極的影響,如挫折會影響個體實現目標的積極性,降低個體的創造性思維水平,損害個體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強個體情緒反應的力量,增強個體的容忍力,提高個體對挫折的認識水平。因此,辯證地看待挫折的兩面性, 就能夠變不利因素爲有利因素,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促使挫折向積極方面轉化的。

其次,還應學會對客觀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確認識。如有的學生因一次考試不及格就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這種表現是由於他的錯誤認知導致的。人生的道路總是崎嶇不平的,豐富多彩的,一次的失敗並不能夠代表他的全部,人生成才的道路、成功的機會是很多的,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一個嶄新的未來。我們正確地做法是,在遇到挫折後,冷靜地分析自己的目標、方法、努力程度以及外在阻力等情況,找出挫折的真正原因。只有正視挫折,認真地汲取經驗教訓,才能最終戰勝挫折。

(2)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自己應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既不過分擡高自己也不貶低自己,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自傲會使自己制定的目標高於實際水平而導致挫折,自備會使自己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懼怕困難、逃避困難,或者陷入困境而不可自拔。

(3)恰當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處在挫折與衝突情境時解脫煩惱、減輕緊張以及恢復情緒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反應。當面臨挫折時,出於自我保護本能,個體會自發地喚起心理防禦機制,以減緩心理壓力。心理防禦機制有積極消極之分: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能使人表現出自信、進取的傾向,有助於個體戰勝困難與挫折;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則使人表現出退縮、逃避的傾向,雖暫時緩解內心衝突但不利於個體長遠發展。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以下幾種:

轉移,即把對某一方的情緒反應轉向另一方;抵消,即以象徵性的時間來抵消已經發生的事情,消除心理上的不適感;

補償,即用各種方法來補償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產生的不適感;

合理化,或稱文飾作用,指個體無法達到目標或行爲不符合規範時,用有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爲自己辯解,求得解脫和自慰;

壓抑,即當個體的慾望無法滿足或行爲不符合社會規範時,可有意識地將其壓抑、控制,並想辦法延遲滿足;

昇華,即把被壓抑的衝動或慾望永福和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或是把消極情緒所引發的力量轉移到積極方面;

幽默,即當個人出於難堪境地適,以幽默的語言、開玩笑的方式來擺脫困境,或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通過幽默間接表達意願、解決問題;

投射,即把自己不喜歡的或不能接受的現實、觀念等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減輕挫折感。

對待挫折,除了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難外,還要建立並恰當使用有效的心理防禦機制。

【拓展閱讀】

  爲什麼向東飛比向西飛時差反應更嚴重?

時差應該是旅行中最討人厭的事了。許多向東行的人又比往西走的更容易受時差影響。我們並不清楚爲何這些人會有這種感受,不過科學家近來設計出一套模型,來模仿人體內專門計時的細胞,用數學說明爲什麼從西向東走造成的時差更難捱。這項研究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該如何倒時差。

在人腦中央深處有個叫做下丘腦的部位(就在視神經交叉處正上方),人體自帶的時鐘就在這裏運轉。大約每隔24小時,2萬個位於下丘腦“交叉上核”的特殊節律調節細胞就會同步一次,向身體其他部位發出信號,告知身體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這些細胞知道該打什麼信號,因爲它們從環境中接收到光線刺激,明亮時就表示人該醒着,昏暗時就該睡覺。

然而,當我們跨過好幾個時區,譬如從紐約飛到莫斯科的時候,這些自以爲通曉例行公事的節律細胞就被打亂了,不知該怎麼辦纔好。我們的身體也糊塗了,因爲它想要對時,卻不知道是什麼時間。結果就導致了時差。

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米歇爾‧葛文(Michelle Girvan)參與了建構這套模型的工作,研究成果週二時在《混沌》(Chaos)期刊上發表。葛文表示,我們體內大部分內建時鐘都稍微慢些,在沒有持續穩定的光源信號時,比如跨時區旅行的時候,體內的節律細胞就會想讓一天更長一些。

“這全是因爲人體內建時鐘的自然週期比24小時稍長一些,也就是說,在向西旅行、導致一天的長度拉長時,感覺會比向東旅行導致一天縮短時更好受一些。”

要解決時差問題,你可以讓體內時鐘儘快調整到與目的地的時間同步(有個智能應用可以幫忙)。所以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模型,將你的節律細胞、你對光線的敏感度、光線強度、跨越時區的多寡,以及我們稍稍失準的體內時鐘全都納入考慮。他們希望這個模型可以提供一個簡潔的方式,來解釋正常人的身體如何在沒有外在干預的情況下,把時差倒回來。也就是說,我們在抵達與出發地相差3小時、6小時、9小時、12小時的目的地之後,不論旅程是向東或向西,身體節律細胞是如何根據新地點不同的光線信號(比如陽光、人造光,或雲層篩落的黯淡光線)進行同步的。

這個模型證實了我們已知的事實:一般來說,向西飛行導致的時差會比向東飛行的時差更容易克服。但它也讓我們瞭解到,有時跨度大的時差反而會比差距較小的時差更容易適應。

比方說,根據這個模型,在沒有任何額外努力的情況下,要把向西跨越了9個時區的旅程造成的時差倒過來,需要大約8天的時間。不過要是你向東跨越了同樣多的時區,想倒時差就得花至少13天。這比你環繞半個地球、跨越12個時區(大約是紐約到日本的距離)所需的恢復時間更長。

看懵了嗎?從這個模型看得出來,你的身體在試着適應不同地方的新光線信號時也很懵。模型還顯示出,一趟短於12小時、向東行的旅程,會比花費相同時間向西行更令人難受。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神經科學家戴維‧威許(David Welsh)說,時差的影響有多大,最終還取決於你是隻早起的鳥兒還是夜貓子,“而大部分人都有點兒愛熬夜”。 威許研究身體節律細胞,不過他沒有參與前述研究。

如果你要進行跨越好幾個時區的旅行,比如從紐約到莫斯科,而你希望快點恢復正常感受,“你就要儘快去體驗與新時區作息相符的外在刺激”,葛文說。對於夜貓子來說,這有時就意味着早點上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