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自我攻擊的緣由

學識都 人氣:6.83K

你會有自我攻擊的行爲嗎?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下面總是自我攻擊的緣由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總是自我攻擊的緣由

很多人失眠,原因是晚上頭腦會特別清醒,會想很多事。

這種情形下,最常想的是:某某事沒做好,是因爲我有多不好,爲什麼我就這麼不好,我好一點,事情就不一樣了……其中佔主要內容的,就是自我攻擊。

自我攻擊是最沒有意義的事。

所以,雖然你未必能停下它,但可以告訴自己:這種自我攻擊不是真的。

這種反思與自我攻擊,是自我歸因。

自我歸因,藏着這樣的邏輯:其他人其他事物我沒法控制,但我能控制自己,如果我好好改變自己,事物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發展了。

這是小孩式的自戀心理:所有事情都是我導致的。

與孩子式的自我歸因對立的,是成熟客觀地看待事物。

能看到自己的責任,也能看到別人的責任,而更關鍵的是,無論事情如何不順,都不攻擊自己,而是如實看待自己,安撫自己,並尋求支持。

可以說,自我歸罪的對立面是自愛。

見到多個這樣的個案:分手後陷入嚴重抑鬱與失眠,談話後發現有強烈的自我歸罪,認爲分手都是自己導致的,如自己表現更好一些,就可以不分了。且前伴侶也會對他們進行歸罪。

當明白自我歸罪和被歸罪都是自戀後,他們的自我攻擊就基本停下來,抑鬱與失眠也基本消失。

挫敗發生後,健康方式是:

事情層面上自我歸因,但不過分,同時也能客觀歸因外界。

情緒層面上自我安撫,並尋求他人的支持。

同時,讓一些必然出現的情感,如悲傷,得以流動。

並且,不管如何歸因和有何種情緒,都會自愛。

諮詢中會發現,痛苦最重的來訪者,都伴有嚴重的自我攻擊。

這時,諮詢最容易奏效的一步,是讓來訪者看到自我攻擊並非真理。

一旦停掉“一切都是我帶來的”這種自戀性的自我攻擊,來訪者的痛苦就可能有很大轉變。

理解別人和自己,也可減輕自我攻擊。

“就是因爲你不好!”

或許,父母所有言語中,這是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

孩子本就是自戀的,即認爲一切好事自己負責,一切壞事都是自己招來的。如孩子遭遇傷害,譬如被同學打罵、被性騷擾、被老師冤枉,甚至失戀這類悲劇時,父母卻說,都是因爲你不好。

這甚至會對孩子的自我構成摧毀性的影響。

當幹了蠢事時,請放下強烈的自我攻擊;

當遭遇挫折時,請放下嚴重的自我貶低。

嚴重的自我攻擊,是自我脆弱的標配,各種不順的事出現時,很容易自我攻擊。

因是習慣,所以自我攻擊不能不讓它升起,但當覺知到自我攻擊時,可以對自己說:停!這份自我否定自我攻擊不是真實的。

激烈地譴責別人,或激烈地自我攻擊,如自毀式的懺悔,其實都是蠢事與挫折對脆弱的自我構成了一種摧毀,所以必須找一個責任人去負責。

當爲此努力時,意味着自我反思都不可能,所以改變也就基本不可能了。

一個人能自我觀察,其實是因爲內化了一面鏡子。

而這個內化的鏡子,也就是最初能向他提供善意或至少中立觀察的人。

必須澄清的是,自我批評不是自我觀察。

自我批評,特別是苛刻的自我批評,只會扭曲自我觀察。

而它的源頭,也是對其進行苛刻攻擊的撫養者或其他重要人物。

我不愛你,我恨你,我覺得你糟透了,可我離不開你,因爲你具備超重要的價值 ——

我可以將我的一切不幸與痛苦歸因於你,而免除了自己的責任。

多少人的所謂情感,其實是這麼個東西。

關鍵在於,自我太虛弱,所以必須歸罪於人。

太多時候會看到,當不能歸罪別人特別是伴侶時,很多人立即就會進行嚴重的自我否定自我攻擊。

增強自我,首先要覺知並放下自我否定自我攻擊。

遇到事情,親人間按說應該相互支持。

但在中國家庭中,常見的局面是彼此攻擊。

事情越嚴重,攻擊就越嚴重。

特別是親人離世時,活着的親人因此鬧成仇人,彼此憎恨的.,不在少數。

這種事情的關鍵在於,都是自我沒成形的人,都受全能自戀和無助感的折磨。

概括來說,都是孤獨失聯的巨嬰。

自我成形,意味着有了邊界,知道自我能力有限,且事情自身有它的道理。

自我未成形的人,會延伸到家中每個角落,因而想控制一切。

一旦有意外也即失控發生,他首先攻擊自己,因失控就意味着自我不強,自我差勁。

然後想,這麼差勁的自我爲什麼不去死。

局勢失控時,可攻擊自我,就變成嚴重的自我否定;也可攻擊別人,即你認爲的事情責任人。嚴重時,一樣是想對方去死。

所以,醫鬧會大肆攻擊醫生,這是將本來由上帝掌管的生死責任全放到醫生身上。若不能攻擊醫生,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該爲生死負責,覺得自己該死。

涉及生死的是大事,因此出現嚴重的攻擊和自我攻擊,很容易理解。

但對於自我未成形的人來說,就任何失控的事進行任何探討都變得艱難。

譬如很多人發現,你和父母探討往事,父母第一時間都會表達:我沒錯。

這都是自我未成形的人,試圖保護自己,而一旦認錯,其自我會有瓦解感。

一來訪者,突然有意外發生,她很快有了三句話:

哎呀,我惹禍了。

不,都是他們搞的。

嗯,也許事情就會這麼發展吧。

第一句話是自我攻擊,第二句話是攻擊他人,第三句話則是接納了事情發生的合理性。前兩句話讓她焦躁,而第三句話一出來,她安靜了下來。

對於所有脾氣暴躁的人來說,最關鍵的,是看到並放下失控局面發生時的自我攻擊。

譬如一女孩失戀後陷入深重抑鬱,經探討發現,她認爲,且前戀人也認爲,這都是她惹的,她該負全責。

深切懂得這一邏輯後,她很快從抑鬱中擺脫了出來。

一有失控,就攻擊自我。最深層原因是,都是失聯的孤獨嬰兒。

因孤獨,所以覺得自己必須控制一切事;因原始的自戀,覺得事情必須按自己意願運轉。如果失控,就覺得自我是脆弱的、差勁的、該死的!

破掉這一邏輯,自我否定就會極大減輕,對別人的攻擊也會因此而降低。

我寫了一系列關於自我攻擊的文章,怎麼療愈,也說了一些。但有一天的諮詢中,突然有了一個感性的答案:多抱抱彼此吧。

對此,我最喜愛的詩人魯米有一個詩意的表達:伸出雙臂,要是你希望被擁抱的話。

這是最原始的渴望,許多個來訪者,在諮詢到深處時都如嬰兒般發出喃喃的兒語:媽媽,抱抱。

我自己特別簡單的一個進步:終於基本不再理會微博上的批評聲,感覺真是好多了。

原來腦海裏那種暗暗追求“絕對正確”、且若錯了就嚴重自我抨擊的聲音,俗稱內在的批評者,很限制自己。

每天仍在不斷自我反省,但這遠不同於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批評,也即超我攻擊本我。

個人成長中,核心自我的誕生,是一個超級里程碑。

核心自我誕生前,你像是環境的響應物。譬如,你對別人的評價超在意,會極力調整自己,以爭取做到該環境內的最好。

一旦核心自我誕生了,環境的變化,會激發你的反應,但難以動搖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從環境中跳出來觀察的能力,與一份從容。

科胡特一段話很好描繪了核心自我:

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地站在那裏。它會搖晃,搖晃是一種呼應,但只搖晃,根基不被動搖。

最後說一句:溫暖有互動的關係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你必須有自己負責的意識,而不是依賴。

依賴必導致過度要求、抱怨和攻擊。

太容易道歉的人,要問問自己:

你的道歉,是不是一種太輕易的自我攻擊?

那些看似沒有一絲內疚的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時刻遭受着這樣一種煎熬:

只要事情稍不如意,他們就覺得自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他們的暴虐,向外,就像要毀了這個世界;

向內,則時刻毀滅着他們自己。

正在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邊看邊寫自己的感想。寫着寫着,突然間對那個虐殺小貓的女孩有了情感上的理解,於是寫了這段文字。

諮詢中和生活中都遇到不少這樣的人:幾乎不能承受愧疚。

這看似道德上很有問題,但實際上他們時刻都在極度自我攻擊中。

常聽到有媽媽說:“武老師,你的文章給我很大壓力,你的文字和其他心理學文章,成了一種‘你必須如此、否則就不好’的絕對要求。”

很想爲這些媽媽減壓,所以想說:把這些當知識好了,它要貼近你的體驗纔有意義,且,做不到,別自我攻擊。

TAGS: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