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說課稿集錦6篇

學識都 人氣:1.06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說課稿集錦6篇

小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內容

“圖形的旋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圖形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圖形的旋轉”這部分教材是在二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能夠較爲準確的判斷出某一物體的運動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並讓學生學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知識點,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一個滲透,是後續學習中心對稱圖形及其畫出旋轉後的圖形的基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旋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利用旋轉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三)說學習目標

根據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覺得應該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等能力,發展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爲此,我覺得本節課應關注學生對旋轉的特徵的探索過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推理、歸納能力,真正理解旋轉的特徵。

由此,根據以上分析和課程標準要求,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於如下: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明確旋轉的含義,及旋轉的三要素。

2。 能在方格紙上把三角形旋轉90°進一步認識在旋轉過程中旋轉圖形的特徵。

(四)說學習重點、難點

本節課是聯繫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鐘面的指針旋轉的過程,認識物體是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明確旋轉的含義,說清“指針是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麼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成爲本節課的重點。對於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難點,只有認識到“圖形旋轉後形狀大小都沒變,只是位置變了”,那麼旋轉方法的研究和提煉才能成爲一種自主活動,同時也爲畫出旋轉後的圖形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 說教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遵循高效課堂先學後教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了自學互動式討論、教師點撥反饋式練習等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採取讓學生自主探索、觀察發現、合作交流的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歸納出圖形旋轉的特徵,在引導探索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第一環節是新知引入的過程,我首先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從而發現圖形的變換——旋轉。師相機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旋轉”。

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

[設計意圖:由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知旋轉現象,建立旋轉的表象。]

(二)自學互動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出這些重點和分散化解這些難點,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主要從這幾步驟來引導學生學習,即:⑴理解旋轉的含義,知道旋轉的三要素。⑵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特徵。

1、首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旋轉的例子?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旋轉變換。】

2、接着讓學生觀察圖片,然後小組討論旋轉現象有哪些共同點。學生彙報師相機板書。

師板書:旋轉中心 旋轉方向 旋轉角度 順時針 逆時針

【設計意圖:體驗旋轉現象,初步認識旋轉的三要素爲學習例1做鋪墊。】

3、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小組合作操作,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並把例1下面的三句話補充完整。

(出示動畫:指針從12指向1)

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指針的旋轉過程,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指針從“12” 到“1”繞點O 按順時針旋轉30。

出示:指針 從“12” 到“1”繞點O 按順時針旋轉30。

(出示動畫:指針從1指向3)鞏固敘述指針的旋轉過程:指針從“1” 到“3”繞點O 按順時針旋轉60。 。

(出示動畫:指針從3指向6)

接着通過知識遷移類推要求學生同桌互相獨立描述指針的旋轉過程

進而深化知識,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

(出示動畫:指針從6指向12)

小結,明確旋轉的要素

引導學生概括出旋轉的意義。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旋轉含義的理解,降低理解上的難度。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實例“鐘錶指針的旋轉”的直接觀察,師生互動式交流,進行歸納推理,得出結論。突出旋轉的三要素讓學生及時鞏固並理解旋轉的含義,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2。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特徵和性質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例2的主題圖。

然後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將直角三角尺固定在方格紙上繞點O每

次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三角形90°,觀察每次旋轉後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彙報結果。

最後揭示旋轉的特徵:三角形旋轉後,每個三角形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而三角形的形狀、大小沒有變;點O的位置沒有變。

對於旋轉的特徵學生已初步建構知識,但還不成熟,因此趁熱打

鐵我設計了換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紙上按逆時針方向像上面那樣轉一圈並說一說。三角形應該轉到什麼位置?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應讓學生自主探索,歸納經驗,在這裏,我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合作交流的活動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活動,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主研究式探索,師生、生生交流,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歸納圖形旋轉的特徵。進一步鞏固這一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理解並掌握。】

(三)達標測評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鞏固新知識

【設計意圖:】

(四) 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進行歸納。

小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目標:

一)單元目標: 本單元的主題是“花之君子”,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觀察並描寫植物的順序及方法,學會抓住事物 的生活習性、形態用途特徵,嘗試託物言志的寫法(難點);

二)本課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並學習《芙蕖》與《荔枝圖序》兩篇古代說明文中有關文章的直觀可感性、層 ;次井然的寫法(重點之一)

2、品評積累古代精美文章,完成背誦(重點之二);

3、理解說明性文章的“知趣”特點,瞭解其運用比喻、擬人、類別、數字等各種說明武器的情 。況;引導學生對家鄉土特產(植物)進行嘗試性寫作訓練(拓展目標)

二、說教法

教程:

《荔枝圖序》通過分類、定義、比喻、互文等手法,工筆細描,將荔枝介紹得栩栩如生,層

一) 次井然,色彩豐富,直觀可感,非常適合於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優點當堂完成“背誦”—這一主 要的教學目標和重點。

二)導入: ,講明山野水果—荔枝因

1、首先使用杜甫《過華清宮》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皇家標記、貴族身份而聲名鵲起、備受世人青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

2、用一代文豪蘇軾紹聖二年在惠州第一次吃了荔枝,終生念念不忘: “願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極言喜枝爲先驅…”極盡讚美, 、 歡,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荔枝和文章產生神往之情;

3、荔枝以其可目、可口而魅力無限。那麼,在大詩人白居易的筆下又當如何呢?(顯示課題, 簡介作者)

三)導讀:

1、放課件範讀全文,學生正音斷句(開啓字幕、朗讀全文); )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瞭解大意,思考問題(開啓字幕“思考①②”;

3、師生探討(說明內容,說明順序)

4、師生研讀(解釋全文): ; 團團:圓圓;帷蓋:圍幔和車蓋;青:綠;華:通“花” 榮:生長,開花;實:果實;朵:一朵,一掛,一串; 彼:那,那些;盡:全,都;去:離開,消失; 圖:畫畫;書之:題寫序文

5、學生嘗試背誦(課件播放)

1)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圖文聯繫;

2)學生看圖自由背誦;

3)師生共同齊聲背誦;

6、結構分析(課件演示):學生快速整理筆記,依據結構提綱嘗試背誦;

7、寫作啓迪(課件演示):略講說明文語言的一般特點(準確、科學)和說明方法、說明順序(條 理);

8、課外練筆:強調科學性、條理性、生動性;

9、探究學習(可以省略):吹毛求疵—荔枝產地

三、說學生

學情:

我有意識地選擇了八年級比較差的 2 班作爲組內訓練課的教學班級。原因有三:

1、二班是差班, 選擇二班可以激發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文章直觀可感,描寫生動形象,便於當堂背誦;而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3、二班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通過一班的教學可以調整 改進教學環節。 實踐證明:我的選擇和策略是正確的。二班同學的積極性得到極大的鼓舞和激發,93%的同學當 “哀兵必勝”的兵法還得深入鑽研運用,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提升中堂完成了背誦。看來, 差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一大遺憾是“探究學習”環節很被動,平時對學生的思維拓展訓練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小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天然課和生存履歷中已經熟習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聯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底子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睜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要害,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識對人們的一樣尋常生存,生產技能和科學研究有着遍及的實際意義。

3、講授目的

(1)知識目的

憑據講授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講授,要使門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發生的緣故原由,明白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點擊瀏覽更多說課稿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講授容量大,以是反饋和牢固重要留待課後完成。要是講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首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丈量浮力鉅細的要領。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實行作準備。二是受力均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泊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鉅細的決定式。

小學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牛津小學英語教材3bunit8的第二課時。這是一節情景對話課,圍繞“徵詢意見”這一日常用語展開。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能用“whatwouldyoulike?”進行詢問。能聽懂會說ahotdog,apie,abarofchoolate,asandwich。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爲用“whatabout…?”進行徵詢意見。根據這一安排和學生的整體認識水平,從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等方面考慮,我確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爲:

1、能聽懂會說i’about…?no,i’dlike….。

2、聽懂會說softdrinks、acartonofmilk、somebread、somerice。

3、能運用所學句型進行對話表演和口語交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能聽懂會說i’about…?no,i’dlike….聽懂會說softdrinks、acartonofmilk、somebread、somerice。

教學難點是能用“whatabout…?”徵詢別人意見以及softdrinks的正確發音。

爲實現以上目標,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warmingup

1、singsomesongs.

2、playagame.快速呈現食物圖片,做問答。

(通過唱唱、問答的形式,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積極性,而且營造了學習英語的氛圍。同時也爲本課的教學作了知識的鋪墊,構建了知識表象。)

二、revision

(緊接着教師摸着肚子,作飢餓狀)引導學生一起說出i’mhungry,圍繞呈現的圖片快速對話。

(以對話的形式,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熟練運用舊知,同時對i’mhungry進行了滲透。)

三、presentation

1、依次呈現somebread、somerice的圖片。

t:whatwouldyoulike?somebread?

s:soundsgood.

t:hereyouare.

drill

2、t:i’mthirsty.(教師作乾渴狀,引導學生邊做邊說i’mthirsty.)

t:whatwouldyoulike?somejuice?

s:soundsgood.

t:hereyouare.

通過已掌握的句型新授asoftdrink、acartonofmilk。

drill

(利用舊知,在已熟練了的交際語境中學習新單詞,同時配以相應的圖片,加深了對單詞的理解,也降低了難度。並即使由師生操練轉向生生操練,由模仿提高到運用,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呈現以上四幅新授圖片)makeoutsomedialogues.

(將單詞融進有實際意義的對話中,充分體現在交際中教,在運用中學的理念,通過這種方式便於學生的理解和運用。)

4、(請一名較突出的學生引導作乾渴狀):i’mthirsty.

t:whataboutsomejuice?

s:great!

drill

(教師作乾渴狀):i’mthirsty.

s:whataboutsomejuice?

t:(作搖手狀)no,i’dlikeasoftdrink.(呈現圖片)

小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是蘇教版語文第一冊課文中第二個識字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片用“詞串”形式識字的課文,圍繞兒童在野外採集昆蟲標本的內容,將一組詞語組成韻語。課文配有圖畫,在圖文對照中識字、誦讀,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課的訓練重點是識字和寫字。

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已是第二次接觸識字課文了,學生已經對識字課文的學習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了,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先給學生複習上一單元識字的方法,讓學生根據以前的方法來學習這一單元識字的內容,以鞏固識字的方法,注意在講解昆蟲名稱時,要結合插圖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詞語跟它所表示的昆蟲形象聯繫起來。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學習本課的6個生字,如“天”、“螞”、“田”等,二類字如:“集”、“昆”、“野”只識不寫。

2. 過程和方法:通過組內合作、小組賽讀等形式反覆誦讀課文,體會韻文的特點,以訓練語感,產生審美體驗。並通過觀察圖畫讓學生認識蝴蝶等昆蟲和野外的景物以及這些詞語。

3. 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觀察圖畫之後,瞭解野外採集昆蟲標本的情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說重難點

(1)認識生字,練習寫字。能按筆順正確書寫田字格的生字,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勻稱。

6、昆蟲

這6個大自然中的小精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藏在我們的詞串中,它是“昆蟲”。

出示詞卡:昆蟲,讀詞

7、發現蟲字旁

昆蟲詞語:你能觀察到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嗎?

8、教學蟲的書寫

①出示“蟲”字、圖片、變體

結合字理學習生字能夠幫助孩子瞭解漢字的演變,從而理解漢字,加深印象。

②提示一提

③學習筆順(蟲怎麼寫?蟲這樣寫:一筆……)

④講解要點:蟲字寫的時候得注意三要(口要扁、豎要直、點要長)

⑤拿出習字冊,描一個,仿一個,寫一個。(寫好抱背坐正,點評)

過渡:你們喜歡昆蟲嗎,有一羣小朋友也和你們一樣喜歡昆蟲,他們到大自然中觀察和採集昆蟲。

9、出示,哪幅圖是觀察,哪副是採集?

①教學觀察:他們在是怎麼觀察的?ppt圈放大鏡,讀一讀。

另一幅圖畫的就是小朋友採集昆蟲的情景了。

②學習採集:他們在是怎麼採集的?ppt圈放大鏡,讀一讀

通過“提問——回答”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自己歸納,老師總結,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也能夠加深孩子們對詞語的理解。

③小朋友們,你覺得圖上的小朋友觀察、採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是怎麼知道的?(面部表情:很開心)

出示,指導朗讀這一行。

10、地點

①可以去哪些地方觀察、採集昆蟲的呢? ppt出示詞串,找一找,彙報。

②出示圖片,一一介紹田野、樹林、花叢,讀詞。

田野:①四幅圖,讀詞語

②田字格中的田(一豎頂天又立地,一橫不能靠兩邊)

③農田、稻田、水田、梯田

根據一年級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的特點,用一些形象美麗的圖片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提高學習效率。

樹林:一棵是樹,許多棵就是樹林

花叢:四幅圖,讀詞語

11、指讀全部

同學們,當你躺在碧綠的草地上,當你走進鬱鬱蔥蔥的樹林中,當你置身於五顏六色的花叢中,你的心情想來一定很舒心愜意吧,哪個小朋友來讀一讀,讓其他小朋友和爸爸媽媽聽聽你的開心,你的興奮。

憑藉情境,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體驗文中的情景與作者的情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自主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體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12、引讀,齊讀

剛纔我們準備去大自然裏——引讀第一行,我們來到了——引讀第二行,看到了——引讀三、四行,喜不喜歡這篇詞串呀?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誰想來讀一讀?

小學生由於年齡的限制,談話過程中要依賴形象思維來組織語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觀察生動漂亮的圖片,激發學生說的情感,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體驗,產生說的慾望,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就能點燃他們創新的火花。

13、教寫螞蟻

最後,我們還要來學寫一種小昆蟲的名字呢,就是小螞蟻,出示:螞蟻

①教學偏旁,左右結構

②記住字形,分清兩個字: 馬 木馬、馬車

義 曰仁義,禮智信

③學習筆順圖,按照筆順圖裏的筆畫順序,描紅這兩個字。

④講解書寫要點:

螞:蟲子右邊縮一縮,右邊馬背有點駝。

蟻:一撇伸到蟲腳下,雨點落進小嘴巴。

學生臨帖書寫。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寫字教學,教育學生認認真真地寫字,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求每節課都給孩子們留下10分鐘寫字。在這裏我強調了孩子們的書寫習慣,主要關注“三個一”,把“端端莊正寫字”和“認認真真做人”聯繫起來。

小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5以內的加法”,它是義務教育課程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加法和減法”的 第一課時。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0~10,掌握了2~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後學習加減法計算和解決加減法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教材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第一層次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小朋友澆花場景圖中人數的情況,引導學生要求“一共有幾個小朋友”需要把原來的3人與又來的2人合起來就是一共的人數,由此引出“2+3=5”,初步感受加法的意義,並領悟計算方法;學生認識“+”號,正確讀出算式。第二層次通過“試一試”學生熟悉的場景圖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理解掌握計算方法。最後通過“想想做做”的1~6題進一步加深對加法含義的認識,掌握加法計算的過程和方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本學段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學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認識加號,會讀、寫加法算式;初步掌握得數在5以內的加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並學會5以內的加法。教學難點是結合具體的情境理解加法的意義。

爲了突破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加法的意義,掌握5以內的加法我製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準備小棒、圖片等學具。圍繞教學目標,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分三大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激發興趣,做好知識準備;

我創設遊戲搶答,課件展示一些5以內的分與合,通過口答,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爲學習5以內的加法作好準備。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掌握新知,訓練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初步探究的能力。

我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認識加法,理解含義。

這裏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利用課件出示小朋友澆花的場景圖,引導學生獨立觀察、同桌交流知道了什麼,根據圖中想到什麼?接着引導學生同桌討論,交流認識到:把原來的3人和又來的2人合起來一共有5人。在老師小結的同時,學生用手勢表示進一步體會加法表示“合起來”的意思。第二步,在學生讀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要把兩部分合起來”需要用加法來計算。這樣既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又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加法的認識,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層次學會計算,掌握方法。

我再次創設學生玩盪鞦韆的情境,多媒體出示兩組圖,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所獲得的信息,體會要把1個女孩和2個男孩合起來是3個小朋友,就要用加法計算。然後學生列出算式後計算結果,在交流中掌握把1和2相加就是把1和2合起來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加法的含義,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

第三環節實踐運用鞏固對加法的認識。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

結合書中練習主要分3個層次進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