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精選8篇)

學識都 人氣:1.92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精選8篇)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1

新世紀小學參加了xx市數學新課程培訓,一天的培訓內容安排得很多,聽了1堂課了學習了2個教材分析,聆聽了11個專題論談。通過這次培訓我收益、感想頗多,此將我培訓的所思所想付諸筆下,作爲自己在今後教學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潛心鑽研教學

從這次培訓來看,新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低了對老師的要求確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過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課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課堂,要向40分鐘要效率。要想做到這一點,老師只有在課餘時間潛心鑽研教材,有時也許還要佔用你工作之外的時間。鑽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從枯燥中尋找樂趣,從孩子們好奇閃爍的目光中,從孩子們獲得知識的興奮表情中獲取我成就感。那麼鑽研教材需要讀懂教材,詮釋本質,理解本質,活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現在書本上的內容並不完全適合你所教的班級,內容也沒有像老教材那樣有條理清晰,因此備課時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淺出,對學生的任何表現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準備工作。

二、做一個細心的數學老師

數學課好像是一個追求結果的課程,因而我數學老師也很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考試考了幾分,作業的答案對不對,卻忽略了學生在題中出現的錯誤,以及解題的過程。有時看到學生做錯了只是讓他去訂正,或是說太粗心了等。那麼我老師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視了學生有價值的錯誤呢?要善待課堂、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時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要從學生的錯誤中剖析解決的方法。經驗不正是從錯誤中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嗎,讓我做一個細心的老師,關注學生的細小錯誤,也許它就是擦亮你思維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堅持不懈的抓學生的學習慣,培訓學生的數學素養,從最生活的開始,從身邊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開始。

三、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成爲一名專業教師。

爲什麼我小學教師大家覺得是誰都可以當,而醫生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學老師不夠專業,似乎老師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麼如何變得專業呢?想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首先從模仿開始,向我所欣賞的名師教學片斷中學習他過人之處。二是從磨課開始,磨一堂課,磨同一類課,讓自己成爲這類課的權威。三是從讀書開始,每天給自己哪怕十分鐘也好讀些書,看些書,總能從書中有所體會。四是從反思開始,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每天對自己所上課的否滿意,把滿意的不滿意的做一些記錄,對自己今後的教學都是很好的積累。五是從寫作開始,自己對某些東西有想法了可以將想法付諸筆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語,可以寫寫精品案例,現場課堂評斷,或是自己的教學反思。

只有我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了才能進步才能更專業,別人也就無從仿效了愛我工作,愛我學生,也就能從中體會出我工作的偉大之處了。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2

自20xx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在學習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更多。除了各級教師培訓中接觸最新觀念和了解學科前沿,觀摩其他老師研究成果外,學校組織的每週一次的教研活動,也爲我們的常規教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指導着我們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我們也因此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收穫,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共鳴。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爲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爲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過每週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爲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麼學而不是老師怎麼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雲裏霧裏,總是認爲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的和諧,首先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於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爲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裏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纔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裏,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纔會輕鬆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嘆,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裏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一段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爲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爲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後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爲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這纔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以後的路還長,我的教學經驗還是很不夠的,爲全面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會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說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我會以此爲鑑的。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3

經過一段時間遠程新課程培訓,我深深的認識到,當今時代,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不再是用來來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唯一尺度,而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提高。發展和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的主題,新課程改革,無論是改革課程結構,還是樹立新的課程理念,也不管是改革教學目標,還是改革教學方法,其最終目的都在於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況。新課程培訓活動爲每一位教師的進步成長提供了保障,通過培訓學習,本人受益匪淺,下面就從“新課程,學生要有什麼樣的學習意識”這一問題來談談我的體會。

一、新課程改革有助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此次課程改革首先是一場教育思想的變革,課程改革同時也需要一批有正確教育思想、改革意識和專業化知識的教師來執行。所以在課程改革中,既要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又要避免一味的課堂形式上的創新,要時刻把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發展方向,牢記教育過程的不可逆性,肩負歷史責任感。爲此,我認爲教師應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1、學習意識:加強理論學習,關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動向、經驗與誤區;

2、學生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3、專業意識:既要抓緊時間提高本學科專業知識,又要豐富其他學科專業知識,如心理學、課程論、探究教學方法論等知識,特別是樹立終身學習習慣;

4、過程意識: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知識的有效形成過程,而不是結論,還知識原有生命力,關注過程中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和評價;

5、研究意識:熟練掌握探究教學模式,引領學生進行有效探究;

6、困難意識:課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初期教師都普遍歡迎,躊躇滿志,一旦實施,將會面臨巨大困難與困惑,教師應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7、開放意識:教學中要不斷引入新觀點、新知識、新方法,注重學科知識間的橫向聯繫,以開放教學培養開放學生;

8、社會意識:此次課程改革採用模塊教學,弱化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社會意義,所以教學中,要樹立社會意識,挖掘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來教學。

二、新課程改革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過於關注的知識體系,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教學過分依賴系統講授和題海訓練,學生的學習過分依賴死記硬背和強化訓練,從而形成了“聽着學科學,坐着看科學,紙上算科學,脫離社會想科學”的局面,這都是我們平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傳統教學有其長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傳統教學有利於短時期內知識體系的傳授,但不定都是知識的建構,不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許多知識的探究過程以及實驗驗證經常被結論、定理和考綱不要求所代替,長此以往,學生哪有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倡導“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引入模塊選修機制,讓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在注重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的養成,建立健全學生完美人格。個性化選課,學分制管理,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密切聯繫生活的學科知識,這些都將使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也必將更加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從而使學生熱愛科學、應用科學、探究科學、親近科學。

三、密切注意課程改革試驗中存在的誤區。

新課程馬上就要來了,有些人歡呼雀躍,展望憧憬美好的未來,有些人還在疑惑觀望,消極迷茫。的確,新課程改革是美好的,但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專業化知識支持,新課程改革也將會“穿新鞋走老路”,走形式上的過場,在教學中,我們要避免走進課程改革的一些誤區,在理論培訓中,培訓給我們許多啓示,例如:

1、合作學習不是小組討論

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係,但教師不應失去教學主導作用,不要把課堂變成“小組合作秀”。合作學習是尊重學生認知規律,有一定目標,達到某種效果(如學習目標,科學方法、團隊意識、競爭意識等)的學習方式,討論不是漫無目的、漫無時間、漫無探究慾望的討論。

2、自主學習不等於自學

新課程體現自主學習理念,但絕不是學生想到哪,教師就講到哪,學生想學什麼,教師就教什麼,教師沒有主見。自主學習是由學生決定爲什麼學、如何學、何時學、學什麼、在哪裏學、和誰一起學,不能等同於自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諸如這樣思辯性的觀點還有許多,如:課堂不等於課件展示會,探究活動不等“滿漢全席”宴,問題意識不等於提問,對話不等於問答,教學有效性不等於立竿見影等等,這些觀點都有利於我們提高認識,避免走進課改誤區,使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四、對新課程的幾點困惑

1、課程改革會不會半途走樣?

2、考試評價能否作相應改革?

3、教師需要怎樣的專業支持?

再次,感謝各位專家老師和班主任及輔導老師對我們的細心培訓!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努力更新觀念,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運用課程標準貫徹教學過程,進行精心地設計,纔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纔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一切爲了學生”的目標也才能真正得以實現作爲新時代的教師,還要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信息技能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增強對課程的綜合能力和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儘快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全面推廣,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4

通過本次的培訓,使我深深的認識到,當今時代,不再以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唯一尺度,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學校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成爲素質教育重要的價值取向。我覺得探究教學要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開展探究教學模式成爲教學的必然趨勢。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與想法:

新世紀課程之風,吹開了課堂教學模式革新之幕,使課堂教學模式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這場革命中,教育教學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爲只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催生先進的教育教學行爲。

1、樹立"以人爲本"的新課程觀。

爲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各種素養,新課程特別強調各地要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開發校本課程,並要求有條件的地方應編寫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相關教材。從某種程度上說,課程問題已成爲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那麼,我們所需要的新課程觀是什麼呢?

(1)真正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與主體意識的培育,強調對學生個體生命發展的關注,更多地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以及對學生人格的完善。

(2)明確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活動的最主要依據,教師必須把以新課程爲依託的教育活動當成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使教學在創造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演繹出無窮的生命力。

(3)思想素質方面,教師應依託新課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學中的情意因素和過程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以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可持續發展,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成爲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爲教學過程的靈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師觀

新課程倡導以人爲本的主體教育,這種教育是發展個性,構建獨立人格、倡導以問題爲紐帶的教育,是着眼於學生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教育。因此,教師不僅在觀念上要不斷更新,而且教師的角色也要轉變。教師應由單純的教書匠和"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個性發展的輔導者和社會化進程的促進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作爲研究對象的科研者。

(1)從師生關係看,新課改所貫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爲一種生命活動、作爲師生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儘快充當起教學活動中的共在的雙主體之一的角色(另一主體是學生),發揮出教師的主體性作用,促進另一共在主體——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角色應轉變爲組織者和引導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規律基礎上大膽“標新立異”,敢於突破教材的限制,對教材不斷拓展、補充與創新,認真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不斷總結每一時期的教學經驗。這一過程是教師由教書匠角色逐漸轉化爲教科研者角色的過程。

3、確立“交互主體”的新學習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應該把學生的學習當成是一種創新活動,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去構建創新學習觀念,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總是強調學生必須從課本、教師那裏接受現存的知識的學習觀念,大力推行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學習爲代表的創新學習方式,通過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方式的應用,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滿足學習需求,體驗學習興趣,發展學習個性,實現學習上的大飛躍。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5

近期,我在網上參加了xxxx市20xx—20xx年中小學教師遠程非學歷培訓。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課程,進一步解放思想,把課程改革推向深入,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這次培訓,我解決了平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迷惘和困惑,下面就這次的學習情況圍繞“轉變”一詞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爲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爲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也是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衆”與“聽衆”。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唯老師獨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我認爲,學習的目的是爲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爲了考試,爲了升學,因此,作爲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窨,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二、學生地位的轉變

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在教學中,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爲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爲“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爲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學生是共同管理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這個觀點必須牢固地札根於教師的頭腦中,切實貫徹於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這是培養學生主體的必然要求。因爲只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傳統的一些做法纔會相應地改變,纔不會像以往那樣強迫學生學習,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而今,通過課改,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方法也改變了,成爲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的積極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變得愛學習了。

三、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

打破過去單一地以“考試”分數爲評價手段的一統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往,不管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以考試作爲手段,從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課改的精神,將不再以分數作爲唯一的評價手段。我們都知識評價與考試主要是爲了發現學生的進步與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如果只在學習期末對學生評價和考試則不能有效地達到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學業與非學業的內容不適合通過一次評價與考試進行檢查,某些考試也要求評價不能侷限在很短的時間內,如需要較長時間的任務和活動。因此,現在我們提倡學期末對學生的評價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期末評價與平時評價相結合,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期末考試的負擔,避免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同時也有助於通過不斷的日常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學。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教育無小事。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着新鮮芳香、體現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於啓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總之,我們應該要珍惜這樣的遠程培訓的機會,更要好好地學習學習,採納別人好的教學法和教學思想爲自己所用,也讓我們的學生學得輕鬆又快樂!有收穫的同時,不能忘了感謝人,那就是遠程培訓項目組、指導老師以及一起學習探討過的所有老師。在這裏,我只想用五個字“你們辛苦了”來表達我內心最真誠的謝意!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6

這次新課改的培訓對象大都是在職教師,他們已經用經驗的雙腳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師還收穫了豐碩成果。半路折回,重頭再來無疑是痛苦的,他們需要放棄,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培訓工作要扎深根,這個根,一是課堂深處,二是教師心靈深處。紮根課堂就是貼近課堂教學的實際,用理念灌注課堂;紮根教師心靈,就是激活教師的內在需求,使教師積極主動地進修學習。

一、理論學習與觀念轉變,是走進新課程的必然起點

理論學習與紮根課堂並不矛盾。有不少教師認爲,新課程理念高高在上,距離課堂實際太遙遠,對課堂教學起不到具體的指導作用,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一個人的教育教學行爲往往受他的意識理念所支配。新課程理念,相對一線教師是陌生的,實施新課程,必須進行理念翻新,並且入心研究,深刻領會其內涵精要。觀念不變,理念不明,根本無法走進新課程。沒有教育觀念上的徹底轉變,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層,甚至發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還會拿出老一套來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論學習,是進入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二、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研究新課標與新教材必須和比照舊大綱舊教材同時進行,這樣才能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捨棄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課程的實施方向。我個人觀點是:在聆聽專家進行新課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後,組織教師將本學科新舊課標與教材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列出,進行比較研究。查閱網絡、雜誌等有關資料,吸收其他實驗區新舊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結果彙總一起,形成文字,記錄下最初始的探索,爲今後的正式實施準備寶貴的參照資料。通過比較分析,教師的研究視野開闊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課程的能力增強了。

三、研討課例與回讀理念,將理論落實到課堂細微處

從新理念到課堂的實際操作,是一個艱難的轉化過程,老師們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論、課標以及教材的學習比較明白,理念已經深入內心,模擬實驗也做了充分準備,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又困惑重重。要麼是各種新招一齊上,一節課成了耍花槍;要麼無法調控學生髮言,老師無所作爲;要麼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結論和盤托出……這些情況的發生在意料之中,但是應該儘量減少走彎路,儘快使實驗成熟起來,那麼研討課例是最現實的做法。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7

通過6月16日以來的在線培訓,我對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就本次參加遠程教育培訓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正確把握新課標規定的學習版塊,學習主題和學習內容。

新課標規定高中歷史必修分三個學習模塊,四個學習主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共計25項學習內容。通過歷史必修課學習,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選修分爲六個學習模塊(六個獨立的學習主題),學習內容涉及:重大改革(9個)、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7個)、20世紀戰爭與和平(6個)、中外歷史人物評論(6個)共30個學習內容、探索歷史的奧祕(1個)、世界文化遺產薈萃(1)。

二、轉變教師、學生角色

隨着新課程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在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爲學生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爲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爲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所以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上課先由學生閱讀,各個小組之間可以就課文內容互相提問,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對於有爭論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自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積極動手查找資料,製作資料冊或小報,作爲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總之,教師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將學生置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主體之中。

三、要認真鑽研課標,重新審視教材,研究教材教法。

以往的歷史課教學是以教學大綱爲基礎,只有全國統一的一本歷史教材,教師上課只需要一本書而已。而新課改中,我們實行的是一標多材,共有四個版本的教材,且每種教材的內容會有些許的不同,而高考卻是依據課標而非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牢牢樹立一個觀點:歷史的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是講授增減的唯一依據。在備課中,應深入研究課標內涵,把握課標的各項具體要求,針對課標的不同要求制定課堂教學實施過程。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決定每節課之前,將課標內容首先在黑板上標出,讓學生第一時間去把握課標,從而有的放矢,不做無用功。從備課到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時時處處將課標理念貫徹進來,指導自己的教學。

四、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主要目標

更新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善於培養質疑意識,形成創新精神;適時運用討論法教學,提高創新能力。歷史新課標強調面向全體學生,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爲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爲學生進一步接受高一級學校教育打下基礎;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倡導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

五、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絡、科技成果。認識並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通過本次培訓,讓我受益非淺。作爲教師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同樣就選擇了付出奉獻,更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我們更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8

新課程培訓給我們語文教師帶來了挑戰和機遇。作爲新教材的執教者,既倍感幸運,又覺任重而道遠。手持新教材,該如何使用它呢?顯然,我們要杜絕那種“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它。力求轉變教材的地位,轉變師生的角色,轉變教學的方式,創設充滿生命、充盈快樂的課堂情境,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創,以此來提高教學的功效。現將本學期培訓體會總結如下:

一、開放學法,讓學生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1、在唱一唱中感受音律美。音樂不僅能激發興趣、創設情境,還能激活大腦、引起遐想。教材中的《春天在哪裏》描述了春天的風、雨、霧、陽光,在學文之後讓孩子跟着音樂唱一唱,孩子們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在情感上與課文產生強烈的共鳴。

2、在畫一畫中感受色彩美。色彩繽紛的圖畫是一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他們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北師大教材很好的把握了學生的這一認識規律。很多課文都可以通過讓學生將語言還原爲畫面來加深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家是什麼》,我就讓學生畫一畫全家福來感受家的溫馨。《憶江南》讓學生通過畫江南美景來體會江南風光的美麗。學生通過畫一畫,在感受色彩美的同時,對課文也會有所感悟。

3、在演一演中感受角色情感。教材中有許多課文人物形象鮮明,情節生動有趣。非常適合學生表演。我在教學中應該合理利用,給孩子表演的機會,讓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形象進行再創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狼和小羊》一文中,讓學生合作表演,體驗文章情境,在互動表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角色,體會狼的兇狠,羊的溫和。

二、讓課堂成爲學生自信進取的空間

新課程走進學校後,教師們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過程,注重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注重引導教師形成開放的、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逐步地發生變化。如教師在上《小水滴去旅遊》這課時,教師先出示小水滴,學生隨文識字“滴”。老師板書課題,隨即小水滴不見了,到哪去了?生髮揮想象得到答案:去旅遊了。進而交流理解“旅遊”。學生的思維廣泛而活潑,令教師激動不已,於是也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之中,並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和獨立思考能力。

在新課程實驗中,教師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使課堂成爲自信進取的空間。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不再是隔絕的,他們之間不像以往那樣是爲“表演”而捏在一起的,而是在真實的教育情景中自發和自主地建構起來的。如:王燕萍老師上的《蕭伯納和小女孩》的課上,對蕭伯納的揚頭動作,學生從文中去理解,提出了和老師不一樣的見解和理由。那一刻,我爲這個學生的可愛,也爲他的聰明好學而感到激動。如果是在以往的課堂,學生哪敢自己走上講臺主動站在老師面前來表現自己啊牐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識字方面

新教材的識字教學提倡在閱讀中識字,就是用課文識字取代一個個生字的孤立識字,使識字的語言環境變得豐富多彩。我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字字過目讀文的習慣,一開始讓學生用手指指着讀的地方,手指到那裏就讀到那裏,幫助學生眼睛跟着字跑,這樣做就是幫助學生在讀文,多與文字見面,從而達到文熟字悉的目的。但識字如果僅靠課本內的短文還是不夠的。儘管大部分生字先後要在課本中多次出現,但絕大部分仍達不到讓學生形成永久記憶的次數。因此,識字教學必須是開放式的。除了課文,我還規定學生每天保證有15分鐘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此外,我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習慣,如認認校名、專用室名、路名等

2、“聽”的方面。

聽的要求就是要學生做到聽人講話態度認真,注意力集中,還要邊聽邊想,邊聽邊記。我就根據這些要求設計了評價表,從聽得態度、習慣、方法上去評價,並採取用自評、同伴評、家長評與老師評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效果較好。比如第三週我們評比“聽”具體評價目標就是學生是否聽得認真,是不是像錄音機一樣把老師講的內容聽清了。學生剛開始對要求還不能完全明白,老師就有意識地隨堂評價:“xx聽得很認真,因爲他把老師剛纔說的話記住了。”“xx聽得真認真,因我老師說的這句句子他能一字不差地重複一遍。”“老師發現xx聽得似乎眼睛一直看着老師,小耳朵豎得直直的,老師知道他一定聽得很認真。”經過一週的訓練,學生明白了認真聽的要求,初步學會了“聽”,於是在評價表上絕大部分學生都得到了笑臉獎章。經過幾周後,我們又再評價“聽”,但評價的要求提高了,如專心聽別人的發言,聽清主要意思,不重複別人說的話。如此循序漸進,學生就逐步養成了良好的“聽”的習慣。

3、“讀”的方面。

由於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水平有限,朗讀時容易出現唱讀、頓讀的現象。作爲教師不可操之過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急於求成,但要狠抓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即用小手指讀,讀到那兒指到那兒,眼睛跟着字“跑”,做到字字音準,句句通順。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加強巡視,及時加以糾正,傳授正確的指讀方法——及手指點在字的下面,眼睛跟着小手“走”,只有做到心到、眼到、手到,才能做到口到。漸漸地,孩子們養成了字字過目練朗讀的良好習慣,識字的效益大大提高,由此學生讀文時的障礙也逐步減少了,朗讀的速度也開始漸漸加快。此外,我們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讀課外書的習慣,允許學生帶喜歡的書到學校裏和同伴一起讀,鼓勵學生每天回家讀十五分鐘到半個小時的課外書,經常組織同學交流,愛看書使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鞏固生字,發展語言,做到識字、閱讀、發展語言三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