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學識都 人氣:2.21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高中地理說課稿:大規模的海水運動1

各位老師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一課時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的內容,課型是新授課,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板書設計這個五方面分析說明。首先我說一下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塊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講述了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特徵,包括洋流的分類、形成、分佈規律,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主要講述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類型,並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第二是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按照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推導表層洋流形成及分佈,着重講中低緯度海區的表層洋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於是結合課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洋流的概念、類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通過與氣壓帶、風帶知識的聯繫,對地圖的觀察比較分析,提高知識遷移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探究並解決問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概念圖歸納知識要點,養成用彩筆或有區別的符號描繪地圖來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我確定本節

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爲重點。

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存在知識缺陷,故確定其爲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建構主義理論是本次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它認爲有效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通過幫助和支持,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爲學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的特點,本着把課堂交給學生的理念,爲了更好的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自主學習、合作解決問題能力。我藉助自制多媒體課件,採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本節課結合地圖採用以“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具體學法有: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3.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這樣,教給學生“多讀圖、對比分析、綜合思考、動手繪圖”來獲取知識、思考問題的學習方法,既能增加學生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新獲”,“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爲教學活動中真正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地圖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通過以下四個環節達成。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先創設一個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國舊金山市有一個童工,他在海濱浴場拾到一隻瓶子,瓶中有張紙條寫着“我的遺囑:將我的遺產平分給拾到瓶子的走運人,和我的保護人巴里·科辛。”這是哪裏來的東西呢?經調查得知,寫遺囑的人是英國一個擁有12億美元財產的資本家。那麼,瓶子怎麼會從英國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呢?

由一個關於洋流的小故事導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一起學習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爲本節課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埋下伏筆。

講授新課、形成概念

讓學生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洋流的特點,總結關鍵詞,先讓學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學生總結完關鍵字後,教師再展示出關鍵字與學生的答案作對比,並強調洋流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學習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講解寒、暖流的區別,並強調寒流和暖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於所流經區域的水溫而言的。在講解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寒、暖流,並用簡單表達概括,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而後通過練習,鞏固加強學生對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斷。

通過學生自學課文,組織學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學生可以從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種因素――盛行風、大陸輪廓、地轉偏向力等的作用綜合形成的。教師再對每個成因進行講解,強調不同種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

讀圖繪圖、概括規律

由前面學習的洋流成因及氣壓帶風帶模式圖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圖,重點講授氣壓帶風帶知識與洋流模式圖之間的關係。對比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驗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區的洋流環流,讓學生從全球氣壓帶、風帶和洋流模式圖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和推理能力。

結合洋流模式圖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雖然課標不要求識記各洋流具體名稱,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稱,對他們理解洋流模式圖有一定幫助,也將爲下一節課的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能夠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稱。

通過繪製太平洋海區和大西洋海區的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比較世界洋流模式圖、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圖和剛繪製好的洋流簡圖,引導學生找出分佈的差別,發現其中低緯度海區和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規律及其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

一、中低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大洋東岸是寒流,西岸爲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大洋環流也稱爲以副極地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大洋東岸爲暖流,西岸爲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緯陸地面積小,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

通過北印度洋海區季風影響下而形成的季風洋流分析,得出結論: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區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方向環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方向環流。

可以說這是個對洋流模式圖讀圖分析過程,也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實現圖文轉換,學會藉助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爲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高中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高考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後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故應着重引導訓練。

思考小結、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以簡練的言語概括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爲了考察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情況,最後在和學生小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還設計了相關的探究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間可相互補充,最後老師做以歸納總結,師生共同評價。這樣設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給以鼓勵、評價,對知識加以總結概括,使學生在有所收穫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佈置課後問題探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構建。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最好能夠啓發學生思維,所以我在設計板書時就力爭比較直觀、系統、精練,爭取既提煉要點,也突出重點、難點,揭示出本節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與學生總結回顧的同時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一)洋流的定義

暖流

(二)洋流的分類

寒流

判斷:凸高爲低,凸低爲高

風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補償流

(四)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佈

3.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學的全過程。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大規模的海水運動2

一、教材分析:

確立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學習了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同時本節也是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教材選修模塊2海洋地理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佈,識記重要洋流的名稱;

C.通過臨摹提高用圖能力;

D.學會用相關的知識規律來解釋實際問題,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

B.通過讓學生繪製全球風帶模式圖,世界洋流模式圖,培養學生的解圖能力和觀察探究能力;

C.通過問題討論,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聯繫的興趣,增強其客觀、理性地思考問題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B.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3、教學重點: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佈圖,掌握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依據新課標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形成、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確定其爲重點。

4、教學難點: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及分佈規律。

依據:該部分的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地理基礎和生活經驗不足,存在知識缺陷,而歸納總結又是他們的薄弱環節,故確定其爲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從學生心理上來看:

高一學生好奇心強,對自然界中的地理現象覺得神祕,有一定的探究慾望,渴望獲取新知識。

2、從知識儲備上來看:

學生的地理思維還較薄弱,特別是在探究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上存在較大困難,儘管他們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過程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契機”,讓學生在探究性的學習中,主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發展。

三、說教學方法:

1、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貫徹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學生自學爲主線的“三主”原則,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故而本課將採用讀圖分析法、繪圖分析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進行授課。例如:①、以傳統教學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手段相結合,引導學生分析繪製出簡圖解釋洋流的成因來突破重點。②、採用自主討論法、圖表導學法,進行分組活動,通過討論完成並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2、課前準備①教師:《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多媒體課件②學生:導學案

四、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和歸納法

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式來說明風海流的形成原因;學會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理解洋流分佈模式。

2、師生互動引導學習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理想洋流模式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

3、探究性學習法

在課堂和課餘時間要提供平臺給學生討論和展示的機會,因此準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討論法、基於網絡應用的探究性學習法等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繪圖分析法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繪製各海區洋流簡圖,逐步培養其動手能力,再通過對比洋流簡圖,尋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5.比較法

通過比較,總結出洋流的分佈規律

五、說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大黃鴨漂流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預期目標:創設文學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帶着興趣進入課堂。

(2)問題導學,形成概念

依據:以問題導航,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通過“知識遷移和同化”建構新知識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理解突破:由於洋流比較抽象,通過視頻,使學生能夠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類(按性質)教學手段:圖表導學法理解突破:以圖表導學法降低教學和學習難度,從圖3.5 “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冬季)”中,列舉出若干條南北向洋流爲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等。

預期目標:學生學會並能夠判斷洋流性質。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於中學生注意力的穩定並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一些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便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老師傳授的地理知識。

預期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給學生留下最深刻鮮明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憤悱心理”,並得到學生最富於情感反應的時刻,這時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狀態,從而進行有效教學,進而將學生帶入第三個學習層次“洋流的形成”。

(3)聯繫舊知,構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讀圖3.4 “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

重點突破:首先讓學生結合圖3.4“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自學洋流的形成,並對比“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圖”。當學生對比結束後,我將與學生一邊繪製簡圖,一邊分析洋流的成因(見插圖1)。

設計意圖: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進而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及動手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預期目標:學生動手做一遍後,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第四個層次“洋流的分佈規律”。

(4)讀圖繪圖,探究規律

4、洋流的分佈規律(讀圖3.5 “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冬季)”)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

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的歸納分析,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過程化,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設置第二個教學高潮動手、討論、探究]: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來完成活動,第一小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別在附圖1中,完成下列步驟:

活動步驟實施方法及預期目標

①標出該大洋洋流運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導學生得出其運行方向規律;

②標出該大洋各洋流名稱引導學生速記洋流名稱,並能夠上臺演示指明;

③給不同性質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爲例,引導學生給該大洋東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藍色調”,暖流上“紅色調”,從而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類比其他幾個大洋,觀察得出其寒暖流分佈規律。

④最後由各小組派代表反饋討論結果,並綜合歸納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走下講臺深入學生。教師作爲幫助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學會學習。

點評總結:老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作適當點評,並給予鼓勵肯定,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回顧總結本課內容,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題示範,突破難點

案例分析(解開大黃鴨漂流記”之謎)

(6)探究拓展,引申遷移

拓展運用:案例1:《中國“鴨子艦隊”海上漂流14年》,見附文。

假設學生若也是其中的一隻鴨子,那他將會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過其漫漫的歷險航行,結合案例說明,“鴨子們”如何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呢?試在附圖2中設計其可能的漂流路線,作爲課後家庭作業。

附案例1:中國“鴨子艦隊”海上漂流14年

“鴨子艦隊”引發全球尋鴨熱

據英國媒體報道,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強烈風暴,船上一個裝滿2.9萬隻塑料玩具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1萬多隻玩具鴨組成的“鴨子艦隊”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萬公里之後,可能於明年抵達英國海岸。

船隻失事造就“鴨子艦隊”

據報道,“鴨子漂流記”是從1992年開始的。一家玩具工廠的貨船從中國出發,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港。但是出發6500公里之後,貨船在國際日界線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風暴,一個裝滿2.9萬隻浴缸黃色塑料玩具的集裝箱墜入大海並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龜、青蛙和橡皮鴨子等各種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於鴨子的數量較多,因此形成一隻龐大的“鴨子艦隊”隨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萬隻鴨子完成了1萬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熱帶環流,沿途經過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麪,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艱苦穿越北極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約1萬隻鴨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當它們漂流到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時,“鴨子艦隊”被凍在寒冷的浮冰裏,只能緩慢地向北極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隨後,“鴨子艦隊”又開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後,到達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當浮冰開始解凍後,這些鴨子終於得以解脫,向美國東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這1萬來只鴨子仍繼續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國

如今,“鴨子艦隊”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後,正向英國“入侵”。監視海洋殘骸的科學家稱,這支“鴨子艦隊”不久前遇上了圍繞加勒比海到英國之間海域的灣流,即將開始漂越大西洋。據預測,“鴨子艦隊”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後,於20xx年的某個時候抵達英國海岸。

六、說板書設計: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1、洋流的定義

暖流

2、洋流的分類

寒流

盛行風

3、洋流的成因陸地形狀

地轉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佈

6、洋流的分佈規律

(1)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爲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七、教學評價: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聯繫了實際生活,讓學生的口、眼、手、腦動了起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的亮點爲活動的設計,採用活動探究和小組競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緊張的競賽氛圍下獲取知識。

本節課可能出現的問題:大部分環節都爲自主探究,而學生的水平能力有限,個別探究活動可能難以實現。因此,教師要適時的進行補充與引導,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從而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