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淺析

學識都 人氣:1.9W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淺析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淺析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淺析 篇1

目前我國有農村留守兒童已達5800萬。這意味着,有5800萬“祖國的花朵”不得不在父愛母愛缺失的環境裏孤獨地成長,幼小的心靈在最需要呵護的年代卻必須堅強地面對生活。有識之士疾呼,決不能讓農民工羣體出現“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現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爲阻礙現代教育進一步發展的一個問題,這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個難題。

留守兒童,顧名思義,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親情,缺乏疏導,缺乏監管,導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兒童心態不正成績低劣,有的厭學逃學荒蕪學業,有的遇到困惑自殺,有的經不住誘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嚴重影響了民族的振興,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興旺發達。作爲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研究,實踐探索有效的心理輔導策略,將學生成爲德智體全面發展接班人。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分析和我們長期一線觀察,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存在以下八個問題:

1.情緒明顯消極

經過觀察與分析,我們發現不少留守兒童的情感不穩定,且時常處於消極狀態。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產生沮喪、孤獨、焦慮等不穩定情緒,從而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情緒不平衡的佔42.4%,其中焦慮的26.3%,抑鬱的24.2%。四川省心理學家遊德良對井研縣門坎小學近400名留守兒進行心理調查後發現,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06人存在焦慮心理,107人有抑鬱症狀,88人屬易怒性格。研究顯示,留守兒童在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分值均高於全國常規指標,而抑鬱、敵對已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

2.性格比較孤僻

父母雙方外出後,留守兒童普遍有一種嚴重的失落心理。他們不愛交談、不願和別人交往、性格抑鬱。再則,即使有隔代監護或其他上輩監護,但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他們有心事也藏在心裏,只用自己幼嫩的雙肩扛下所有問題,從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礙。華中師範大學在湖北的調查顯示:父母不在身邊,從他們缺少關愛的眼神裏很難找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據湖北一些基層婦聯的調查反映,留守兒童在受到挫折時,有4.7%的孩子感覺生活沒意思,甚至有0.5%的人產生過自殺念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成爲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湖北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嚴梅福則把留守兒童看成是一羣“情感飢餓”的孩子。

3.內心發展失衡

有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平衡的佔28.3%。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親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齡兒童那樣,享受到應有的家庭溫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傾向。有的自閉,不願與人交往;有的虛榮攀比,父母就用金錢補償留守兒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經濟來源的前提下,留守兒童用物質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獲得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視。留守兒童的自卑和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他們把得不到親情的原因歸結於社會和金錢,對社會充滿敵意,以致於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認知水平較差

這裏所說的認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兒童的道德學習、思想認識等方面的認知。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十分敏感,同時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沒有人進行正面引導,導致認知水平較差,甚至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具體表現在自我認知和價值觀上,對應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烈和享樂、功利思想嚴重。有資料顯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在認知上的偏差程度高於單親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邊的兒童在認知上比前兩種情況都要好。

5.焦慮自卑嚴重

在家庭生活中,兒童往往對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戀情結,他們遇到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時,往往更多地依賴父母尋找解決的辦法。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大多缺乏依賴感和安全感,雖然有祖輩們的照顧,但老人們所能給予的更多的只是身體方面關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愛莫能助。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導致了留守兒童極易產生心理焦慮,他們很敏感,常無端感到恐懼、緊張,遇到提問、考試、比賽,心理容易出現異常。此外,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總覺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再加上同伴們的冷嘲熱諷以及學業不良而招致老師的消極注意,他們更易表現出膽小怕事、行事猥瑣以及自認爲不如別人等消極心理。長此以往,留守兒童很容易出現自卑傾向。留守兒童自尊較低,有嚴重的自卑感,對自身的評價明顯偏低,特別是在對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滿意度方面。

6.嫉妒憎恨並存

留守兒童由於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於是羨慕他人能夠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經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發展到嫉妒別人。表現在動不動就和同學吵架,對同學冷嘲熱諷,脾氣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難與同學、朋友正常交住和相處。一些留守兒童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心理,有的還出現暴力化傾向。

7.人生觀念偏移

在農村,“讀書”曾經是許多家庭對子女改變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唯一期望,認爲通過讀書、考學、參加工作脫離農村是無比榮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衝擊下,部分家長看到一些打工者雖然沒有文憑,甚至個別沒有什麼文化知識,卻能賺大錢的現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從而滋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打工潮”帶來的衝擊力是強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數打工者回鄉過年時的風光,極大地刺激了農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兒童開始把人生的發展方向確定爲初中畢業後外出打工,於是就在學校裏混日子。

8.交際出現障礙

留守兒童處在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際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擾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們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內心的煩惱得不到及時排解,進而導致他們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護和摸索碰撞的世界裏。研究顯示,留守兒童較爲內向,具有冷談孤獨、自卑拘謹、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義等個性心理。

二、留守兒童心理缺失分析

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愛母愛的滋潤,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負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問題正是因爲父母在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相對疏遠,導致家庭關係失調,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大約60%的兒童往往對社會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負或歧視,便會出現退縮或攻擊行爲。大約20%的留守兒童直至青少年時期仍然表現愛挑釁、易衝動和反社會行爲。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爲同伴,第三者纔是監護人。

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與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比較艱難。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大約95%的農村學校未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也未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使得正處於成長髮育期的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三、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方法

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調控的策略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一些切身經歷,談一些破解留守兒童心理之困的輔導方法。

1、健全檔案,讓留守兒童留下腳印

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情緒和情感,特別重視留守兒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建好留守兒童的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德育素質、興趣特長、學習成績、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長檔案。全面完善檔案資料,讓每一位留守兒童留下生命成長的軌跡,爲心理輔導提供有效依據。

2、關心愛護,讓留守兒童沐浴親情

班主任首先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對那些小學生、低差生等弱勢羣體要關愛,對那些犯錯誤的學生以及留守兒童更要關愛。關愛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尤其需要教師無私的愛,關愛留守兒童是對其進行心理輔導的基礎。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愛,還應該嚴中有愛、嚴中有信、嚴而有度。要積極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抱着對學生的美好願望去面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用真誠的目光和激勵的話語去感染每一個學生。還要從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對留守給予關照。對問題突出的學生,可以通過邀請到教師作客、饋贈學習用品甚至適當給點生活費用,讓其享受父母般的關懷,有困惑願意向老師傾訴。

其次可以聘請有愛心、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師、公務員、離退休人員等擔任留守兒童代理家長。管思想、管學習、管生活、管身體,扮演留守兒童思想品德輔導員、情感交流溝通員、日常行爲監護員、生活起居管理員、健康成長指導員。同時,通過親情專用電話、親情QQ視頻,以及學校溫馨家園化管理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