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中美術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1.28W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河南高中美術說課稿,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河南高中美術說課稿

河南高中美術說課稿(一)

教學目的:

通過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具有悠久歷史的青銅器有所瞭解,培養欣賞古代工藝美術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教學重點:

1.從工藝美術的種類來講,重點應放在青銅器方面,因爲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繼彩陶之後又一個最燦爛的篇章。

2.從掌握知識和掌握欣賞方法來講,重點應放在掌握欣賞方法上。

教學難點:

主要是一些專業名詞和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教材、圖片、錄象帶(L49)。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常規)

二.引入新課:

在中國古代早期的工藝美術中,如果說陶器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象徵,那麼青銅工藝便可成爲奴隸社會工藝美術的典型代表。

這一講,就向同學們介紹青銅工藝的產生與發展及主要藝術特徵。(出示課題)

人類經歷了原始公社時代的漫長跋涉之後,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在中國,作爲奴隸社會文明標誌的,是青銅工藝。史家把奴隸制時代稱爲“青銅時代”。

青銅器的發達的鑄造工藝充分體現了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水平,它的豐富多彩的造型和紋飾,集中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傑出的藝術創造。

1.什麼是青銅器

青銅是銅和錫鉛的合金,因爲紅銅(純銅)的熔點很高(1083C),而硬度較低,加入錫,可以降低熔點(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應用上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人類在使用鐵器以前,廣泛地使用青銅鑄造各種器具。

2.青銅器的分類

青銅器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功能上大體可分爲四類:

(1)禮器:商周時期,一些日用青銅器由於用作祭祀和典禮時的陳設而被賦於特殊意義,成爲青銅禮器。如鼎、鬲、尊等。

(2)樂器:到春秋時期,樂器在祭祀和典禮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謂“鐘鳴鼎食”即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如饒、鍾、鈴、鼓等。

(3)兵器:現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戰國時最多。有戈、鉞(yue)、矛、劍、鏃(zu)等。

(4)工具及車馬具:如犁、鋤、鐮、鏟、斧等。

此外,青銅日用器從用途上的主要分類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雜器四種。其中以食器、酒器爲主。

3.青銅工藝在造型和紋飾的主要特徵: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成就,是豐富多樣的造型和紋飾,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

中國的青銅工藝,以商、周兩代的青銅器爲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謂青銅禮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徵爲由腹、足、耳三部分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揚火,耳可以穿槓搬運。鼎是青銅禮器中最爲重要的一個品種,它的實用意義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價值卻體現在對禮治的維護上。一般多用於奴隸主階級的祭祀和宴飲,具有區別尊卑貴賤的功能,是奴隸主統治權力的象徵。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華麗,充滿了神祕、威懾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1939年3月,這隻鼎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足,便鋸不斷,於是悄悄地把鼎埋起來。後來消息走漏,日本人來搜索未成,便出價70萬圓僞幣收購,當地人們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將此鼎留下。

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後來補上),先存放於安陽縣政府。同年十月底,當時國民政府主席60壽辰,當地駐軍將大鼎作爲壽禮,用專車運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後來,政府曾想將此鼎運往臺灣,終因過於困難,纔打消了這一念頭,建國後,此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已成爲鎮館之寶。

西周中期以後,青銅器的神祕色彩逐漸淡化,風格趨向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

春秋中期以後,青銅器逐漸變成供統治階級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銅器的造型趨向輕靈、奇巧,裝飾手法寫實,紋飾也易於理解。如,蓮鶴方壺》,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編鐘》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編鐘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層。經檢測每件編鐘不僅都能發音,而且能發兩個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種現代樂曲,而且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這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響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樂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12個半音的樂器。(錄象:曾侯乙編鐘)

秦、漢時期,由於鐵器和漆器比青銅器更方便,從而逐步取代了青銅器,青銅器便向輕便、精巧、實用的生活用器和觀賞器方向發展,它們往往以實用和美觀的高度統一而引人注目。(錄象:青銅工藝)

三.小結

河南高中美術說課稿(二)

一、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

高中的美術教育需要在鞏固興趣、發現特長的基礎上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拓展、提升。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爲主"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本節課"古代陶器與瓷器"的欣賞,旨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民間陶瓷藝術的深刻理解,並對其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爲工藝美術的審美與認識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

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本課的教學以圖片欣賞、圖片對比與分析爲主線,不斷滲透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藝術魅力。

2、講解作品的同時,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製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情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中陶器作品欣賞,旨在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人類優秀的的傳統藝術,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爲三大問題層層遞進。

第一:古代彩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二:古代素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三:古代瓷器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2、學習對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於成熟狀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知識和社會素養不斷提高,且具有較強的判斷、辨別、分析問題和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對古代陶瓷藝術的接觸較少,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具有代表和優秀的不同種類的陶瓷藝術作品進行鑑賞,領略陶器藝術的特徵和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陶器藝術的美感,塑造學生較健全的藝術修養、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學法分析

美術是一門培養人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只其所以然,考慮到高中學生面對應試教學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圖片引導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

以圖片引導的方式來推進知識的學習。針對本課陶器的分類、不同陶器的藝術特點、陶器的製作等相關知識,在教學中以環環相扣的任務來推進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的知識認識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古今不同的陶瓷藝術作品欣賞,培養學生對陶瓷藝術作品的鑑賞能力,使學生明確陶瓷的基本概念,瞭解我國製陶工藝的悠久歷史和藝術成就,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並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的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嘗試着去解決,使學生逐漸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勇氣和意識;

(2)通過作品欣賞、感受、體驗、討論、評述等過程,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鑑賞能力;

(3)展示豐富的陶瓷相關圖片資料,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涉獵和介紹,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增強學生創新的意識並逐漸形成在社會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觀察和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通過學習,瞭解我國古今豐富多彩的陶瓷藝術形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更進一步瞭解中國本土的美術,熱愛本族優秀的美術形式,並逐步提高傳承本民族藝術的意識。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不同時期陶瓷藝術的特點

難點:不同時期的陶瓷藝術特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簡單的製作工藝。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相關美術圖片資料、實物陶器和課本等。

學生準備:收集陶器藝術圖片資料、相關課外書籍、新疆土陶的相關資料。

七、教學過程及內容:

1、導入

教師活動:(提問)上課之前,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你們知道英文單詞"China"的漢語意思除了"中國"的解釋以外,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出還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師活動:(1)板書: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藝術

(2)回顧知識點並引入本課話題:前面一節課,我們瞭解到中國是一個愛玉之國,崇玉之邦,中國有着燦爛文明的民間藝術形式,除了玉器,剛纔大家所說到的"陶瓷"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貢獻,其地位從中國的英文名稱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廣泛深入人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着一個非常燦爛的陶器藝術發展史,這節課,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學習一下中國古代陶瓷藝術。

2、講授新知識,欣賞並分析作品

教師活動:(1)提問:根據課前的預習及大家對陶器藝術的認識,請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下"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2)板書:一、 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學生活動:(舉手回答問題):(1)陶器的出現,標誌着原始人階段的結束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歷史學科知識)(2)中國最早的原始陶器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巖,距今都在萬年以上,處於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區陶器的出現年代相近。(p.9)

教師活動:(引導並梳理補充知識):陶器的出現與火的發明和使用有着密切的關係,大約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製各種造型的器物,然後曬乾,燒烤後就形成了陶器。相傳我們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將泥土塗抹在樹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們就經過不斷的改造,終於製作出各種原始陶器,當時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不斷對陶器進行裝飾,從而使陶器逐漸達到了實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

教師活動:(1)(提問):古代陶器種類豐富,根據實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爲食器和水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爲幾類,它們的名稱是什麼?

(2)板書:二、陶器的分類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陶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爲彩陶和素陶兩大類。

教師活動:

(1)板書:陶器 彩陶:

素陶:

(2)教師總結後,播放作品圖片,並且請學生對作品做簡單的分析說明,老師引導並補充;

(3)佈置思考題:在分析完作品後,請各小組派代表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a、《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學生活動:(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該陶盆質地細膩,造型敦厚,簡潔樸實,尤其是盆內壁用紅黑色彩繪出的兩組相對的人面魚紋,在圓形的人面上有髮髻,兩耳左右各畫一條小魚,口內銜兩魚,在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兒在遊動,形成相互追逐的動勢,線條簡練而生動,反映出當時漁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

b、《鸛鳥石斧彩陶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學生活動:(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出土於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此甕外壁繪鸛鳥食魚,其旁繪一石斧。平塗着色勾線,爲彩陶中僅見的一種畫法。

c、《彩陶舞蹈紋盆》(馬家窯文化)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青海大通縣,距今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內壁口沿畫三組舞蹈人,各組均爲五人,手拉手,頭向一邊側着,兩腿稍微叉開,頭有髮辮,身有尾飾。從髮辮和尾飾運動的方向,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有節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後就像一個小小的池塘,人們在岸邊歌舞,別有一番情趣,無論從題材、裝飾、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教師活動:(提問)原始人爲什麼把圖案裝飾在盆的內側?

學生活動:(回答)當時的人類都是席地而坐,無論拿在手上還上放在地上,多數是俯視,看到的是盆的內壁。

d、《漩渦紋尖底瓶》

學生活動:(引導分析)實用功能:裝水的容器。瓶口小,攜帶時,水不容易溢出來,尖底可以直接插入鬆軟的土中,以防傾斜使水外溢,兩側穿繩的耳,注滿水可以用繩子提出水面;審美功能:採用漩渦紋圖案,以漩渦爲中心,用點、線、面結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渦紋甕》

現藏國家博物館,出土於甘肅永靖縣,是儲存種子的器具,造型圓渾,飽滿,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紋爲間隔,組成三條裝飾帶,在主要部位繪旋渦紋,上下分繪水波紋、旋紋、主次分明,構圖嚴謹,爲彩陶藝術的傑作。該甕上方的連續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爲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圖片)

教師活動:(提問)看完剛纔的圖片,並且通過大家的討論和分析,我們知道了這些單獨的彩器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特點,那麼現在每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佈置的思考題: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學生活動:按小組回答,並且讓其他同學作補充(老師引導並總結,用課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識點)

彩陶: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和空間的東西發展,彩陶可以分爲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兩種類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半坡:以動物紋爲主,魚紋最多;

廟底溝:以植物紋爲主,圖案漸多;

b.馬家窯文化:以半山類型爲頂峯,出現輪制技藝。

旋渦紋或波浪紋,圖案化增強

半山:

馬廠:

教師活動:(1) (總結)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國彩陶進入興盛時期,並向西北地區推衍,出現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經歷馬家窯-半山-馬廠前後相承的三種文化類型,大約一千二百多年的發展衍變,而進入尾聲。

(2)播放《白陶鬹》及《黑陶蛋殼杯》作品圖片,轉入話題。

(3)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麼作品?

學生活動:(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師活動:(1)板書:素陶 白陶

黑陶

(2) (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你們在看到這兩幅作品後,與前面的彩陶相比,你們發現它們有何不同嗎?有誰願意起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對素陶的認識?

學生活動:(回答)素陶主要分爲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把陶器藝術推向最後一個高峯。(精緻化、貴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輪製造陶器, 製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鬹等貴重器物。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黑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殼而且厚薄均勻,器型規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黑陶的製造是在燒製過程中應用了煙燻法和滲碳技術,使之變得烏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爲代表的黑陶藝術追求材質、造型設計和工藝設計的極致,使陶器製作精緻化、貴族化。並在性質上脫出原來的實用意義而衍化爲貴族所獨佔的禮器。

教師活動:(總結)我們剛纔一起學習了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欣賞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們所擁有的藝術特點,現在我們再來總結一下,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脈絡:

(1)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內容由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2)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形式是從具象向抽象轉化;

(3)陶器的功能是從適用向具有裝飾意義的禮器發展;

(4)陶器藝術的製作工藝從粗糙向精緻化發展。

作業:

中國古代陶器藝術雖然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要是想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同學們也可以去博物館大飽眼福。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爲現在的藝術家及學者們提供了無窮的創作靈感,大家現在就開始尋找尋找你們的創作靈感,參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藝術資料,畫一幅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陶器圖案作品,並預習下一節課"瓷器"的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