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憤怒可能是因爲你給予太少

學識都 人氣:1.89W

當你感到憤怒的時候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那可能是因爲你給予太少了,下面感到憤怒可能是因爲你給予太少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到憤怒可能是因爲你給予太少

  

從很多方面而言,人們從未生活在比如今更好的時代。

誠然,暴力仍在世界的一些角落裏肆虐,許多人依然生活在專制政權的鐵腕之下。儘管世界上所有的主要信仰都在教誨愛、同情與寬容,仍然有人以宗教的名義做出難以置信的暴行。

但是,我們之中的貧窮在減少,飢餓在減少,死去的孩子也在減少,愈來愈多的男男女女能夠識字。在許多國家,對女性和少數族裔權利的承認已經成爲常態。當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一直都有進步,希望也一直都在那裏。

因此,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幾個國家中看到這樣多的憤怒與這樣大的不滿,是多麼奇怪啊。

在美國、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人們被政治上的不滿與對未來的焦慮折磨着。難民與移民們爲能生存在這些安全、繁榮的國家而高聲疾呼,但是已經生活在樂土的人們卻爲自己的未來感到深切憂慮,簡直到了近乎絕望的地步。

爲什麼?

一項關於人類如何興盛發展的有趣研究爲我們提供了一點線索。研究者在一個驚人的實驗中發現,感覺自己對他人沒有用處的老年人,其早逝的可能性會比那些感覺對他人有用的老人高出將近兩倍。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更爲普遍的人類真相:我們都需要被他人需要。

被“需要”並不必然牽涉自私的驕傲之心,或是病態地執着於他人對自己的世俗認可。

相反,它是人類一種自然而然的渴望,希望能爲我們的同類,爲其他的男男女女服務。正如13世紀的佛教聖人所教誨的那樣,“爲人點燈,明在我前”。

事實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要宗教都將勤奮工作、爲他人服務視爲我們的最高天性,亦是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核心。

科學調查與研究亦證明了我們的信仰中這些共同的信條。樂於對他人行善的美國人認爲自己生活快樂的比例是其他人的兩倍。在德國,嘗試爲社會服務的人說自己快樂的可能性是認爲社會工作無足輕重者的五倍。無私與快樂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愈是與他人融爲一體,感覺就會愈好。

這有助於解釋如今痛苦與憤慨何以席捲那些富裕的國家。問題不在於缺乏物質財富。而在於愈來愈多的人覺得自己不再有用,不再受到需要,不再是社會的一部分。

在今日的美國,失業的工作年齡男性是50年前的三倍。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中非常普遍,其後果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感覺自己多餘是對人類精神的.沉重一擊。這會導致社會孤立感與情感上的痛苦,爲負面感情生根發芽提供土壤。

我們該怎麼辦?

第一個答案並不是訴諸系統,而是訴諸自身。每個人都有一些有價值的地方可供分享。我們應當在每日伊始便有意識地捫心自問:“今天我該做些什麼,以感激他人對我的饋贈?”我們需要確認:四海之內皆兄弟,與他人融爲一體,這些並不僅僅是我們所信奉的抽象觀念,而是個人的承諾,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付諸實踐。

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把這當做一種習慣。但是身處權位的人則擁有一個特殊的機會去拓展包容性,締造出每個人都真正受到需要的社會。

領導者們需要認識到,一個富於同情心的社會必須創造大量機會,製造有意義的工作,讓一切有能力的人都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一個富於同情心的社會必須向孩子們提供教育和培訓,用更多的道德認知和實踐技巧去豐富他們的生活,從而爲他們帶來經濟保障與內心安寧。一個富於同情心的社會必須保護弱者,同時確保這些政策不會誘使人們墮入悲慘與依賴之中。

建立這樣的社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工作

沒有任何意識形態或政黨擁有全部答案。每一方都會產生誤導性的想法,導致社會的排斥性,所以想要克服這個問題,就需要各方都拿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事實上,能令我們二人結下友誼、展開合作的原因,並不是共同的政治觀點或同樣的宗教,而是更簡單的東西:對惻隱之心與人類尊嚴的共同信仰;我們都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用處,可以爲一個更好、更有意義的世界做出積極的貢獻。我們所面對的問題跨越了傳統領域;因此我們的對話和友誼也必須如此。

TAGS: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