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就是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學識都 人氣:1.1W

你會經常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嗎?你爲什麼會選擇這種方式表達你的關心?有些人就是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有些人就是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一、傷心又傷身

過於以他人快樂爲己任的重度媽癌患者們,在無意識中會覺得自己負有使周遭人快樂的使命,若是做不到這點,他們便覺得自己是"不合格的",由此產生強烈的負罪感。

在對日常事務的態度上,他們與完美主義者很像,選擇看哪部電影、應徵工作失利或鄰居的狗弄亂了花圃,都可能引發他們比常人強烈的心理不適感。

他們經常自問"他爲什麼要這樣對我?難道他就不能體會一下我心裏的痛苦?"所以他們也常常產生孤獨感以及與壓力、自我忽視、壓抑的憤怒、抑鬱相關的情緒症狀。

所以,在"媽癌"患者們溫文有禮、樂於助人的形象,還有溫馨關愛別人的和諧畫面下面,是他們心中波濤洶涌的情緒在翻滾。

另外,還有研究指出,這類以他人快樂爲己任的人羣,不論壓抑或宣泄他們的情緒反應,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生理症狀,如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偏頭痛、癌症等。

二、如何拯救"媽癌"患者

有人說,"媽癌"患者其實只是看不穿,他們只要領會一句話,內心的所有糾結和痛苦就會消除。那就是——

關你什麼事!

說這些話的人肯定不是"媽癌"羣體的一員!

他們不知道,對於"媽癌"患者來說,想要對別人好又難以控制的.行爲,就像心頭的刺,碰到就又疼又癢,卻始終無法那麼輕易地徹底拔掉。最後只能以:我就是操心的命,這樣的宿命論調來安慰自己,接受這種付出無回報,卻又忍不住付出的糾結狀態。

實際上,"媽癌"患者如此體貼別人,從某種程度上解釋,是有一定的心理情結在作祟的。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準確把握與他人相處的尺度對他們來說不太容易,他們會對很多人都很好,體現了某種程度上的心理界限感不足。而且,服務別人從而得到他人肯定,對作爲乖乖牌代表的他們來說,已經成爲了一種習以爲常的交往模式,儘管痛苦,但是在他們的經驗中是有用的,所以延續了下來,如果真的要改變現狀,那絕對不只是一句話那麼簡單的事。另外,"媽癌"患者的內心往往都有脆弱的一面,他們付出的同時也是自我滿足的一個過程,是他們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所以如果完全杜絕他們的利他行爲,也不是上上策。

三、給媽癌者的建議

如果你是重度"媽癌"患者,不願繼續"病入膏肓",柳笛諮詢建議您,與人交往中,學會自我調節,控制好循序漸進的節奏,對交往對象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嘗試認可自己,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和需要,不要把關注點都放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