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38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

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教材選用的是湘版高中美術鑑賞下篇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第8課《不同的歌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創造出了優秀的文化與藝術,我們要學會尊重並認識這些文化與藝術。同時結合本地區的文化藝術的探究展示,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夠爲本民族的藝術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與發展空間。

2、教材的處理

我以課標和教材爲依據,但不侷限於書本教材,對教材做了適當的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和一課時的教學容量從教材中刪去墨西哥壁畫運動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補充進地域文化--惠女文化,使學生更能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瞭解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時代形象與民族形象;認識中國民族文化傳統與藝術的多樣性,瞭解藏族美術惠女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通過模仿體驗、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以提高學生對藝術與文化關係的理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係,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重點:民族文化是如何影響美術創作的?通過分析作品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突出重點

(2)難點:美術創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通過體驗與感悟理解作品中民族形象突破難點

(3)關鍵:民族文化的豐富性.通過課前學習探究來體現本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

5、資源分析

學生資源:充分挖掘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親身體驗參與課堂教學。

課程資源:以課程標準爲依據,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和拓展內容組織教學。

學校資源: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圖書館等資源。

教師資源:教師通過網上和課外圖書收集大量的圖片與文字資料,擴大教學容量。

二、說教法

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係。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地瞭解我國優秀的地方文化。引導學生通過包括網絡在內的多種途徑收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圖像等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1)樂曲渲染法:利用相關民族樂曲做渲染是使學生的心情得以放鬆,既能克服欣賞過程中的視覺疲勞,又能擴充整合學科間的知識。

2)講述啓發法:通過教師對美術作品的介紹啓發同學對作品的分析和鑑別,從而達到鑑賞能力的提升。

3)角色主持法:引導學生體驗、描述、感悟作品的形象及展示探究學習成果的活動能力。

三、說學情學法

(1)說學情

我校高一年的學生在學習積極方面是明顯的,整體素質較高,思辨能力強,有很好的學習自覺性,而且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已接近於成熟狀態,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於探究,敢於否定;但消極也存在,由於初中學習方法的單一性,忽略了學科特徵,所以我就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與美術作品間的聯繫進行鑑賞,領會民族文化的性質、特徵和美術作品藝術表現手法,瞭解美術作品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狀況等,來促進學生美術作品鑑賞能力的生成與提高。

(2)說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1、篩選學習法:引導學生學會篩選有用的資料信息的學習方法,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類。

2、小組合作學習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的見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整體協調能力,既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在團隊合作中突顯個體創造能力。

3、體驗學習法:學生在鑑賞作品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師對民族形象的表現。體驗藝術創作的多樣性。

四、說程序

(一)體驗與感悟

(二)暢談與交流

(三)理解與探究

(四)歸納與總結

導入:聆聽樂曲《伏爾加船伕曲》(音樂家)。說說你的聽覺感受;

(一)體驗與感悟

內容:鑑賞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列賓作品《伏爾加縴夫》與“巡迴展覽畫派”

1.觀賞作品《伏爾加縴夫》(畫家)說說你的視覺感受;

2.吟誦詩句《伏爾加河上》(詩人)說說你的心靈感想;

3.模仿作品《伏爾加縴夫》中的人物動作動態,積極體悟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活動。

說說你的肢體感受.

[設問一]爲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藝術家都在表現同一內容的作品呢?

[設問二]在你們體驗後能就當時縴夫們的形象、內心世界所想進行闡述嗎?

[設問三]你認爲這件作品體現了藝術家什麼樣的情感與作品的藝術特徵?

閱讀教材中關於“巡迴展覽畫派”的論述。從它的誕生、發展、當時社會環境、藝術品風格、代表畫家等方面簡要描述.

知識拓展:介紹巡迴展覽畫派代表畫家有別洛夫、克拉姆斯科依、薩甫拉索夫、施什金等。

學生活動:靜聽細觀暢吟體驗並談感受;

教師活動:提示啓發學生大膽表達和描述並要參與體驗討論,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於“巡迴展覽畫派”的論述,並做知識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聽、觀、吟、驗”等形式去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形式。從中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形式以及社會學鑑賞法,分別從作品的表現主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對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來進行觀察分析。並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

(二)暢談與交流

內容:藏族文化與美術-----建築與藏族服飾

學生活動:對收集到資料進行小組篩選,歸納後交流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鼓動其他小組的同學發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要參與討論,進行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展現探究歸納後藏族民族文化,即體現學習探究的成果,又有利於學生關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資源,並懂得傳承與保護的良好意識。同時也是師生共同實現本課教學目標,即是理解民族文化與美術的重點之一

(三)理解與探究

內容:探究惠女服飾文化從他們的起源、發展、生活習俗、藝術品風格等方面簡要描述

學生活動:對收集圖片進行小組篩選,登臺展示並說明其相關特徵;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外,協助學生操作多媒體,進行實物展示;教師也要參與討論,並引導學生把藏飾與惠女服飾相比較

設計意圖:利用比較式鑑賞方法有助於學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徵,也是要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同時對我國仍至世界美術發展的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以突破本課的難點

(四)歸納與總結: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民族文化與美術”這一主題而展開,通過對這一主題的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等多種形式,體會與理解美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重要關係,學會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學會挖掘、利用和保護地方的文化資源,增強對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自豪感。

五、反思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依據是新課標“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運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的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整個程序都圍繞着學生自主探究來展開,教學設計中有動有靜,有思考的布白,有演練的空間,有交流互動的平臺,能夠充分體現高中新課程的理念精神。

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8課所有的美術作品都一樣重要嗎——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判斷。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和教學過程三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任何美術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屬於藝術家,而是屬於整個社會和觀衆,所以不同的美術作品在不同的社會和觀衆眼裏就會有意義和價值上的差異。

(一)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的在於使學生認識到,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既有絕對的一面,也有相對的一面。主動參與是美術鑑賞的前提和保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美術鑑賞的能力,培養審美的眼睛。

這樣設計教學目標,是因爲不同的人在欣賞同一幅作品時,對其意義和價值的判斷是不一樣的。

(二)教學重點

有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與時代性和地域性的關係,二是使學生了解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

(三)教學難點:

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既有絕對的一面又有相對的一面。

(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作爲引子說明美術鑑賞不僅要了解藝術家的意圖,還有一個觀衆對其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問題;

第二部分講述的是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與其產生的時代和地域之間的關係,即它的產生受當時的時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術作品意義與價值判斷上的分歧?

二、教學方法採用的有講授法、探討法、展示法。

三、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課題,由馬遠、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畫在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眼裏給的評價不同,說明美術鑑賞存在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進行價值判斷的問題。

教學內容一:美術作品的時代性與地域性。

①首先通過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來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與時代的關係。羅中立借鑑西方現代領袖像的形式刻畫了一個勤勞、樸實、善良而又貧窮的老農形象。他那古銅色的臉,長期的艱苦歲月造成的那條條車轍似的皺紋,柴耙似的雙手以及缺牙的嘴巴無不飽含着畫家深沉的情感和對造成這一現實的深刻反思,從而激發起人們對現實特別是對廣大農民命運的關注。作品與文革時期的“假大空”的題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種反叛,同時真實的再現現實。作品一經展出立即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是新中國成立來影響最大的美術作品之一。由此說明,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受時代限制。

②名詞解釋:時代性地域性

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與同一時期中國的文人畫相比較,說明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過部分作品賞析,讓學生自己探討、分析、鑑賞作品,對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

教學內容二:如何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以西方歷史上不同時期三位雕塑家創造的三個《大衛》爲例,進一步說明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與時代和地域之間的關係,由此指出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有絕對的一面,也有相對的一面。

教師活動:作品展示:多納太羅的《大衛》,米開朗基羅的《大衛》,貝尼尼的《大衛》

多納太羅的《大衛》表現的是少年大衛殺死巨人哥利雅後用腳踩在巨人的頭上,流露出勝利的喜悅和自豪的神情。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塑造的是臨戰前鎮靜的站在那裏,左手緊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視着敵人,眉宇間充滿了必勝的信心。雕塑家用這個幾乎靜止的姿勢,有力的傳達出臨戰前的高度緊張氣氛以及那蘊蓄在大衛體內的巨大力量。

貝尼尼的《大衛》塑造的是一個正在艱苦搏鬥中的大衛,更具有生活的真實性。他的大衛更像是一個身處逆境、堅忍不拔的鬥士。在這種狀態下,藝術家得以表現人體旋風般的運動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過鑑賞三幅作品,瞭解藝術創新的問題,主要是從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完整性方面說的。

實踐練習:

學生作品賞析:《吹笛少年》《艱苦歲月》《吹笛女》

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正確賞析作品,同學們之間可以互相探究討論。

教學內容三:如何看待美術作品意義與價值判斷上的分歧?

這部分着重強調的是個人感受和判斷的重要性,並給出了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分歧的產生,既說明了美術作品本身的多義性,也是對作品的豐富和補充。但另一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又不是任意的,必須建立在對作品及其相關知識瞭解的基礎之上。

教學內容四:我們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可以有以下幾種批評形式:

(1)品評式或品鑑式批評

(2)形式主義批評

(3)歷史批評

(4)社會學批評

(5)心理學批評

四、知識總結

五、板書設計:

通過多媒體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課課題,然後分別展示美術作品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如何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何看待美術作品意義與價值判斷上的分歧?我們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可以有以下幾種批評形式四個分支環節,講解與探究結合,並穿插部分美術品圖片介紹。

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次說課的內容選自湖南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第三單元第5課《進入歷史》。本課教材內容分三個層面:

1.展示以歷史故事爲題材的繪畫作品;

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

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其中教材所選用的歷史繪畫有中國漢代畫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軸畫、現代油畫(並附有照片作爲比較),西方中世紀時期的掛毯和19世紀的法國繪畫,作品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爲中心。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爲展現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圖像,這些圖像有助於學生以一種更爲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

二、說學情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夠深入的瞭解事物的細節,並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並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側重於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去體會在成爲歷史證據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造成影響。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從如下三個維度進行設置:

知識與技能:瞭解分析美術作品背後的藝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社會功能,掌握類似美術作品的欣賞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並能運用鑑賞方法鑑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對比、合作探究,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能夠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

難點: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範例教學法、比較法、合作探究法。在學法上主要通過觀賞、探討,嘗試體驗進行創造表現,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我特意做了如下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圖片、學生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等。

七、說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爲動,融聲、形、色爲一體,爲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激趣導入

上課開始,我會以輕鬆的談話方式開始課程,提問學生:當你想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都會利用哪些渠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除了通過查閱史料、參觀博物館、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運用網絡等資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術作品也是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瞭解歷史的另一條渠道。順勢導入新課《進入歷史》。

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帶領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描述分析

我通過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爲什麼畫面當中只有一個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爲什麼是女人來擡步輦?爲什麼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我會總結:畫面描述吐蕃國王派使臣祿東贊拜見唐太宗,希望與大唐聯姻的場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裝,在一羣宮女的簇擁下,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將唐太宗畫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貴以及大國姿態,整體呈現出唐初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和睦。

接下來,我與學生一起欣賞教材中的作品《荊軻刺秦王》,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同時思考問題:同樣是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爲什麼該作品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學生回答後,我總結:畫面場景圍繞柱子展開,畫家並不要求歷史的真實,秦始皇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關鍵是通過刺秦王的場景爲進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氣氛。畫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間慌亂的場景。

然後,我將組織學生分組,並播放幻燈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以及照片《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帶領學生對比分析:油畫與歷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態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動?爲什麼?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回答問題,我會補充:畫家在作畫時將人物的位置進行了精心安排,神態上也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樣組織畫面是爲了渲染開國大典這一盛事的舉辦,記錄了歷史性的一刻。

之後,講解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有一些美術作品中會有權利的體現,我會出示作品《瑞鶴圖》,與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屋頂上這麼多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在古代,祥瑞和奇觀都反映着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情況。畫家截取了宮殿的屋頂,真實的爲我們再現了今天早已不見的北宋宮殿的莊嚴。空中的白鶴圍繞着屋頂成一個環形盤旋,這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對這個景象的描繪是對皇權合理性的一種強調。而宋徽宗親自畫的這幅作品告訴人們:只有作爲皇帝的他纔有權利享有這個奇觀。

本環節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欣賞,並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出了一些符合學生的認知並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寓知識於趣味之中,增強學生對相關歷史作品的認識。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提出問題:總結一下美術與歷史的關係?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看法。學生回憶作品並進行回答:美術作品反映歷史。我將總結:人類永遠有對歷史的認識、渴望和想象,除了寫下來的文字,美術的圖像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透過這些圖像,藉助相關的資料,能使當代的人們走進歷史,與歷史對話。

該環節通過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重點知識的理解,爲後面的課堂活動做鋪墊工作。

環節四:拓展延伸

我會展示《拿破崙加冕》《加萊義民》《美杜薩之筏》《大衛》,組織學生欣賞,並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哪些細節?爲什麼要這樣處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小組之間討論,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說明美術作品與一般歷史事件的關係,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課題的理解。

本環節既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鍛鍊了學生語言評述與鑑賞的能力,培養了其合作交流的意識。

環節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最後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留意以歷史爲表現對象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

安排學生課後選擇一幅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這一環節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置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爲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學段的教學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

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是選取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高級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第三章《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部分內容。這一章包括形體、明暗、色彩、空間和肌理共五部分,我從中選取色彩這一節加以擴展,成爲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回顧色彩的基礎知識,然後通過遊戲,讓學生體會色彩心理的作用,並聯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採用Authorware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2、教學目標:

美術欣賞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色彩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實際運用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2)常見色的色彩聯想

教學難點: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於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穫。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遊戲,讓學生通過遊戲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每參予一個遊戲,都會思考完成遊戲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後在遊戲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繫實際,自由發揮,對討論結果探究驗證,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從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引出學習任務,然後啓發學生進行討論,對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在設計遊戲時要注意遊戲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四、說注意事項

1、因爲課件的導入環節中插入了音樂,在導入部分欣賞圖片時,應注意及時把音樂關上,以免授課的其它環節受到影響。

2、在"遊戲一"中,要強調學生看到屏幕上的色彩,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時從兩個方面來想:一是實際物體;二是聯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紅色,實際的物體可以想到紅旗、血、太陽等,而聯想到的心理有熱情、危險、食慾等。

3、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體會色彩心理的靈活運用,如自己的服裝、校園的環境、教室的佈置等。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繫生活,加上游戲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以遊戲驅動爲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爲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從六個方面闡述了"色彩心理"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高中美術鑑賞課優秀說課稿5

一、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

高中的美術教育需要在鞏固興趣、發現特長的基礎上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拓展、提升。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爲主"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本節課"古代陶器與瓷器"的欣賞,旨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民間陶瓷藝術的深刻理解,並對其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爲工藝美術的審美與認識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

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本課的教學以圖片欣賞、圖片對比與分析爲主線,不斷滲透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藝術魅力。

2、講解作品的同時,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製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情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中陶器作品欣賞,旨在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人類優秀的的傳統藝術,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爲三大問題層層遞進。

第一:古代彩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二:古代素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三:古代瓷器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2、學習對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於成熟狀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知識和社會素養不斷提高,且具有較強的判斷、辨別、分析問題和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對古代陶瓷藝術的接觸較少,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具有代表和優秀的不同種類的陶瓷藝術作品進行鑑賞,領略陶器藝術的特徵和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陶器藝術的美感,塑造學生較健全的藝術修養、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學法分析

美術是一門培養人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只其所以然,考慮到高中學生面對應試教學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圖片引導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

以圖片引導的方式來推進知識的學習。針對本課陶器的分類、不同陶器的藝術特點、陶器的製作等相關知識,在教學中以環環相扣的任務來推進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的知識認識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古今不同的陶瓷藝術作品欣賞,培養學生對陶瓷藝術作品的鑑賞能力,使學生明確陶瓷的基本概念,瞭解我國製陶工藝的悠久歷史和藝術成就,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並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的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嘗試着去解決,使學生逐漸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勇氣和意識;

(2)通過作品欣賞、感受、體驗、討論、評述等過程,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鑑賞能力;

(3)展示豐富的陶瓷相關圖片資料,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涉獵和介紹,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增強學生創新的意識並逐漸形成在社會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觀察和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通過學習,瞭解我國古今豐富多彩的陶瓷藝術形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更進一步瞭解中國本土的美術,熱愛本族優秀的美術形式,並逐步提高傳承本民族藝術的意識。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不同時期陶瓷藝術的特點

難點:不同時期的陶瓷藝術特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簡單的製作工藝。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相關美術圖片資料、實物陶器和課本等。

學生準備:收集陶器藝術圖片資料、相關課外書籍、新疆土陶的相關資料。

七、教學過程及內容:

1、導入

教師活動:(提問)上課之前,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你們知道英文單詞"China"的漢語意思除了"中國"的解釋以外,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出還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師活動:

(1)板書: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藝術

(2)回顧知識點並引入本課話題:前面一節課,我們瞭解到中國是一個愛玉之國,崇玉之邦,中國有着燦爛文明的民間藝術形式,除了玉器,剛纔大家所說到的"陶瓷"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貢獻,其地位從中國的英文名稱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廣泛深入人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着一個非常燦爛的陶器藝術發展史,這節課,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學習一下中國古代陶瓷藝術。

2、講授新知識,欣賞並分析作品

教師活動:

(1)提問:根據課前的預習及大家對陶器藝術的認識,請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下"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2)板書:一、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學生活動:(舉手回答問題):

(1)陶器的出現,標誌着原始人階段的結束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歷史學科知識)

(2)中國最早的原始陶器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巖,距今都在萬年以上,處於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區陶器的出現年代相近。(p.9)

教師活動:(引導並梳理補充知識):陶器的出現與火的發明和使用有着密切的關係,大約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製各種造型的器物,然後曬乾,燒烤後就形成了陶器。相傳我們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將泥土塗抹在樹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們就經過不斷的改造,終於製作出各種原始陶器,當時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不斷對陶器進行裝飾,從而使陶器逐漸達到了實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

教師活動:

(1)(提問):古代陶器種類豐富,根據實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爲食器和水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爲幾類,它們的名稱是什麼?

(2)板書:

二、陶器的分類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陶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爲彩陶和素陶兩大類。

教師活動:

(1)板書:陶器彩陶:

素陶:

(2)教師總結後,播放作品圖片,並且請學生對作品做簡單的分析說明,老師引導並補充;

(3)佈置思考題:在分析完作品後,請各小組派代表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a、《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學生活動:(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該陶盆質地細膩,造型敦厚,簡潔樸實,尤其是盆內壁用紅黑色彩繪出的兩組相對的人面魚紋,在圓形的人面上有髮髻,兩耳左右各畫一條小魚,口內銜兩魚,在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兒在遊動,形成相互追逐的動勢,線條簡練而生動,反映出當時漁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

b、《鸛鳥石斧彩陶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學生活動:(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出土於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此甕外壁繪鸛鳥食魚,其旁繪一石斧。平塗着色勾線,爲彩陶中僅見的一種畫法。

c、《彩陶舞蹈紋盆》(馬家窯文化)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青海大通縣,距今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內壁口沿畫三組舞蹈人,各組均爲五人,手拉手,頭向一邊側着,兩腿稍微叉開,頭有髮辮,身有尾飾。從髮辮和尾飾運動的方向,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有節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後就像一個小小的池塘,人們在岸邊歌舞,別有一番情趣,無論從題材、裝飾、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教師活動:(提問)原始人爲什麼把圖案裝飾在盆的內側?

學生活動:(回答)當時的人類都是席地而坐,無論拿在手上還上放在地上,多數是俯視,看到的是盆的內壁。

d、《漩渦紋尖底瓶》

學生活動:(引導分析)實用功能:裝水的容器。瓶口小,攜帶時,水不容易溢出來,尖底可以直接插入鬆軟的土中,以防傾斜使水外溢,兩側穿繩的耳,注滿水可以用繩子提出水面;審美功能:採用漩渦紋圖案,以漩渦爲中心,用點、線、面結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渦紋甕》

現藏國家博物館,出土於甘肅永靖縣,是儲存種子的器具,造型圓渾,飽滿,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紋爲間隔,組成三條裝飾帶,在主要部位繪旋渦紋,上下分繪水波紋、旋紋、主次分明,構圖嚴謹,爲彩陶藝術的傑作。該甕上方的連續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爲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圖片)

教師活動:(提問)看完剛纔的圖片,並且通過大家的討論和分析,我們知道了這些單獨的彩器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特點,那麼現在每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佈置的思考題: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學生活動:按小組回答,並且讓其他同學作補充(老師引導並總結,用課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識點)

彩陶: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和空間的東西發展,彩陶可以分爲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兩種類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半坡:以動物紋爲主,魚紋最多;

廟底溝:以植物紋爲主,圖案漸多;

b.馬家窯文化:以半山類型爲頂峯,出現輪制技藝。

旋渦紋或波浪紋,圖案化增強

半山:

馬廠:

教師活動:

(1)(總結)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國彩陶進入興盛時期,並向西北地區推衍,出現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經歷馬家窯-半山-馬廠前後相承的三種文化類型,大約一千二百多年的發展衍變,而進入尾聲。

(2)播放《白陶鬹》及《黑陶蛋殼杯》作品圖片,轉入話題。

(3)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麼作品?

學生活動:(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師活動:

(1)板書:素陶白陶

黑陶

(2)(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你們在看到這兩幅作品後,與前面的彩陶相比,你們發現它們有何不同嗎?有誰願意起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對素陶的認識?

學生活動:(回答)素陶主要分爲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把陶器藝術推向最後一個高峯。(精緻化、貴族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輪製造陶器,製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鬹等貴重器物。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黑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殼而且厚薄均勻,器型規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黑陶的製造是在燒製過程中應用了煙燻法和滲碳技術,使之變得烏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爲代表的黑陶藝術追求材質、造型設計和工藝設計的極致,使陶器製作精緻化、貴族化。並在性質上脫出原來的實用意義而衍化爲貴族所獨佔的禮器。

教師活動:(總結)我們剛纔一起學習了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欣賞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們所擁有的藝術特點,現在我們再來總結一下,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脈絡:

(1)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內容由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2)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形式是從具象向抽象轉化;

(3)陶器的功能是從適用向具有裝飾意義的禮器發展;

(4)陶器藝術的製作工藝從粗糙向精緻化發展。

作業:

中國古代陶器藝術雖然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要是想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同學們也可以去博物館大飽眼福。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爲現在的藝術家及學者們提供了無窮的創作靈感,大家現在就開始尋找尋找你們的創作靈感,參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藝術資料,畫一幅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陶器圖案作品,並預習下一節課"瓷器"的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