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塞下曲》賞析

學識都 人氣:4.24K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爲日月光。這首被沈德潛贊爲“句亦吐光”的邊塞詩是常建的極享盛名的傑作。常建,長安人,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其詩風高健奇警。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將其置於卷首,謂其詩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

常建《塞下曲》賞析

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其實是首詠史詩。寫的是八百年前發生在漢武帝到漢宣帝間的一段和親的歷史。他以雄健的筆力、崇高的理想爲我們描繪出兩千年前絲綢之路的和平昌盛、光明幸福的歷史圖景。主旨之正大,境界之高遠,筆墨之凝練,影響之深遠,堪稱橫絕千古之作。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是寫烏孫到長安獻馬入朝,向漢武帝請求“願得尚公主,爲昆弟”。“執玉帛以朝天子”是一種和平歸順的表示。一個“望”字,筆重情深,說明烏孫對朝廷的眷戀與嚮往。“不稱王”,不與漢朝爭霸之意。正是這種戰略決策,保證了從長安到九千里外的烏孫(現伊犁河流域)得以實現持久的安寧,讓和平的`日月之光普照大地。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爲日月光。”更是雄健入神之極筆。一個“靜”字下得尤爲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野,曾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衝,如今卻長享寧靜和平。“兵氣”,猶言戰象,字新而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做足。愈唱愈高,真有拿雲的氣概。

這段轟轟烈烈的歷史背後,真正的主人公竟是兩位美慧的女性——劉解憂及其侍女馮嫽。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以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封爲漢家公主,下嫁烏孫昆莫(王)軍須靡爲夫人,後又從胡俗,再嫁肥王、狂王,生了四男二女。侍者馮嫽亦嫁烏孫右大將軍。二人皆深明大略,敢於作爲,對穩定烏孫及西域政局、鞏固與漢朝聯盟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三代子孫四人相繼出任烏孫大昆彌(王)。特別是漢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在公主建議下,烏孫配合漢廷趙充國、辛武賢等五路將軍,以五萬精兵,痛擊匈奴,擒獲單于父行及以下三萬九千餘人,虜馬牛羊駝七十餘萬,使匈奴一蹶不振,一舉改寫了歷史 。甘露三年(前53年),年屆七十的解憂公主以老病請求迴歸故國,得到宣帝批准。以公主規儀,安居長安,厚享尊榮,爲漢家和親政策劃上圓滿句號。直到元壽二年(前1年)烏孫與匈奴單于同時入朝。其大昆彌伊秩靡,仍是解憂公主的嫡孫。劉解憂“和親烏孫”保障了西域的安寧長達百年之久,其功至偉。

公主死後,定居長安的馮嫽夫人,還受宣帝派遣,錦車持節,巡視西域諸國,繼續作貢獻。解憂公主與馮夫人不愧爲歷史上第一批傑出的女政治家與外交家。

在這條聞名天下的絲綢之路上,時有驚人的文物發現。1995年在尼雅遺址出土的蜀繡護膊,五彩顏色,精美絕倫,上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大字。據《漢書·趙充國·辛武賢傳》記載:“辛武賢爲破羌將軍徵烏孫”之語。徵烏孫,即指與烏孫同徵匈奴。由此可知這件蜀繡護膊是破羌將軍的遺物,可爲烏孫絲綢之路添一絕佳之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