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纔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學識都 人氣:1.09W

隨着心理問題的頻繁出現,許多人都有一個疑惑,就是什麼纔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呢?下面小編向大家講解一下什麼纔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什麼纔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與否,我們一般從八個方面去評估:

1、瞭解自我,悅納自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做到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的評價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2、接受他人,善與人相處。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爲他人所理解,爲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的集體中能融爲一體,樂羣性強,既能在與摯友團聚之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存貯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爲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佔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優、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虛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範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大多是開朗的、樂觀的。

6、人格和諧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即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爲反應,能夠與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爲一體。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綜合。

8、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有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爲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爲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爲特徵。

以上列舉了心理學相關專家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評判標準和尺度,一般說來,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他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衝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對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觀、價值取向及方法論的不同而各異。例如馬期洛認爲健康健全人格的人應爲自我實現的人,而奧爾坡特則認爲是一個成熟的人,羅王傑期則認爲應爲一個充分發揮機能的人等等。綜合各學派的觀點,找出共同的東西,以下幾方面的特徵對衡量人格健全有突出意義。

(1)客觀的自我認識和積極的自我態度。這包含三層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認識且這種認識是全面的、豐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誇大也不縮小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第二是能夠經常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感受到什麼,並知道行爲、體驗緣何而起。積極的自我態度與自我認識有聯繫但不光全由後者決定。它指的是一種“儘管認識到自己有長有短、有好有壞,但仍然從總體上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對自己抱有希望”的態度。

(2)客觀的社會知覺和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的能力。人格健全者應能準確地從別人的言語、行爲中體察別人的思想、願望和感受,瞭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而且,他對別人的瞭解是建立在事實根據上的而不是主觀臆測。此外,他對人的態度特徵和人際交往技能應有助於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

(3)生活的熱情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應該熱愛生活,有投身於工作事業和家庭的熱情。要具有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生活能力。

(4)個性結構具有協調性。人格健全者應該有統一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個性傾向的各部分(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之間應該能保持一種動態的協調、平衡。而且他的認識、情感和行爲之間也應該有協調性。

什麼是心理健康?有何評定標準?

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爲心理健康的標誌是:

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着有效率的生活。這4個標誌最初是由各國心理衛生組織達成的一致意見,隨着時代的發展,各國心理衛生組織和心理學家又對這個標準進行了細化和完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51)提出心理健康十條標準因具體和易理解和操作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同,這十條標準是: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對身體和自身能力充滿信心,有戰勝困難的意志和勇氣,精力充沛,有規律的生活。)

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地估價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優點,缺點有客觀實際的評價,能接納自己甚至是身心的缺陷,不自卑,不自戀,自傲)

生活理想切合實際;(能面對現實,把握現在,理想的目標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不會執着於不切實際的賭博或虛擬世界。)

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不會離羣獨居,能在大多數人能適應的地方生活,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和反應適度,能順應環境的變化。)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諧;(人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通俗地講就是與衆不同的人的'個性,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或者說其個性是相對穩定的,與周圍人相處是和諧的,能被周圍的人理解和接納。)

善於從經驗中學習;(這是人所具有的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最重要的能力:人能經驗中通過學習,自我完善,自我成長,並能總結失敗或成功的經驗並應用於克服成長中遇到的困難,戰勝挫折。)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人對人際關係有很好的適應能力,他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與情感,因而既能保持自己的立場與見解,又不會將之強加於人,更加不會己所不欲而施於人,在與人的交往中,感到快樂、分享感情,相互協調,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

能適度地渲瀉情緒和控制情緒;(大部分時間裏人的情緒是平穩的,並能對社會刺激自動作出適度的情感反應,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在遇到生活中重大挫折或突發事件的時候人們能適度地渲瀉情緒,並能對不良情緒進行自我控制,恢復正常的狀態。)

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健康的人能主動參加團體活動,能配合團體的活動,能在不妨礙集體其它成員的基礎上適當地展示自已的個人魅力和發揮自己能力。)

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懂得如何不違背社會規範並利用社會關係來滿足自己個人的需求,而且能知足常樂,不過分貪婪或壓抑自己的個人需求。通俗地說就是知道如何在不妨礙他人生活和不犯法的前提下滿足需要達到自己的目的。)

上述十條標準,反映了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十個方面的要求,實際上完全符合這十條的人,不會超過15%,80%的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其中5%的人有心理疾病,需要進行治療。因此如果你有了心理上問題並不是很醜的事,這是80%以上的大多數人都有的。

其實在發達國家,包括我國的臺灣和香港,有心理問題看心理醫生和做心理諮詢是一種很體面的事,是一種追求高素質高品位生活的表現,在美國有一句很形象的話:“成功人士,都是左手牽着律師的手,右手牽着心理諮詢師的手,才能走向成功”。

爲什麼這麼說呢?其中是很有道理的,在商品經濟社會裏,沒有法律保護你,你就沒有真正的人生安全,你的經營或財產就可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沒有心理諮詢師幫助你,你就可能承受不了激烈競爭帶來的心理壓力和難於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甚至陷入感情困擾和人際衝突中不可自拔,從而享受不了輕鬆愉快的高品位生活。

作爲美國總統都有專門的心理諮詢顧問小組,更何況凡夫俗子成天煩惱鬱悶又怎能幸福呢?因此做心理諮詢絕對不是什麼醜事。

心理諮詢有兩大作用:即心理保健作用和促進成長的作用,它可以幫助人防治心理疾病,促進潛能開發。那麼,如果你對照心理健康的十大標準發現自己有那麼一條兩條不能符合,這是不是就說明有了心理問題,或者說,是否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呢?根據心理諮詢中的實踐,要分辨自己是否出了心理健康問題,患了心理疾病,只要把握住三條鑑別的原則就能基本判斷我們的心理是否健康:

首先看看你心理活動如感覺、知覺和認識,是否長時間與衆不同?如果與衆大大不同,更能說明問題:大家都看不到的你看到了,大家聽不到的,你聽到了,大家受得了的你受不了,大家快快樂樂的你愁眉苦臉,這就提醒你要注意你的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際是否一致?!這是由於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爲,一定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與客觀環境協調一致。比如,教室裏同學講話的噪音,如果大多數同學都若無其事,而你覺得特別難受,那就要省察一下自已難受的原因了,是因爲情緒不好還是因爲身體不好引起的,是偶爾如此還是經常如此,如果看到,聽到大多數人看不到聽不到的東西,很可能就是一種幻視幻聽,是嚴重心理疾病的症兆,也可能是腦出血或腦損傷的緣故,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出現了這種情況,一定要去醫院看病。

其次要看看你的思維、言行舉止和待人接物行爲方式,神態動作表現,是否經常與心不同?即與你的本來心願不同。正常健康的人心理活動,如認識活動,情感活動、意志行爲,外在表現一般都能服從我們大腦的指揮,想笑想哭,大哭一場還是微微流淚,我們的動作前進後退,一般都能做到隨心所欲,調節適當,但是,當你發現你有一些奇怪的行爲,並非你的意願,或者是你本來就認爲沒意義的事,卻總是自動地去做,似乎你無法控制,如果你內心的訴求與實際行爲不再協調時,或者經常出現行爲或思想失控的情況,如大哭不止,情緒鬱悶低落幾個月,或者象蚊子咬了這樣小小的刺激就受不了,你就要提高警惕你是否有了心理健康問題,這時候主動找心理醫生做心理諮詢,可以及早地幫助你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第三個原則,看看你的身心狀態,你的性格或者說個性是否變得與以往不同?一個健康的人,他的個性具有的相對穩定的特點,就象小說中的人物在我們的頭腦中有鮮明的特徵,比如《水滸傳》的李逵,他的個性是憨直可愛,粗獷魯莽,勇猛正直,我們不提這個人的姓名,只描述他的個性特徵,很多看過這小說的人就能猜中是他,但如果李逵忽然變得,溫柔體貼,多愁善感,象東方不敗一樣,我們就得認真思量李逵是否有了心理疾病。因爲人格是一個人與衆不同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如果在沒有明顯外在原因比如演員爲了表演和模仿的需要,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是不會經常改變的,如果經常表現出性格的不穩定,甚至好象變了一個人,用專業術語來說吧就是一個人具有多重人格,如一個人昨天象林黛玉,今天象王熙鳳,性格大變,她周圍的人就會感到難以理解了,也就慢慢會疏遠因爲感到無法接納你。而且人的身心狀態也一樣,健康的心態感覺是舒適的,安穩的,如果與以往的心態發生很大改變,就要格外引起注意,如感到比以前疲累,無趣味,更焦慮緊張或情緒更抑鬱低落,或軀體痛疼不適,醫生檢查後又沒有發現生理上的器質病變,這很可能與人的心理不健康有關。

如果你自己或是你的親友符合這三個原則中的任何一項,是否就能完全肯定有心理問題或者說有心理疾病呢?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心理學的臨牀實踐發現,即使符合了上述三大原則之一,也不見得就一定有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但是出現了這些異常的情況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並要積極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由於心理疾病的診斷有更具體的醫學標準,心理疾病的診斷結論應該由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來下,其它任何人都不能隨意給人貼上心理有病的標籤,因爲這不僅僅是不尊重人,更有可能給人帶來心理負擔和消極的不利影響。比如青少年的行爲和個性變化,個別孩子奇裝異服,行爲乖張詭異,這有可能是因爲他們本身正處於學習和身心成長的階段,因爲具有能力的可發展性和個性的可塑性的特點,他們常常表現出的標新立異和怪異行爲,往往是成長過程中的模仿和創造性的償試行爲,以及逆反心理的影響,一般過了一段時間又會恢復正常。

那麼,如果我們應用判斷心理是否健康的三大原則,發現有人符合這三項原則之一,應該如何應付和處理呢,我們建議按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輕重程度不同,視實際情況加以區別處理,有五種情況:

1

心理問題:

確實感到有點與衆不同,或與心願不同或與以往不同,但並沒有嚴重影響他(她)的正常生活,人際關係和主觀感受上沒有很痛苦的感覺,只是一時不瞭解自己正在發生的變化,這種情況只是正常人遇到了心理問題,內心對發生的身心變化有所疑惑和苦惱,可以通過請教學校老師,進行相應的心理知識諮詢,或網上查詢,閱讀相關書籍,與朋友交流溝通來解除疑惑。

2

心理困惑:

基本符合三項原則中的一項以上,對人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工作有所影響,個人常常因應對這種情況感到苦惱,通過主觀努力能夠忍受心身不適的狀況,但沒有很好的方法消除,而且情緒受到影響,如有點壓抑,或持續緊張興奮,在大部分時間能夠堅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學習和工作。應對這種情況,與朋友、家長和老師多交流獲得他們經驗性的指導,一般有效,如果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則效果更好,心理諮詢能幫助你有效地預防心身疾病,加強心理保健。

3

心理障礙

完全符合三項原則中的其中一項以上,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影響,主觀感受到顯著地不適感或痛苦感,常有伴發性的自動迴避和退縮行爲,須付出艱難的主觀努力才能暫時克服其消極影響,且經常出現這種擔心的狀況,如在學生中出現的學校恐怖症,怕上學,怕到班上去,這就會給正常的人際交往,學習和工作帶來很多不便和困難。應對這種情況,應該積極主動的首選心理諮詢,求助於心理諮詢師,正視自己的問題,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服務。

4

心理疾病:

完全符合三項原則中的其中一項以上,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影響,主觀感受到顯著地不適感或痛苦感,確有超出常人對同樣刺激的具體感受,如易激惹或與之相反表情淡漠,伴發自動的思維、行爲等病態反應,主觀努力已難於控制不適的症狀,有強烈地求治願望和行爲。應對這種情況,應該積極主動的求助於專業心理諮詢,接受專業的心理測驗和診斷,接受多療程的帶治療功能爲主的心理諮詢,有時還要根據需要,輔以藥物進行治療。

5

精神疾病

完全符合三項原則中的其中一項以上,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已經不能順利進行,主觀感受到嚴重的不適或痛苦,或對現狀和已患疾病缺乏自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行爲明顯異於正常人,本人卻沒有治療願望或不願治療,或有幻覺、妄想和失控情緒及行爲,或離羣長時間不理人,生活懶散,或過於熱情熱衷穿着打扮,種種異常,按臨牀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應積極送往醫院精神科以藥物爲主進行治療,或隔離實行住院治療。待出院後,要堅持服藥,在康復期間才能接受心理諮詢穩固療效。

以上是根據心理健康判斷三原則,按影響人正常生活和活動劃分的五種層次的情況,建議,如果你有心理問題或心理困惑可以多和老師和同學,家長溝通,在他們幫助不大的情況下,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如果有心理障礙或者有輕度的神經症,可以直接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接受專業的心理診斷,心理測驗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如果出現自我難於控制的心理異常或出現幻聽幻視等精神疾病症狀,建議去醫院精神科接受診斷和治療。總之,我們要應用心理健康的十大標準來不斷提高和完善我們的心理素質,我們要根據心理健康的判斷三原則,來預防心理疾病,促進身心健康。

健全人格認識

“健全人格”是一個表達人的本質存在狀態的新時代概念。概括來說,健全人格的理想標準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完美地統一、平衡、協調,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對於自身而言,其基本特徵主要包括積極客觀的自我認識,正視現實,對他人對社會具有理性認知,有健康的體魄、愉快樂觀的情緒體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有良好、穩定、協調的人際關係,獨立的自我意識,有責任感和創造力,努力爲自己的未來而奮鬥等等。

所謂健全人格,也就是對自身的一中認識是否正確,對自己奮鬥的目標是否明確,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都不是一件值得卑微和炫耀的事情,其實真正的健全取決於自己本身。

從總體上說,沒有任何人會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欠缺的人格,就算自己認知這一點,想改變也有一定難度。關鍵在於是否可以把我自己做事的尺度和處理問題的態度。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完全地融入社會中去,讓周圍人身上的健全來補充自己的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