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紅燈記經典臺詞

學識都 人氣:1.22W

京劇紅燈記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下面爲大家分享京劇紅燈記經典臺詞。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京劇紅燈記經典臺詞

京劇藝術片《紅燈記》,是八大樣板戲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攝製。影片根據中國京劇團的現場演出拍攝,片中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爲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前仆後繼、與日寇不屈不撓鬥爭的英雄故事。今天愛學藝和大家分享京劇紅燈記的經典臺詞。

《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衆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樑、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嶽、王晶華、杜富珍、張嵐、耿巧雲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某地隆灘火車站,共產黨員李玉和,公開身份是鐵路工人。這天,李玉和接到上級通知,說上級派了一個交通員,乘今晚七點半的火車來和他接頭。此時敵人也得到情報,對火車站實行了戒嚴。王連舉發現情況不妙,找到李玉和,李玉和說以後要儘量少見面,把王連舉打發走了。這時火車隆隆進站,交通員從車上跳下摔昏,李玉和讓王連舉掩護,自己把交通員背到家中,對上暗號,交通員把密電碼交給李玉和,讓他設法交給柏山游擊隊的磨刀人。李玉和帶着密電碼來到接頭地點,磨刀人也趕到,二人正欲接頭,日本憲兵同時趕到,搜查在場人員。接頭不成,李玉和把密電碼放進飯盒,敵人沒搜去。

敵人爲找到密電碼,拷問王連舉,王連舉叛變,供出李玉和。憲兵隊長鳩山,對李玉和軟硬兼施,用盡了所有伎倆,李玉和死不開口。鳩山又到李玉和家中騙取密電碼,失敗,只好把李玉和一家三口押到刑場,打死了李玉和母子。釋放了李鐵梅,企圖通過對鐵梅實施監控的方法得到密電碼。鐵梅帶上密電碼,在鄰居田慧蓮一家的掩護下,逃出虎口,真奔柏山。路遇磨刀人,此時,鳩山率憲兵隊追趕鐵梅至此,磨刀人讓一個戰士護送鐵梅上山,自己率部分戰友阻擊敵人,打鬥間,柏山游擊隊從山上殺下,把敵人一舉殲滅。山上,鐵梅把密電碼交給游擊隊長,衆戰士歡慶勝利。

京劇表現現代生活的特點,當劇情發展到一個高潮,劇作者以革命激情、筆酣墨飽地寫出“警句”,而演員和音樂工作者就要把符合劇中人思想感情的“好腔”(不是專從技巧着眼的花腔)安在“警句”上。同時,眼神、亮相、身段也都要精雕細刻地配合起來,才能造成強烈的舞臺氣氛來感染觀衆。

“刑場鬥爭”一場,在黑暗中,舞臺上傳出了幾聲——“帶李玉和”,從陰森恐怖的場景中,暴露出當時日本軍閥殘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李玉和的一節獨唱,是“二黃倒板”、“回龍”、“原板”轉“慢板”,再轉回“原板”。這種安排是爲了突出李玉和在《紅燈記》裏是第一主要角色,必須有一段成套的唱腔,才壓得住,而其中四句“二黃慢板”用得最有分量。

李玉和幕內“倒板”,唱得穩練沉着,出場後的“回龍腔”更是動人:“休看我,戴鐵鐐,裹鐵鏈,鎖住我的雙腳和雙手,鎖不住我的雄心壯志衝雲天”。在文字技巧和唱腔設計上,首先突破了傳統戲“爲國家,秉忠心……”一類框框,但又保持了“回龍腔”的規格,而演員還能按照唱詞所描寫的形象來做戲,把李玉和的堅強鬥志和豪邁氣概表達出來。

“原板”第三句:“赴刑場,氣昂昂,擡頭遠看”,“看”字使用了“二黃原板”常用的拖腔,停頓住,樂隊用彈撥樂“行弦”,演員凝目沉思,用眼神往遠處一灑,臉帶笑容地接唱:“我看到,革命的紅旗高舉起,抗日的烽火已燎原(初演時爲“燒燃”,後改“燎原”,從當時形勢看,改得恰當)。日寇,看你橫行霸道能有幾天。”唱腔充滿了藐視敵人和勝利的信心。

“但等那,風雨過,百花吐豔,”這句唱腔和形體動作都緩慢下來,在“風雨過”下面,胡琴過門很自然地轉入“慢板”:“百花吐豔,新中國,似朝陽,光照人間。那時候,全中國,紅旗插遍,想到此,信心增,意志更堅。”在轉“慢板”時,胡琴還使用了花過門,花過門往往會破壞舞臺氣氛,但用在“百花吐豔”前面,就爲這段優美的臺詞和抒情的唱腔增添了色彩,同時,演員以滿含希望的`眼神,從右到左,望遠處看,臉上微露笑容,恰當地抒發了李玉和革命的樂觀主義之情,很自然地把觀衆的想象帶到另一個境界,也就是今天正在過着社會主義社會裏幸福生活的現實境界。

在劇團赴粵、滬演出前,我連看兩場。那時,我覺得錢浩樑同志的表演還有不足之處,例如在這節獨唱時的臺步,似乎有“扯四門”的痕跡,很生硬。傳統戲裏“扯四門”的程式,是在無佈景的方臺上表現行路,現在後面有佈景,就顯得不太調和。最近連看幾次,已經消除了這種感覺,走得很自然。手裏的鐵鏈和腳上的鐵鐐,傳統戲裏是輕巧的道具,現在用的比較笨重而接近生活,在表現移步艱難中,從京劇原有鐐銬動作的基礎上,加以發展,這樣就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氣魄;同時,眼神的目的性,也比以前有了提高,從這裏可以看出演員在表演上反覆實踐,熟能生巧的重要意義。

三代人在獄中相會一節,是以強烈的階級感情來刻劃人物的。李奶奶悲憤激越地唱“二黃散板”:“……打得你,遍體傷痕……兒啊,兒啊……”李玉和用夾白安慰她:“媽,您別心酸,”李奶奶接唱:“有這樣的好孩兒,娘不心酸。”這裏“孩兒”兩字,略帶悲音,心字停頓一下,換一口氣,就顯得異常沉痛。李玉和接唱“快原板”:“孩兒我本是個剛強鐵漢”,唱到“漢”字,提高嗓音,雙手隨着唱腔撐開“亮相”,下面“不屈不撓鬥敵頑……”是“二黃”的腔,“西皮二六”的板身,用在這裏,節奏明快,非常合適。唱到“恨不能變雄鷹沖霄漢,乘風直上,飛舞到關山!要使那幾萬萬同胞脫苦難……”,唱腔、動作跳脫雄壯。這段“警句”用“快原板”唱,配上誇張的動作,就顯得氣勢浩瀚,胸懷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