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性格對迴避現象影響的研究

學識都 人氣:2.01W

1 引言

關於性格對迴避現象影響的研究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因爲詞彙匱乏而不能準確表達某個意義時,他們會用自己比較熟悉的單詞模糊的表達該內容,甚至是放棄表達。這就是外語學習中的迴避現象(avoidance phenomenon))。不僅在詞彙層面,迴避現象在句型層面乃至語用層面都能得到體現。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Schachter(1974)在研究操不同母語的學習者學習關係從句時提出了這一概念。雖然該現象在實際交流中能使交流順暢進行,可是長期來看,對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有一定負作用。

2 迴避現象的表現形式

在詞彙方面,學生的迴避現象最爲突出。學生在詞彙方面的迴避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使用上義詞 (superordinate) 例如, 相對於tulip (鬱金香)、violet (紫羅蘭)、chrysanthemum (菊花),flower就是上義詞; (2) 使用近似的表達方式; (3) 使用同義詞 (synonym); (4) 母語的遷移 (transfer),例如,學生會用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來表達“給你點顏色看看”; (5) 迂迴說法(circum-locution) 或改述 (paraphrase)。這些在筆者對學生做的問卷調查中得到了印證。

在學習或使用英語句型時,學生由於英語句法知識欠缺和不完善,也常常表現出一些迴避現象。相對於比較複雜的句型,學生更願意使用簡單句型;相對於與母語結構差異較大的句型,他們更經常使用差異較小的句型;相對於非正式句型,學生更傾向於使用正式句型。(周榕,黎芷明.1997)

在語用層面上,學生爲了完成某一個語言任務而使用比較單一、直接的語言形式。如:當需要別人打開窗戶時,學生們更經常用祈使句“Open the window, please.”,而較少使用一般疑問句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或 “Do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3 研究現狀

迴避現象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後,國外衆多學者都試圖對其做出解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對比分析理論( contrast analysis)和習得理論 (acquisition theory)。國內的研究則側重對該現象的描述、分類以或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 如周榕、黎芷明《試論外語學習中的迴避現象》,李玉玲、汪宏《從大學生英語寫作看語際影響下的迴避現象》。

早期對比分析假設認爲,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在於母語對目標語的干預,通過對母語和目標語的結構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確定目標語學習中的難點,從而可以預計學習過程中的錯誤。換句話說,語言之間的差異是導致錯誤的原因。隨着對迴避現象的逐步認識,對比分析假設所預言的目標語的學習難點可能不是以錯誤的形式出現的,而是以迴避的方式反映在學習過程中。在Schachter的研究中,就關係從句這個語言現象而言,漢語、日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阿拉伯語、波斯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漢語和日語中限制性關係從句一般位於被修飾語的左側,而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與英語一樣,都位於被修飾語的`右側), 但是中國和日本的學習者運用關係從句時出現的錯誤卻要少得多, 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日本學習者較少使用關係從句,故而,對比分析理論的“差異→難點→錯誤”的推測就說不通了。

Krashen (1982) 用習得理論中的監察模式 (monitor model) 對此現象作了分析。根據監察模式,習得能激發第二語言的表達,並能確保表達流利,而學習只能起到監察的作用,對已經習得的語言能力在口頭或書面輸出時進行修正。要進行有效監察,學習者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充裕的時間,注重形式的準確性和懂得語法規則。這三個條件是必要的但又不是充分的,也就是說,當所有三個條件都滿足時,學習者仍然可能不會充分利用有意識地學過的語法規則進行監察。而且,有意識的監察只能注意到並修正部分錯誤。在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有關語法規則之前利用母語規則來滿足第二語言的交際需要時,由於母語規則和第二語言規則之間的差異,往往會導致錯誤的產生,可是有意識的監察並不總是能修正此類錯誤。如果修正工作太複雜而難以馬上完成,學習者可能棄而採用簡單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迴避現象產生的原因。

錯誤分析是應用語言學理論中另一種研究途徑,主張通過研究學習者的錯誤來預測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難點,從而使得教學活動變得更有針對性。可是有些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問題用錯誤分析法進行解釋是非常難以捉摸的,由於對某些詞彙和結構的迴避使用不會導致錯誤的產生,只能使這些詞彙和結構“表現不足”,自然也無法用錯誤分析法進行解釋。(Theovan Els etc., 1983)

4 實驗研究

如前文所示,對迴避現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應用語言學範圍內,從語言間的差異、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過程進行分析、解釋。本文筆者試圖從學習者個體因素入手(individual learner differences),從心理學視角來研究這一現象。具體來說,筆者選擇研究學習者性格差異與迴避現象關係, 即:內向型學生與外向型學生在迴避現象方面是否有顯著不同。



TAGS:迴避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