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學識都 人氣:8.94K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1

8月24日上午,我在縣教研室參加了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培訓學習,此次的培訓精神是“學好新課標,用好新教材”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經過這次培訓我得到了許多啓發。下面談談我在這次培訓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一、對於課程標準的理解

新的課程標準共分爲五部分,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和附錄,這次培訓主要是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整體目標,強調了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並且強調要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新意識、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培養。

2、強調了物理學習與生產、生活及時代發展的聯繫。如:在內容標準中“用物態變化的知識說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等大量的課程內容目標體現了這一點。

3、進一步強調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在20xx年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已將“科學探究”寫入了內容標準。這一次,同樣將“科學探究”寫入了課程內容中,強調了“科學探究”不僅是物理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的學習目標。

4、內容目標中的行爲動詞更明確。

課程標準在認識領域中只設立了瞭解、認識和理解三個層次,沒有了初步瞭解、大致瞭解等較含糊的動詞,並對用到的行爲動詞都劃分到了對應的三個層次,教學要求更爲明確,使老師們教學心中有底。

5、對物理實驗的要求更爲明確相比實驗稿中的要求,在內容標準的三級主題中明確了實驗條目(如:通過實驗,理解密度;通過實驗,認識浮力等),並且在附錄中補充了20個學生必做的分組實驗,消除了教師們對實驗要求的疑慮(哪些實驗需要分組,哪些演示),也明確了實驗要求。

6、刪去了部分內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實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比如:刪去了“顏料的混合”、“波長、頻率和波速關係公式”;對“機械效率”、“我們是怎麼聽到聲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實施建議

教學建議更切合了教學實踐、注重了多維課程目標的落實,不僅強調了知識,更強調了“過程”和“情感”兩個維度的目標。

教學評價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讓學生參與評價,家長、教師、學校共同評價學生,改變評價方式,用學習檔案等手段變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爲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相結合,強調評價的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髮展”而不只是爲了選拔。

二、對於新人教版教材的理解

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更有利於探究活動的開展,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反映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具有時代性,有一定的彈性,爲不同的學生髮展提供空間。

1、內容次序進行了重大調整

將原來八年級下學期的電學內容放到了九年級進行了,將原來九年級的“機械運動”調整到了第一章,先學習測量知識和速度。相當於將力放到了八年級,九年級重點是電學的相關知識。這樣的調整降低了八年級下學期學習電學的難度,待學生能力有所發展再在九年級突破電學的難點。

2、刪去了部分內容從第一冊看,將“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整合到了“科學世界”、刪去了“顏料的混合”,將“看不見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節中等,這是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

3、修改了部分習題

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車時刻表”相比老教材,學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內容

比如:隨着新課標的實施,增加了“測平均速度”的實驗。

三、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課標理念的一些想法

1、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物理課程過分重視知識結果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操作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着力點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3、新課程改革中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上的變化很大。由於教學理念的變化導致教師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們重視探究式教學,同時教學方式又是多樣化的。物理教學要教什麼?物理學不僅僅是指知識、概念和規律,是一個更寬泛的範圍。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導致學生的變化。使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都有提高,學生視野得到拓展。教學方式的變化以教學理念上的變化爲基礎。現在我們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此,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們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再就是,我們提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因此,老師們在教學當中,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閱歷,精心設計教學的引入,使學生意識到,物理知識是與生活有密切聯繫的,是來源於生活的。課堂引入,這是決定學生是否用心聽你一堂課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所以儘可能要出奇制勝,可以採用各種有趣的實驗,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謎語或者是生活中很鮮活的例子。

4、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注重科學探究。這是在初中物理教學實施當中,最引起老師們重視和關注的一個環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事實上主要體現在科學探究過程當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在探究過程當中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自己的結論。儘管有的結論還是比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體驗到了物理學習的快樂,能夠在動手、動腦以及和同學們的交流、分析過程當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其意義並不在於他們探究的內容,探究的方式有多複雜、多深奧,而是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動腦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要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確認識物理實驗的教學目標,注意把握實驗教學的特點,合理開發實驗教學的課程資源。除了正規的教具外,我們還要利用身邊的物品做了很多自制教具,這也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

經過這次培訓,我認識到了新課程標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認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我一定在以後的教學中找準自己的出發點和位置,並在不斷學習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教師如何實施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一)課程的實施者之一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握每堂課的發展方和目標,要設計好引導學生學習的若干問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合理要求學生,規範學生的行爲及語言表述。教師的靈活度可以更大,教學的形式可以更多。

(二)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學習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初中生,比較容易片面地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聽與不聽”,也很容易根據教師講課的“有趣或無趣”來選擇自己“聽與不聽”。如果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努力讓學生直接接受認識或意志支配的“有意注意”起到主要作用,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也是很多老師在課堂引入中很注重有趣實驗的原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放下教師的架子,參與到學生實驗中,在實驗活動中啓發、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從實驗現象歸納出物理結論或規律。這樣才能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理解透,記得牢。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於課堂內容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就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中“活動、民主、自由”的主題。那麼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其過程中又應注意什麼?作爲課堂教學的對象雙方,衆多的新課程研究者告訴我們,要注重“雙邊活動”、“雙向交流”等。爲了營造良好的物理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應該在這幾方面多做努力。

1.課堂演示實驗,這是讓學生加深一些自己從書本上無法直接獲取的知識,也是學生學習教師實驗規範的一個窗口,所以務必在這一環節中,力求可見性高,科學性強,規範性到位;

2.問題討論,這個步驟是消化課本知識的重要過程,教師要善於從與學生的討論中發現存在的問題,並且在此過程中增進與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科學討論的價值觀,認識“討論”在學習課程環節中的重要性,不要讓課堂討論流於形式;

3.收尾總結,很多老師忽略這一環節,容易造成“虎頭蛇尾”,對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網絡有阻礙。以上三點實施得好了,一堂課的條理性,規範性就可得到充分體現,課堂的氛圍就會較好,學習的成效也會較高。

(四)教師要努力汲取知識,不斷吸收“百家之長”。由於學生現在瞭解認知世界的途徑寬了,只要他們可能涉及到的知識都有可能被他們識記下來,教師要不落伍,要走在學生前面,只能不斷的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的知識更加的淵博,唯有如此才能成爲學生的良師。教師有了淵博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得心應手,學生也會因爲教師“淵博的學識”,而更樂於與教師接觸,這樣反過來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2

雖然培訓只有短暫的1天,但對我來說卻收穫頗多。通過這次培訓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這一天我認真傾聽了呂世虎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通過這次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使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必須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才能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3

音樂教育是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用科學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讓學生的音樂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體會如下:

首先,明確審美教育目標,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學習到知識。

其次,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

吸取克達伊教學法和奧爾夫教學法的精髓部分,把律動教學和情境教學引入到課堂中。實踐證明,用這樣的方法使學生的反應非常積極,效果良好,不但對節奏理解加深了,而且很自然地經歷了音樂創造的過程。

柯達依手語是用手語代表音高的一種方法,邊做邊唱,能使學生加強對音高的控制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還設計了遊戲,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上完了一堂識譜課。我由此感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用心研究出學生喜愛的方法,我們便達到了新課標的基本要求。

之後我們又觀看了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時的錄像。他們採用了不同的教學法,或是律動或是情境,都是由學生參予到其中,完成教學的過程。同時也發現了問題,有一部分情境教學過於注意佈景,音樂處在了次要的地位,成了一堂表演課。我又想起之前看過一個專家上的一堂《走進西藏》,不是太成功。他的課準備的非常精心,蒐集了許多關於西藏的歌曲,知識點非常多,並且非常有條理。不過一堂課下來,學生都沒什麼反應。我認爲,學生情緒沒有調動起來,沒有參與到其中。這堂課不能算成功的課。我們今後教學當中就應當儘量避免。

總之,新課程對以前音樂教學大綱中一些不現實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做了相應的改動,更加貼近基層,尤其是教學的出發理念與之前相比發生了變化,更加突出了實用性,使其層音樂教師又有了新的指導思想。通過新課標的培訓,我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認識,改良了方法,促進了教學。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4

暑假中,在x老師的組織下,我們共同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過後,我收穫頗多。這段時間的再讀學習,進一步明確了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結合這幾年的中、高年級的教學工作經歷,也使我對閱讀教學該怎麼教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想法。

一、新課標、新定位

談到語文閱讀教學,我們總要思考“爲什麼要學會閱讀呢”、“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兩個問題。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這兩個問題最後常常會回到一個共同的糾結點——“讀就是爲了寫嗎”?固然讀寫結合很重要,讀也能促進寫,但是讀就是爲了寫嗎?而且讀了就能寫嗎?顯然,對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的位置擺放上,我們應該對這個問題提出新的考量了。閱讀應該有它自己的獨立意義與重要作用。解讀新課標,我們不難理解。閱讀,即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開發,有利於學生理解和鞏固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與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重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語文課程標準》爲此設立了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因此,作爲語文教育者,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閱讀能力。

二、新定位、新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爲每個學生的對生活的認知和個人知識建構都不同,所以要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做出反應;對自己認爲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突發奇想”;將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的意圖進行比較,爲文本的內容及表達另行設計等。在教學《麥哨》、《鄉下人家》時,文本中對鄉村兒童生活樂趣以及農家生活描寫的場面非常多,由於學生都是有着真實的農村生活經歷,因此教學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對比教學時,學生很容易在文字中找到共鳴,更能真切的體會到草地上翻着跟頭、吹着“麥哨”、露天吃着晚飯的樂趣。甚至學生在拓展中,能挖掘出更多的這種質樸而又獨特的鄉村生活場景。這種閱讀方法,並不需要教師一味代替分析、概括,學生也並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構建,甚至創造意義。再如:閱讀敘事性作品時,要求學生能瞭解事件的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會逐漸形成自己一套也許還算不上完整、良好的價值觀體系。但是教師在原有的價值體系上旁加引指導,學生會在閱讀中加引內化並遷移運用。如《夜鶯的歌聲》、《狼牙山五壯士》教學中,學生會逐漸對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有一定的認知,這種認知在對夜鶯與德國軍官的人物形象認同中會遷移運用到對五壯士與日本侵略者的人物形象的概述中。而這個基本的憎惡的價值觀的體系形成正是老師與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一次的集體閱讀交流、建構直至內化。

三、新體驗、新理念

爲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標中閱讀教學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要擴大閱讀面的.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又具體規定了課外閱讀量,第一學段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不少於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於100萬字。這些都表明,在“大語文”教育觀念下,閱讀教學要立足於課本但決不能禁錮於課本。課內閱讀固然重要,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僅閱讀二三十篇文章,也僅僅是多收了幾十條“魚”而已。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樹立“鏈接”性閱讀教學觀,授給學生以“漁”。如:以作者爲鏈接點,以《冬陽童年駱駝隊》的作者林海音爲縱向,拓展閱讀林海音《城南舊事》。以體裁內容爲鏈接點,以童話體裁橫向鏈接國外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安徒生悲劇童話《海的女兒》、《紅鞋》以及國內童話作家張天翼的《大林與小林》、《寶葫蘆的祕密》。加速學生的拓展閱讀,能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的人文底蘊加寬加厚。

四、新理念、新策略

教學中把新課標的閱讀教學新理念轉化成教學策略,落實到教學實踐的層面,轉化成便於操作的具體方法,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也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

要讓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與閱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冗長而瑣碎的分析,以教給方法和培養能力爲主,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感悟,將多餘的課時用於指導課外閱讀。每週我們會把學生帶入閱覽室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學會爲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查找相應的資料、積累資料,班級中也會成立班級讀書角。這樣保證了“閱讀源”,在閱讀的基礎上,儘量培養閱讀的反饋能力,學會交流,訓練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複述並儘可能的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閱讀前,老師可作一些相應的關於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信息,讀後可以開展讀後感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水平。甚至可以開展一些講故事比賽,鼓勵學生將閱讀的作品以口述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這樣,學生最終能在老師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閱讀的量,也提高了閱讀的質。

這樣的閱讀,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不養成對老師的依賴。大量的有指導的閱讀,並且是精品的閱讀,必能提高學生綜合的文學素養。所以閱讀教學能否落到實處,決定了一個學生基本的語文水平。我們呼喚真正的有實效的閱讀課,呼喚給學生更多的閱讀帶來的生活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真實的體現出來。

五、新策略、新原則

幾年語文教學工作,我總是不經意陷入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喧賓奪主”的教學情況中。但在學習新課標後,我能清楚的體會到,其實,語文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的探究原則。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

新課程剛剛起步,而這次學習也讓我體會到,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我還要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5

今天通過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爲“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爲“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

三、變“權威教學”爲“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爲“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6

八月x日我參加了小學語文新課培訓。程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語文教學方法上要求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新課標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強化語言實踐便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的能力,其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個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閱讀的作用。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我會努力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爲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新理念的確立,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新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理論指導實踐,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學上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爲。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7

在20xx年3月15日的下午,我參加了興慶區教研室教研員宋光瓊老師組織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教材解讀培訓”活動。經宋老師介紹,此次活動是教研室在選拔了幾位優秀的教研組長先深入學習了新修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再結合本冊教材編排特點及鮮活課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與解讀的基礎上,然後召集各學校各年級的語文教師分別在十一小遠程教育室進行本年級的語文教材解讀培訓活動。我們於3月15日下午齊聚十一小多功能廳,聆聽了來自滿春小學的語文教研組長張春豔老師對六年級語文教材的解讀。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2、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會更加努力,開展時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構建和楷高效的語文課堂。

新課程標準培訓的心得體會8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不是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大衆教育,是全面的科學教育,使學生在科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過去的培養目標着重知識與技能。但由於學生不可能學會所有的知識,教師也不可能預見學生今後可能遇到的一切問題。單純的知識學習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必須學會學習,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因此科學教育是一個終身的過程。科學教育的目標不僅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而且越來越傾向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等。因此課程目標由原來的一維目標轉向三維目標的培養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程基本理念:

理念一: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而非精英教育。過分強調學科中心或學科本位,將課程設置的重點放在學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導致學習內容難、繁、偏、舊等,並且物理教學也容易側重於知識的灌輸,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對物理產生爲難的情緒。因此在課程設置時,將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等。

理念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自然界的神奇現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妙趣橫生,初中物理課程是學生在綜合科學課程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物理分學科課程,因此,該課程的設置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物理規律,同時還應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即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還將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理念三: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

成功的教育要使學生既能學到科學概念又能發展科學思維能力。科學課堂中有效的學習要依靠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授式、自學式、探究式等。已有證據證明,探究式學習方法是學習科學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能在課堂上保持學習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新課標從過去單純強調知識的傳承變爲全面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於是知識本身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科學探究教學的重要性相對提高。

理念四: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

科學技術的發展爲人類帶來福音,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傳統科學教育強調科學的萬能、神聖以及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也正是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欠缺深思熟慮,我們的星球正面臨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溫室效應、人口膨脹、自然資源枯竭等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人類開始客觀地評價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理智的思考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而肩負培養學生科學觀的科學教育應重視及時反應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使學生在涉及科學技術問題時,能有意識地從它對社會的正反兩反面的影響去考慮,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理念五: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以往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上過多地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忽視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或動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科學精神、積極的學習情緒等方面綜合素質的評定;有關評價指標單一,忽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評價結果則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結果,而忽視各個時期個體的進步狀況,因此不能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輪課改中,爲實現課程目標,必須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如:

1、進行發展性評價。例如建立成長手冊(也稱檔案式評價)。

2、積極探索書面考試題型的改革。

我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悠久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的文明古國,但現在國民的整體科學素養需要提高。沒有全體國民科學素養的整體提升就不可能有21世紀中華民族的騰飛。國家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本國國民素質,尤其是本國國民科學素質的高低。作爲中學物理教師,我們應積極應對物理新課程帶來的挑戰,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以便適應物理新課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