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書籍的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4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學書籍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書籍的讀後感

心理學書籍的讀後感1

《人性的弱點》一書作者是被譽爲“成人教育之父”的來自美國的卡耐基,正如書中作者簡介介紹在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當經濟不景氣、不平等,戰爭等惡魔正在磨滅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靈時,卡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他的演講,他的演講和著作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志,激勵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功。正是這篇簡介,使我產生濃厚興趣想要了解,這裏面究竟寫了什麼,竟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這段時間讀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讓我受益匪淺。在這樣深夜,讀這樣的書,像是在品嚐一場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樂。要將這種感覺說出來,還真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了。它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認識自我,瞭解自我,從而完善自我,駕馭自我,成爲一個善於經營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讓我在看清來路的同時,更清楚自己在面對怎樣的未來。

《人性的弱點》是卡耐基思想與事業的精髓,全書通過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則,從人性本質的角度,挖掘出潛藏在人體內的60大弱點,一個人只有認識自己,不斷改造自己纔能有所長進,直至成功!卡耐基寫得並不是很深奧的,寫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書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藝術靈魂。他對這些小事作出的反應,是我從未想到過的,使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麼渺小。世界並不會因爲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轉動,卻因爲有了他而轉得更好。卡

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他的演講和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志,激勵着我們後人不斷取得輝煌的成功。

心理學書籍的讀後感2

偶然讀到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於自卑感。”阿德勒的理論構架起始於幾乎我們每個想生存下來的人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以使我們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們的同類中獲得地位,以使我們能互助合作並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身,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延續和擴展,有賴於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簡潔的說就是職業、人與同伴、愛情和婚姻。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顯示了我們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說的生活的意義。每人的意義或多或少存在錯誤的成分,沒人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也不會存在絕對錯誤的生命意義。所有的意義在這兩段之間變化。然而這些變化裏,他們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錯得多,有些錯的少。較好的意義具有些共同的特質,而較差的缺少這些東西。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感的人呢?如果我們認爲認清: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行,那麼這件事情便不難。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便能設身處境,同情他們的掙扎。他們所犯得唯一錯誤時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後,都隱藏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着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然而,真正能夠應付並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如果我們依這種正確的方向來對待人,我們便會發現:要他們悔悟並不困難。

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爲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爲、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都是他們應該有助於人類的合作。天才是人類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爲和態度的某些方面,我們或許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們卻能從其生命的整個歷程中看出來他的合作和奉獻精神!

同時從哲學的角度,古聖先賢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莊子“至人無己”、“忘我”, 馬克思“爲絕大多數的利益而奮鬥” ,佛雲“普度衆生”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都是將自己與宇宙統一,非自我爲中心。這也從側面支持的了阿德勒的觀點。

心理學書籍的讀後感3

我選擇的有關教育心理學的書籍是《學習這回事》,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爲涉及心理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因爲這本書的作者萊特納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一個“學習卡片”學習系統。該系統的目的在於給人們提供一套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習者在系統學習中複習、牢記所學知識。我相信在我以後的學習生活中,通過系統的學習,將會大大提高我的學習質量。

《學習這回事》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塞巴斯蒂安萊特納所著。全書分爲十個章節,通過心理學、教育學、生物學各種角度,讓我們克服那些深植於人心、大腦中的對學習的偏見,還詳細介紹了風靡世界的一場記憶革命。只要你不停止學習,一切皆有可能改變,一切皆不會太遲。

那首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塞巴斯蒂安萊特納。他出生於1919年,在維也納及法蘭克福學習並研究法律。曾任記者最初探討的問題是社會及法律問題,隨後逐漸對醫學及心理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

此書主要是以“記憶”這個詞爲主線開始介紹的。其中有一句話另我印象深刻“絕大多數健忘的愚笨的人,都只是以我太笨,學不來”爲藉口而缺乏勇氣去學習,這些人認爲聰明才智與愚笨是與身俱來的,遺傳的。並且不會改變的性格特徵,爲懷疑自己的能力找藉口。而其中最糟糕的藉口是“我太老了”。因爲一個十分精確的實驗讓事實爭相大白。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會越聰明。每增長一歲,智商就增長一份。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從一個報童做起,70歲還開了一家水泥工廠,並且還發明瞭許多東西,譬如說灌漿程序。舉世聞名的意大利畫家提香,在85歲時創造了著名作品《聖殤》。德國文學家歌德創作出《浮士德》的第二部時,已經超過80歲了。所以,永遠不要以年齡太大爲藉口放棄學習。只要一個人不停止學習,一切永遠不會太遲。智力衰退的原因不在於年齡的增長,而是歸結於大腦缺乏練習於太過懶惰。

我想也許在讀完這一本書後,不會將它所有的內容都牢牢記住,但通過這本書,我至少能夠確信,或者是說堅信了一點,那就是“學習永遠不會晚”。並且總以智力爲藉口的.話也不會再出現。學習不好的問題關鍵所在是,放棄學習,嫌自己年齡太大才是真真正正的愚蠢。雖然書中的觀點我也並不全部贊同,而且有些內容讓我毫無閱讀的慾望,但是整本書還是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我相信沒有一本書能夠做到任何一點都讓人人信服,讓人讀的還不心煩抑或是厭倦。能做到這一點的那就太可怕了,或者是讓人覺得不真實。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叫“不夠完美,纔是最可愛,美麗的嗎”。所以,我們可以追求完美,但永遠不要想着完美,那樣太過強求。也許是我不夠達到那種超脫的境界,

我從來不認爲學習是一件多麼開心、快樂、容易並讓人忘記一切的事情,也許我的興趣讓我很有激情,興奮不已,但我相信那只是內分泌麻醉了我,讓我暫時忘記痛苦,拋開煩惱。儘管如此,我還是要聲明一點,那就是我一直堅信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儘管有痛苦,儘管有不易。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各方面找到興奮點,那些讓我們忘記痛苦,煩惱的東西,讓我們在學習之路上走的並不要那樣坎坷,也許還會很快樂。

由此,我不由得對我今後的學習之路進行了思考。

縱觀現在各大城市、區縣、鄉鎮對教師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也許,也許這種感覺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爲他離我還太遙遠,一直一直沒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迴避他,但現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發。所以,我很無力,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做,該去哪兒,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更加不知道我該如何努力,努力的方向。現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對生命的渴望,但無力,很無力,甚至有點絕望了。這讓我很挫敗,我想努力,但是沒有明確的方向,沒有指引我的路標。

我知道,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不僅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即將面臨的社會。應付那個對我來說熟悉又陌生的社會,該怎樣是我的人生道路不至於偏離我預計的軌道太遙遠,該怎樣是我處之泰然,榮辱不驚。想了想,也許答案很簡單,經驗、時間,他們能讓我更完善。我該怎麼形容現在的感覺喃,挫敗,無語,煩躁,失落?都不能形容,無盡的複雜。

有人說追尋夢想的過程是最美好的,我想也許是我太過偏激,太過執著,我不這樣認爲,我不認爲追尋夢想的過程很美好。這的的確確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我一點也不喜歡,甚至說是厭惡這種陌生帶給事物我的侷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謂動力的壓力所給與我的緊迫與痛苦。也許,正因爲最初的恐慌,不安與過程的痛苦才存托出結局或是你成功後的珍貴與不已,那,我只能說,我無話可說。只能說你的認同是換一種形式的站着說話不腰疼。當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數學題而最後還毫無辦法時,這一切過程是美好的說法都是放屁。我想大多數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艱辛的奮鬥之路時都會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們現在成功了,他們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剝奪他們現在的一切,將他們送回到那段他們念念不忘的奮鬥時光,那看看他們是否還覺得那是美好的。

所以,每一個不在經歷別人生活的人都沒有資格去要求、批判別人。 正因爲如此,我才覺得我們需要學習,給予自己力量,去減少恐慌、不安,減少痛苦,更加快速,平安的到達我們所追尋的夢想的盡頭。而我們能夠做的也只有這些,既然不能夠確信自己是否能夠有多大潛能,那就讓自己做到更進一步,再進一步,我想這樣也就可以了吧。也許無還不夠有學識,也許我還不夠有勇氣,也許我還不夠有經驗。但是,我一直在追尋一顆強大的心臟,去儘量學習、完成,我所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