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獨奏曲《山戀》賞析

學識都 人氣:2.75W

大別山,古老而神奇,雄偉而秀麗。它逶迤千里,奇峯人云,古木參天,飛瀑流泉,鳥嗚山澗。江淮分水嶺將蒼天聖水南捐長江,北贈淮河。勤勞、勇敢、智慧的大別山人,生於山、長於山,更愛戀着山。他們用世代傳唱的山歌表達對大別山深厚的情感。作曲家蘇永樣先生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山戀》就是一首唱給大別山的戀歌。

笛子獨奏曲《山戀》賞析

《山戀》的旋律取材於安徽地方戲廬劇中《丁香調》和《花三七凋》的曲牌。在圍繞《丁香調》主旋律的反覆詠唱中,經過變奏、轉調,節奏變化,以及戲曲化力度轉承的切變等一系列創作手法,將樸實地道的民間曲牌提煉爲抒情而凝重,委婉而豪放,具有很強的音樂藝術感柒力的樂曲。在當地受到民衆的喜愛,在上海都市爲不同層次的聽衆所歡迎。雅俗共賞,清音繞樑,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首苗子獨奏曲。

《山戀》的創意是借山抒情,以山贊人,顯示自然的靈秀,人性的堅韌。

第一部分是引子,寫山。用自由的引子,山歌的旋律,象徵山民站在高高的山顛上對天呼喚,喚起人們對大別山孕育生命的讚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引子所展示的是一幅大別山的國畫:山顛上,雲霧中,呼喚聲,迂迴聲,杜鵑啼鳴聲,由近推遠,又由遠推近,爲敘述主題而奠定情境基礎。

第二部分以山喻人,展示人追求理想主義過程的迂迴曲折。從廬劇《丁香調》曲脾中提取精華作主旋律,採取反覆詠唱及戲曲化手法的轉調,變奏的音樂創作手法,使旋律優美而抒情.委婉而迂迴。

演奏手段上採用江南曲笛的抒情技法,又注入戲曲伴奏的凝重而迂迴,通過高低音差變化,節奏頓挫有致,從而突出深沉而凝重的旋律主題。展示了山的'力量、人的情感、山與人之間的相互依戀,給人們留出聯想,喚出想象。

第三部分表現大別山靈氣的涌動,人性的騰飛。爲使樂曲推向高潮,讓人精神振奮,在《丁香調》的委婉中,經過轉調變奏手法自然而然地注入《花三七調》的歡快,跳躍和狂動的音樂成份組合。採取了節奏型的多變與打擊樂器的交替呼應等藝術手法,把樂曲推人高潮。在最後的三次瀑布般的狂泄中,將主旋律推向高潮.昇華至人的力量與精神力量合二而一的展示。給人以力量的振動,智慧的啓迪,耐人回味,從而引發人們的聯想、想象。在高潮部分的演奏中採用了梆笛中的雙吐、三吐;喉音、跺音、長曆音等技法來歌詠大別山生命力的涌動。

整首樂曲中曲笛技法與梆笛技法的完美結合,自然轉承 天衣無縫。

爲了更好地展示主題,增強笛子藝術感染力,在笛子演奏的二度創作中採用了笛子演奏家趙鬆庭先生所推崇的排笛技法:.將大麴笛 和梆笛捆綁在一起演奏。將曲笛技法與梆笛技法融爲一體,擴大了音域,增強了力度,拓展了演奏空間,爲主題的展示,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使用曲笛演奏時,進行了大膽改革,將梆笛常用的大滑音技巧引人曲笛演奏手法中。是一次對笛子獨奏曲中曲笛不用滑音禁區的突破。目的是確保山歌味的純正,戲曲化的濃郁,地方特色的鮮明。

《山戀》是用大別山的山泉水,泡製大別山幽谷裏的山茶而成的香茗,是對民族音樂創作的一次突破性嘗試,願在更多的人們從這一笛曲中得到啓迪、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