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學識都 人氣:2.24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蘇武傳》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仍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根據我校的學生情況,我把學習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作爲本課教學難點,把學習本文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手法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爲本課教學重點。

二.說教法

教材雖然篇幅較長,個別字詞生僻,但人物形象飽滿,情節生動,文學性、觀賞性較強,課下注釋很詳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敢於創新,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就能爲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我打算採用:1.啓發式教學,2.學案式教學,爲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我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採用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我安排三課時。

第一、二課時:學案式教學,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學生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

1.導入:展示年輕的蘇武手拿符節準備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蘇武歌》,引導學生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節”字。“節”既表明了他是持符節出使匈奴的大漢的使者,也是指蘇武在面對重大變故,對敵人的種種威逼利誘,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氣節。

(目的:爲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採用圖片展示的方式導入新課,能迅速地讓同學們找出“節”是貫穿《蘇武傳》的一條主線,是蘇武偉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瀏覽全文,梳理情節。

《蘇武傳》是通過哪些內容展示蘇武的崇高氣節的?請同學們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總結:兩次自殺――剛烈豪壯之節,三次拒降,十九年堅守―忠貞之節。

(目的: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本,直麪人物,主動參與。在研讀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進入中體驗情感,讓枯燥無味的文言文鮮活起來,讓同學們在角色品評中迴歸主旨。)

3.重點探究。

引導學生分析本文運用富有個性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方式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

問題設置:

(1)引導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你認爲蘇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詳寫衛律和李陵的勸降的目的。

②蘇武自殺的原因和自殺時周圍人的反應。

③蘇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時的表現。

4.師生共同總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簡潔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反襯的手法。)

(在重點探究環節中,1.我請每個小組推選出來的同學發言――引導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來在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時,我依然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啓發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迴點撥、指導。討論結束後,教師抽查討論結果,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目的:啓發思考,培養學習主動性;倡導合作,利用集體智慧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5.學生披文入情,齊讀蘇武語錄,感受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課件展示:蘇武手拿已經掉完氈毛的符節屹立於曠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蘇武年輕時手拿氈毛的形象對比呼應,讓蘇武形象更加突出,爲後面小結做鋪墊。)

6.延伸探究,歸納形象。(蘇武爲什麼會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紀念和崇敬?)

五.說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一般學生對於文言文是不感興趣的,所以課前我給大家講述了蘇武的故事,讓學生們對蘇武這個人感興趣。根據我校的學生情況,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落實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夠掌握。

在分析蘇武形象時,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纔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因此我把學習本文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手法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爲本課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因爲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效果不錯。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於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爲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4 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爲主,加以點播點撥啓發、討論領悟。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爲《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爲什麼要些表,寫給什麼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書上有註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爲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範讀正音爲何要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呢?因爲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着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於課本註釋比較詳盡,也爲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註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爲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範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啓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8、作業佈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我向來認爲語文板書以簡潔爲要,實用爲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隻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於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纔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纔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8、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逍遙遊》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並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遊》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於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註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爲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爲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後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爲: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禦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遊》全文共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爲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採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 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讚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爲什麼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爲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並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後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麼?爲什麼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後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爲着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爲形累,心爲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裏,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爲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古詩《迢迢牽牛星》。接下來,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牽牛星》是編排在粵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四個課題《漢魏晉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詠唱,是心靈對現實的應答。《古詩十九首》映了時代的動盪,社會的亂離《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託織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發了現實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達了渴望夫妻團圓的強烈願望。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素養。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節選)》、《孔雀東南飛》,這爲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因此,學好本課爲學好以後的詩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課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思想,爲以後學生在學習理解類似的詩歌併爲簡單地鑑賞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古詩十九首》相關知識,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

2.技能目標:會分析詩歌的情感,能簡單分析詩歌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迢迢牽牛星》詩中的愛情美,理解詩歌所表達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團聚的願望。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詩歌中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掌握鑑賞此類詩歌的技巧。

2.教學難點: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牽牛織女星等天文知識、光年的定義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3.確立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是:天文知識、光年較抽象,學生欠缺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的鑑賞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高一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朗讀法、講授法、讀寫結合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還採用多媒體爲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利用疊音詞串聯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說,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情感意蘊,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2.講授法: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按照徹啓發式教學原則,講授的內容突出本課的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使學生隨着教師的講解或講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講中有導,講中有練。使學生主體作用凸顯出來,把課堂進行得生動活潑,而不是注入式。

3.讀寫結合法:注重讀寫結合,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教材後面的疊詞練習進行快速地思考,組織答案,我來總結這類題目的答題技巧和規律。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詩歌疊音詞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五、說學法

根據本文篇幅簡短,又是淺顯的文言文的特點,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進行預習,並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疏通文意。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在課堂上,通過朗讀和提問法去推動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出初步真實感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

提問學生是否知道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中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此之後,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來講述他們所瞭解到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總結學生的回答情況,並由我來詳細地向學生交代故事的起源、發展,最重要的是突出這樣一個常識讓傳說與課文有了緊密的切合點,牛郎和織女是因爲王母娘娘的一根髮簪化成的銀河而相隔兩地,不得相見,後來真情感動天地,遂允許二人七月七日相見。

2.示範朗讀:

教師朗讀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容易讀錯的多音字詞。教師用語言鼓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既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讀上,同時又能激氣學生當堂背下詩歌的興趣和信心。

3.學生朗讀:

朗讀是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以讀爲樂。

4.學生背誦

在經過反覆的聽讀和朗讀之後,學生已經基本能粗略知道詩歌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詩歌的思想內容。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佈置作業。

我佈置的課堂作業是:《名師一號》P110頁第三題

七、我爲什麼要這樣上課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重點字詞如多音字讀音讓學生動手去查閱,自己作初步的記憶,教師扮演輔導者的角色。這樣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對詩歌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對《古詩十九首》及《迢迢牽牛星》的文學常識和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了解古詩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讓學生鞏固重點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通過佈置作業,讓學生背誦課文,使他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詩歌鑑賞閱讀的語感和鑑賞的思路。完成《名師一號》的習題,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深刻理解,對以後的.古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法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⑴學會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⑵欣賞戲劇的語言藝術

⑶掌握欣賞戲劇的一般技巧

⑷通過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⑴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恆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複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衝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

三、佈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衝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爲外在衝突和內在衝突

⑴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衝突是否表現爲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衝突?爲什麼?

⑵衝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麼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麼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衝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衝突來自於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爲什麼?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爲什麼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讚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爲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爲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衝突應爲主要衝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併以爲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於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爲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鬱、延遲、

3、不是因爲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覆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讚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儘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爲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於承擔重任並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着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着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並非完人,也正因爲如此,他才成爲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爲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裏看到他”,並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爲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爲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採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鑑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開場白: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鑑賞能力。

課文節選部分曲詞優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爲: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瞭解故事情節。

2、鑑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 ,創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彙.吸收借鑑這些,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鑑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鑑賞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爲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課中主要體現爲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啓發--發現探究法

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爲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鑑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繫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有細緻的瞭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八課《詞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品位,並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羣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便是其中爲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爲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捨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鬱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爲千古名句。《雨霖鈴》是課內自讀課文,但也可以做教讀課文,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作爲課內自讀課文來處理,主要比較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餘。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瞭。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爲觀止。

(三)鑑於以上兩點,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唐詩、宋詞的藝術特點;初步掌握鑑賞古代詩詞的方法;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深刻體會《雨霖鈴》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通過詞中意象,具體領會唐代幾位詩人和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3)情感態度: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悟作者當時的理想;藉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重點:學習名句鑑賞的方法:易詞造意法;

3.難點: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因爲這是從鑑賞評價的層次來要求)。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詩詞作品,因爲詩詞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爲什麼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詩詞,對詩詞的一般性鑑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個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爲同學們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中學教材中涉及的術語雖然不多,但學生普遍感到混亂。澄清這些相近的概念是學生準確運用這些概念的基礎。

(二)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覆吟

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

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

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新

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註法、發現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

1.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2.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3.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