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會飛的蒲公英》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2.34W

設計理念:

小學五年級《會飛的蒲公英》說課稿

語文課堂究竟讓孩子學點什麼?這是我一直在追問自己的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是我有幸聽到全國特級教師吳琳的課,在那次聽課中,我這個一直困擾我多年的問題被吳老師那入情入境地講解解開了。語文課堂,除了對基礎知識的講授外,還應挖掘文本背後的東西,把它變成通俗淺顯的語言在迴歸到文本。也就是說“走入文本,領悟內容;走出文本,感悟生活。”根據這一想法,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

教材分析:

本文寫的是媽媽讓我帶着她的希望開始一步一步地學會飛翔,走好我的人生之路的事。【(如不考慮板塊主題媽媽的希望,我覺得從行文的每個角度看都是以主人公“我”開始的,結尾也落到“我”的理解上。)也可以概括爲:寫的是 “我”一點一點地飛行着,一步一步地實現着媽媽的希望,終於飛出大山,成爲了一顆會飛的蒲公英的事。】但是由於第二板塊的主題是“希望”。我確立了“1、 抓住媽媽的希望,女兒的成長着兩條線理解內容。”的教學目標。

學情分析:

由於這節課的位置靠前,我想學生都已經學過了,再加上付老師示範課上的講解,學生的課文內容的掌握已經不是問題。那在我的課堂再交給學生點什麼呢?如果再一味地分析課文,學生肯定不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感興趣的東西有誰會全身心投入呢?因此我大膽的把我平時的教育理念溶入這節課,讓孩子在讀書中學到以外的東西。用我的話說“就是讀別人的書,想自己的事。”在與文本對話中走入文本,在與文本交流中再走出文本,讀出自己的味道。因此我確立了“2、 走入文本,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走出文本體會中蘊含的“自己的味道”。

課標分析:

“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課標一語道出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土壤。教學中將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地整合。因此我確立了自己的第三個教學目標“3、 在讀與悟中感受到作者母親的殷切希望同在我們媽媽的心中,應該理解媽媽對兒女的希望,在生活學習中積極進取。”

設計流程:

根據上面的剖析,我設計這樣一節以感悟人物內心世界爲主,品讀、想讀爲輔的教學流程。

在上課伊始我就問孩子們這樣的問題:在家裏誰對你學習最關心?自己將來長大想做什麼?表面上看這是漫不經心的一問,實際我是想把孩子帶進對自己親人希望之中,爲下文的講解做情感的鋪墊。然後由學情地詢問順情而導,引出媽媽的話。然後提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在新課的講授中我根據學段的教學目標,分別採用“瀏覽、默讀、悟讀、引讀……”的方法加深學生的的理解。然後我又用層層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說出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在讀書中感受自己的樂趣。激發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從而達到人文薰陶的效果,潤物無聲。讓學生在一讀一品中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從而學着理解自己母親的良苦,積極進取。明確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信念。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在此,我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強求一致,更不拘泥於教參,“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堂上,不斷閃爍着學生美麗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體驗着成功的喜悅,追求着創新的價值,走向創新的人生。此時的閱讀,成了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成了心靈的對話。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

力量來自於動力,藉此機會激活學生的潛在的意識,爲他們理想的種子澆灌、施肥,爲理想插上的翅膀,使其展翅翱翔!這是教書育人,潤物細無聲。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寫作,因此我在結束時,用一首小詩回顧全文。這裏沒有買弄的意思,而是想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爲下節課本文的寫作特點分析、寫作手法的運用的講解進行預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