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

學識都 人氣:1.24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徵

(1)合理運用遷移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由於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比較相似,只是不畫直條,而是按照數據的大小描出各點,再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因此教材中選用了數據富於變化的條形統計圖,從而引出另一種表達方式,自然地過渡到折線統計圖。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本單元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如身高的變化、氣溫的變化、病人的體溫變化等。

(3)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時,爲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2、《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中對於“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簡單數據統計過程”在第二學段的要求是:

1、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2、認識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數據;

3、能從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中,有意識的獲得一些數據信息,並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

4、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流。

通過分析《課標》要求,可以看出,對於折線統計圖這部分重在:理解、應用,製作統計圖不是學習重點。

3、教材對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內容出現在五年級下冊,比較兩種不同版本教材可以發現:

第一,兩種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識遷移,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體現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線統計圖中用紅顏色重度標識了“點”,在嘗試畫折線統計圖時先將“點”標好,讓學生補充。這樣降低了學生操作的難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單元還涉及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開始接觸“統計”內容,學習了根據分類結果得到的簡單統計表和“以1當一”的簡單條形統計圖,在二年級上下冊分別學習了“以1當二”、“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和複式統計表,到三年級學習了“起始格”不同的條形統計圖和橫向條形統計圖,因此在學習本單元“折線統計圖”之前對條形統計圖已經學習了很多內容,包括畫條形統計圖,理解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條形統計圖中蘊含的數學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及提出相關問題等等,所以學習本單元知識,就從條形統計圖遷移過來。

另外“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例如新聞之中,有的學生可能有所認識,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學生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理解不會存在太多的問題。

本單元知識還是五年級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因此需要學生們充分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區別。

學習困難點預設:

(1).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的總結要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產生,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特點。

(2).在什麼條件下選擇什麼統計圖比較好?條形統計圖還是折線統計圖。

我的思考

本節課我將嘗試將本單元兩個課時內容(例1、例2)進行整合,在本節課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學會根據數據的變化正確地進行預測;不要求學生會製作完整的折線統計圖,只要能根據數據把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數據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製作,但並不對此作統一要求。

在後續課中,我將安排統計圖的選擇(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選擇)和對摺線統計圖的繼續理解與應用。

三、確定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學生能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區別以及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3.學生能將折線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數據。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製作。

4.學生能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能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較簡單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重難點預設

學習重點: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理解折線統計圖反應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

難點:能補充完整折線統計圖。

四、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出示過去一週興隆天氣預報的圖片。

談話引入:同學們,這是老師從網上找到的過去一週內我們興隆每天的天氣情況的一組圖片,從中你看懂了什麼?

教師將這些最高氣溫放大,讓學生感受這麼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氣溫有些困難,然後談話引出:你能給老師想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圖片所要表達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觀、清晰一些嗎?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真實生活情景——“氣溫的變化”,目的是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感受到統計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數學學習與生活很貼近,生活中能用到數學。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活動一:出示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觀察,提問:還記得條形統計圖嗎?回答問題:①如何讀數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氣溫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氣溫相同的日期有沒有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條形統計圖相關知識,爲遷移到折線統計圖做準備。

活動二:出示折線統計圖,有同學認識這個統計圖嗎?(引出本課課題)

再出示剛纔的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對比兩個統計圖,思考一下:兩個統計圖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設計意圖】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與“已有知識”——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形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學習情況預設】

相同點: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

折線統計圖的讀數方法:

教師要追問:①如何讀數的呢?

先看錶示日期的橫向上的線,找到具體的日期,再看這個日期“條”或“線”上的讀數,就讀出溫度。

如果“條”或“線”上沒有讀數,要用直尺讀表示溫度的豎着的線上數。

追問:②能不能找到氣溫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問:③氣溫相同的日期有沒有呢?

例如:5月5日氣溫是多少?怎麼讀?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氣溫是29℃,有兩天,分別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點:

形狀不同:條條的和折線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點

折線統計圖的“線”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樣,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讓學生通過動作比劃一下。

教師要追問:“陡”跟“平”有什麼區別呢?

“陡”表示:溫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溫度變化不大。

課件中隱去溫度的讀數,讓學生用“陡”與“平”來判斷溫度變化的快慢。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表達,適時利用課堂上生成資源,形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活動三:觀察折線統計圖的做法

課件演示折線統計圖的做法,讓學生思考:做折線統計圖時關鍵的幾步是什麼?

描點與連線

讓學生嘗試描點:一名同學演示,大家評價。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溫度。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作圖的方法,並在學生展示過程中,解決容易出錯之處。

活動四:完成折線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陳東幾歲到幾歲時長得最快?長了多少釐米?

2、陳東身高115釐米時幾歲?

3、陳東5歲半時身高大約多少?

110釐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畫線

先畫豎線(年齡)

再畫橫線(身高)

大約11.5

4、預測一下11歲時,陳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150釐米左右

5、你還有什麼其他問題嗎?

其他數學問題:圍繞圖中的數學信息即可。

例如:10歲比9歲高了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完成”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通過描點、連點成線段,在連點的過程中體會數據的增減變化,經歷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讓學生初步經歷折線統計圖的做法,同時通過問題5“預測一下11歲時,陳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來讓學生達到《課標》中“6、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流。”的學習目標。

第三環節:達標測評

獨立完成練習十九中的第4題

教師巡視瞭解學習效果

教師出示答案,反饋學習效果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出示知識樹

小結:同學們,我們這節課認識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是我們在小學學習統計知識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們小學階段: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以一當一”的條形統計圖;二年級學習了複式統計表和“以一當二”、“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學習了“起始格不同”的條形統計圖;四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複式條形統計圖,今天又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將來我們在五年將講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在六年級學習扇形統計圖。這些統計圖和統計表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很大的作用,老師給同學們留一項作業: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統計圖或統計表,比如電視的新聞等等,看看這次統計圖你會不會畫。

五、課後反思

1、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找準知識遷移點,讓學生在跟已有知識對比過程中,形成對新知的建模過程。

2、引導學生嘗試、交流使學生親歷折線統計圖的建構過程,從而更深入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關注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2

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通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爲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導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說學法

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導入部分:通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爲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爲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3

一、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2、使學生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習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並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4、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2.瞭解條形統計圖與複式統計圖的異同,歸納複式統計圖

的特點。

3.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並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的分析和推測。

三、教學設計:

(一)瞭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

1、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

出示第9---14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同桌每人選一個繪製折線統計圖。

2、校對反饋,教師補充製圖過程中遺漏和注意的問題。

(這一環節設計,引導學生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爲複式折線圖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

1、第一次嘗試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一環節讓學生感知是爲了方便比較兩國獲得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個圖上,變成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認識圖例。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分成了這樣的幾個步驟完成。(1)讓學生感知圖例的必要性,沒有圖例我們就不能清楚的知道複式折線統計圖每一條折線所表示的含義。(2)使學生了解常用的圖例有幾種。(3)使學生知道圖例在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3、第二次嘗試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其實是本堂課新授的知識點,我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圖有2點。(1)是要求學生能正確、規範的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 (2)是可以照顧班裏後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會照顧到我。)

4、讀圖和揭題。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這一過程中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如果我把數據去掉了,你是看什麼得出來的?(我的想法是,用數據來分析、推測將會出現的情況,我覺得仍舊停留在數據上,沒有真正體現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四、練習設計:

1、今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將正式拉開帷幕,那我們的中國隊能奪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師出示第25屆~28屆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獲得金牌情況統計圖)同學們觀察統計圖,發現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了中國隊的金牌數量呈上升趨勢,而美國的金牌數量卻在不斷減少)

那你能預測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的表現嗎?

你們還想提出什麼問題,你還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指導完成“做一做”:

通過分析李欣和劉雲兩名同學10天裏進行1分鐘跳繩訓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同時分析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進一步預測兩個人的比賽成績。

3.課外拓展練習,昇華統計方法。

統計我們學校五一期間各年級男、女生參加旅遊的人數,製成一張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寫一篇數學日記,談談活動體會。

五、評析: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我是這樣處理的,以學生感興趣的亞運會比賽引入並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證明這樣處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啓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中國、韓國在9-14屆亞運會上獲金牌的情況,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怎樣才能更方便地比較兩國獲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這個問題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對比着看較煩,有沒有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着都叫着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如“再一次經歷製作過程”時,讓學生根據圖上信息進行大膽預測:我國第xx屆奧運會將獲得多少枚金牌?從而使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置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