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10篇

學識都 人氣:1.06W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集錦10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內容教材共分兩課時進行,這是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函數的單調性的的概念,依據函數圖象判斷函數的單調性和應用定義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數單調性是高中數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研究和討論初等函數有關性質的基礎。掌握本節內容不僅爲今後的函數學習打下理論基礎,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和判斷某些函數單調性的方法。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局部概念。

教學難點:領會函數單調性的實質與應用,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局部的概念。

教學關鍵: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出發,講清楚概念的形成過程、

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於以感性思維爲主的年齡階段,而且思維逐步地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並由此向邏輯思維發展,但學生思維不成熟、不嚴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個教學環節總是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們只能根據函數的圖象觀察出“隨着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增大”等變化趨勢,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數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由於學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統性、嚴謹性,在教學中注意加強。

二、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斷一些簡單函數的單調性的方法;瞭解函數單調區間的概念,並能根據函數圖象說出函數的單調區間。

2、能力目標:通過證明函數的單調性的學習,使學生體驗和理解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歸納推理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領會數學的歸納轉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學生的知識聯繫,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分析、探索等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以此激發求知慾望。領會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過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用運動變化、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通過函數的單調性的學習,掌握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係。通過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題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重展開探索過程,充分利用好函數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本節課採用問答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只起着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自覺的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且加入激勵性的語言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學習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總結、歸納,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爲本節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過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問題情景,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引入,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例題分析與鞏固練習,回顧總結和課外作業六個板塊。這裏分別就其過程和設計意圖作一一分析。

(一)問題情景: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設計了多個生活背景問題,並就圖表和圖象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系列問題和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爲學習函數的單調性做好鋪墊。(祥見課件)

新課程理念認爲:情境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本節課所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

(二)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引入

1、幾何畫板動畫演示,請學生認真觀察,並回答問題:通過學生已學過的函數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有感性認識。,進行比較,分析其變化趨勢。並探討、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觀察下列函數圖象,從左向右看圖象的變化趨勢?

問題2:你能明確說出“圖象呈上升趨勢”的意思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探討、總結,得到單調性的“通俗定義”:

從在某一區間內當x的值增大時,函數值y也增大,到圖象在該區間內呈上升趨勢再到如何用x與f(x)來描述上升的圖象?

通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將圖形語言轉化爲數學符號語言。幾何畫板的靈活使用,數形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圖形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翻譯變得輕鬆。

設計意圖:

①通過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新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歸納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由學會向會學的轉化,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通過學生已學過的一次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有感性認識。

③從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入手,探討單調性的概念,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要求。

④從圖形、直觀認識入手,研究單調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符合新課程的理念。

(三)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歸納:如何使用數學語言來準確描述函數的單調性?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出增函數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討論概念中的關鍵詞和注意點。

定義中的“當x1x2時,都有f(x1)

注意:

(1)函數的單調性也叫函數的增減性;

(2)注意區間上所取兩點x1,x2的任意性;

(3)函數的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局部概念。

讓學生自已嘗試寫出減函數概念,由兩名學生板演。提出單調區間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給出函數單調性的嚴格定義,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其實也叫做函數的增減性,它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局部概念,同時明確判定函數在某個區間上的單調性的一般步驟。這樣處

理,同時也是讓學生感悟、體驗學習數學感念的方法,提高其個性品質。

(四)例題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

2、例2、證明函數在區間(—∞,+∞)上是減函數。

在本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照定義進行分析,明確本題要解決什麼?定義要求是什麼?怎樣去思考?通過自己的解決,總結證明單調性問題的一般方法。

變式一:函數f(x)=—3x+b在R上是減函數嗎?爲什麼?

變式二:函數f(x)=kx+b(k<0)在R上是減函數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變式三:函數f(x)=kx+b(k<0)在R上是減函數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錯誤:實質上並沒有證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證明的結論

例題設計意圖: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例1是教材中例題,它的解決強化學生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的意識,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是依託具體問題,對單調區間這一概念的再認識;要了解函數在某一區間上是否具有單調性,從圖上進行觀察是一種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嚴格地說,它需要根據單調函數的定義進行證明。例2是教材練習題改編,通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使用定義證明的一般步驟:任取—作差(變形)—定號—下結論,通過例2的解決是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概念進行簡單論證的基本方法,強化證題的規範性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數學問題。目的是進一步強化解題的規範性,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一些常見的變形方法。

(五)鞏固與探究

1、教材p36練習2,3

2、探究:二次函數的單調性有什麼規律?

(幾何畫板演示,學生探究)本問題作爲機動題。時間不允許時,就爲課後思考題。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象,對函數是否具有某種性質作出一種猜想,然後通過推理的辦法,證明這種猜想的正確性,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數學方法。

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熟悉證明或判斷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達到鞏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對練習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反思、學會總結。

(六)回顧總結

通過師生互動,回顧本節課的概念、方法。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函數單調性的知識,同學們要切記: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同時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要掌握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判斷和證明。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會一些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體會數學的和諧美。

(七)課外作業

1、教材p43習題1。3A組1(單調區間),2(證明單調性);

2、判斷並證明函數在上的單調性。

3、數學日記:談談你本節課中的收穫或者困惑,整理你認爲本節課中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作業1、2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增、減函數的概念,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和解題規範化的訓練,並且以此作爲學生對本結內容各項目標落實的評價。新課標要求: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作業3這種新型的作業形式是其很好的體現。

(七)板書設計(見ppt)

五、評價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意了:

第一、教要按照學的法子來教;

第二、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新概念間尋找“最近發展區”;

第三、強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過程的課改理念。讓學生經歷“創設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應用——歸納總結”的活動過程,體驗了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成爲積極主動的建構者。

本節課圍繞教學重點,針對教學目標,以多媒體技術爲依託,展現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問題探索研究狀態之中,激情引趣,並注重數學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是順應新課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是必修課程數學1中《集合》的相關內容。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爲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課主要分爲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徵。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通過實例,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以及理解“屬於”關係;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係。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於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採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生得到培養,後進生也有所收穫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啓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複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於上課的效率!因爲時間關係這裏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對象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裏,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對象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對象,爲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對象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對象: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對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對象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並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1)屬於: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於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於: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於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爲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範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後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後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裏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採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採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從實例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並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後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習題1。1,第1— 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啓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絡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通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生活中我們四處可見軌跡曲線的影子。

演示:這是美麗的城市夜景圖。

演示:許多人認爲天體運行的軌跡都是圓錐曲線,研究表明,天體數目越多,軌跡種類也越多。

演示建築中也有許多美麗的軌跡曲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軌跡,曲線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激發學習興趣。

2、激發情感,引導探索

靠在牆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個人,我們不禁會想,這個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還是劃了一條優美的曲線飛出去呢?我們把這個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冊88頁20題,也就是這裏的例題1。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數》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數》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數”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數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數尤其是利用互爲反函數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爲《指數函數》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數,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完整的函數知識,初步培養函數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數》不僅是本章《函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數》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着緊密的聯繫,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數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數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最簡單的函數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數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數。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數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爲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

①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

②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

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

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

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數》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數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數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爲今後研究其它的函數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數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實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爲研究指數函數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數”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數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數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爲研究指數函數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繫.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數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實例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爲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實例的課堂導入、指數函數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爲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穫,跳一跳,夠得着,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序,啓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①用電腦展示兩個實例,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

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

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係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並互相交流;

②回憶指數的概念;

③歸納指數函數的概念;

④分析出對指數函數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爲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啓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

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數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數的圖象③板書指數函數的性質。

學生活動:

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數圖象

②交流、討論

③歸納出研究函數性質涉及的方面

④總結出指數函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數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着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數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數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通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數的性質,同時對於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3.鞏固新知、反饋回授

教師活動:

①板書例1

②板書例2第一問

③介紹有關考古的拓展知識。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法、學法;教學評價六個方面來陳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方案。

一、教學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其含義就是:我們不僅要重視數學的應用價值,更要注重其思維價值和人文價值。

因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新等過程,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本節課力圖打破常規,充分體現以學生爲本,全方位培養、提高學生素質,實現課程觀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工具,又是學習高等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以及正、餘弦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後,進一步研究函數y=Asin(ωx+φ)的簡圖的畫法,由此揭示這類函數的圖象與正弦曲線的關係,以及A、ω、φ的物理意義,並通過圖象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理解正、餘弦函數的性質,它是研究函數圖象變換的一個延伸,也是研究函數性質的一個直觀反映。共3課時,本節課是繼學習完振幅、週期、初相變換後的第二課時。

本節課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五點作圖法正確找出函數y=sin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是對週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後順序調整後,將影響圖象平移量的理解。因此,分析清不管哪種順序變換,都是對一個字母x而言的變換成爲突破本節課教學難點的關鍵。

依據《課標》,根據本節課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五點作圖法”正確找出函數y=sin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能用五點作圖法和圖象變換法畫出函數y=Asin(ωx+φ)的簡圖,能舉一反三地畫出函數y=Asin(ωx+φ)+k和y=Acos(ωx+φ)的簡圖。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對函數y=sinx到y=sin(ωx+φ)的圖象變換規律的探索,讓學生體會到由簡單到複雜,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並通過對週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後順序調整後,將影響圖象變換這一難點的突破,讓學生學會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堂中,通過對問題的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小組交流中,學會合作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難點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問題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喚起學生追求真理,樂於創新的情感需求,引發學生渴求知識的強烈願望,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教學過程(六問三練)

1、設置情境

《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第二課時)》說課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瞭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並知道可以利用直線與圓的焦點的個數以及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但是,在初中學習時,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卻以結論性的形式呈現。在高一學習瞭解析幾何後,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掌握由直線和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幾何法和代數法。其中幾何法應該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所學的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後,比較與半徑r的關係。從而作出判斷,適可而止第引進用聯立方程組轉化爲二次方程判別根的“純代數判別法”,並與“幾何法”欣賞比較,以決優劣,從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幾何法”。含參數的問題、簡單的弦的問題、切線問題等綜合問題作爲進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綜合應用,也適度第引入課堂教學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爲目的,要控制難度。雖然學生學習解析幾何了,但是把幾何問題代數化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具體轉化方法,學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應不斷強化,逐漸內化爲學生的習慣和基本素質。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會用點到直線的距離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2、過程與方法

設直線L:ax+by+c=o,圓C:x2+y2+Dx+Ey+F=0,圓的半徑爲r,圓心(- ,- )到直線的距離爲d,則判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根據有以下幾點: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離;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d

3、情態與價值觀

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理解並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圖形及其判斷方法。

2、難點:用座標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三、教法學法分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啓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繫”、“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爲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繫,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應該與學生熟悉的背景相聯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通過觀察、操作、歸納、探索、交流、反思參與學習,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發展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類? 啓發學生由圖形獲取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直觀認知,引入新課 師: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導入新課

生:看圖,並說出自己的看法

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 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特徵與種類 師:引導學生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種類,進一步神話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生:學生觀察圖形,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

3、在初中,我們怎麼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呢?如何用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他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呢?

你能說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兩

種方法嗎? 使學生回憶初中的數學知識,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

抽象判斷呢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路和方法 師: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過程

生:回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過程

師:引導學生從集合的角度判斷直線與圓的方法

生:利用圖形,尋求兩種方法的數學思路

5、你能用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數學思路解決例1的問題嗎? 體會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方法,關注量與量的之間的關係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並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練習題2

6、通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1,你能總結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 關係的步驟嗎? 是學生熟悉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 生:於都例1

師:分析例1 ,並展示解答過程,啓發學生概括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

生:交流自己總結的步驟

7、通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2,你能說明例2中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嗎? 進一步深化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師:指導學生閱讀並完成教材書上的例2 ,啓發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2 ,並完成137的練習題

8、通過例2的學習,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弦長的運算方法 師:引導並啓發學生探索直線與圓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通過分析,抽象,歸納,得出相交弦的運算方法

9、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習題1234 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師: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

生:互相討論交流,完成練習題

10、課堂小結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通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你學到什麼了?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方法?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如何求直線與圓的相交弦長?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擇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擇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後習題A 1,2,3;

選擇題:課後習題B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識上的延伸和發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識的運用與鞏固,也爲下一章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教學作鋪墊,起着鏈條的作用。同時,這部分內容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數知識的內在聯繫和相互轉化,蘊含着歸納、轉化、數形結合等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分2課時學習。本課時通過二次函數的圖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過複習“三個一次”的關係,即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係;以舊帶新尋找“三個二次”的關係,即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關係;採用“畫、看、說、用”的思維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數學中的和諧美,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理解“三個二次”的關係;掌握看圖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標——通過看圖象找解集,培養學生“從形到數”的轉化能力,“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三、重難點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數學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決許多數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這個重點。關鍵在於理解並掌握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確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圖象法,其本質就是要能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認識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與函數圖象上對應點的橫座標的內在聯繫。由於初中沒有專門研究過這類問題,高一學生比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爲:“三個二次”的關係。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歸納“三個一次”的關係作鋪墊。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畫、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善提煉、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了教學的主體;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新“得”,“練”有新“獲”,學生也纔會逐步感受到數學的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課堂教學才富有時代特色,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繫,在實際情景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景中。

本節課採用“誘思引探教學法”。把問題作爲出發點,指導學生“畫、看、說、用”。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課堂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繫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一)創設情景,引出“三個一次”的關係

本節課開始,先讓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則變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讓學生解,學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維往往是從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樣直奔主題,目的在於構造懸念,激活學生的思維興趣。

爲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請同學們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學生回答,我板書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繫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繫,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數聯繫在高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推證正弦定理及簡單運用正弦定理與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兩類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爲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爲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證明,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 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爲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爲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 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爲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爲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爲參照對象,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點的手段:抓住學生情感的興奮點,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索,以及及時地鼓勵,使他們知難而進。另外,抓知識選擇的切入點,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識特點入手,教師在學生主體下給以適當的提示和指導。突破難點的方法:抓住學生的能力線聯繫方法與技能使學生較易證明正弦定理,另外通過例題和練習來突破難點

三 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四 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景,大概用2分鐘

第二:實踐探究,形成概念,大約用25分鐘

第三:應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約用13分鐘

(一)創設情境,布疑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的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爲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探尋特例,提出猜想

1.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2.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分小組用刻度尺、量角器、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這爲下一步證明樹立信心,不斷的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邏輯推理,證明猜想

1.強調將猜想轉化爲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爲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數聯繫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爲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4.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正弦定理,佈置課後練習,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圓構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座標法來證明

(四)歸納總結,簡單應用

1.讓學生用文字敘述正弦定理,引導學生髮現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提升對數學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3.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五)講解例題,鞏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爲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蘇教版第二章《函數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數Ⅰ》§2。1。3函數簡單性質的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以及應用定義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

函數的性質是研究函數的基石,函數的單調性是首先研究的一個性質。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領會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步驟,並能運用單調性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對函數本質的認識。函數的單調性既是學生學過的函數概念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的單調性的基礎。此外在比較數的大小、函數的定性分析以及相關的數學綜合問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它是整個高中數學中起着承上啓下作用的核心知識之一。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本節教學過程中還滲透了探索發現、數形結合、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

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實際生活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應用圖象和單調性的定義解決函數單調性問題,讓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功能、符號功能和工具功能,培養學生直覺觀察、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的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函數單調性的概念;

(2)運用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判斷一些函數的單調性。

教學難點(1)函數單調性的知識形成;

(2)利用函數圖象、單調性的定義判斷和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一節較爲抽象的數學概念課,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爲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求知慾,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運用定義解題的過程中,緊扣定義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逐個完成對各個難點的突破,以獲得各類問題的解決。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設問、講評和規範書寫等方面,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併成功地完成書面表達。

4、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和直觀性。

在學法上:

1、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啓迪思維,並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一個飛躍。

三、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意 圖

問題

情境

(播放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的音樂)

滿足在定義域上的單調性的討論。

2、重視學生髮現的過程。如:充分暴露學生將函數圖象(形)的特徵轉化爲函數值(數)的特徵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在正、反兩個方面探討活動中,學生認知結構昇華、發現的過程。

3、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過程。通過對定義的解讀、鞏固,讓學生動手去實踐運用定義。

4、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通過對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係。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並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後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通過實例瞭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掌握元素與集合關係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藉助實例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a、通過聯繫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b、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於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實例出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啓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鑽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爲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麼是集合?(實例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爲背景進行探究, 爲本課教學創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啓發,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中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觀察,總結能力範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爲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實例,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麼?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爲後面學習兩者間的關係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對象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對象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爲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通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 集合的符號記法,爲本節重點做好鋪墊。

6、 從實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係,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係符號表示,在這個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⑴集合元素的確定。⑵理解兩符號的含義。

7、 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通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 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並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 學生練習:通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係。

10、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

以學生小節爲主教師幫助爲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昇華,培養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揮着積極作用,教學過程遵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對象,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於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

七、教學反思

1、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於學生理解接受。

2、 啓發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