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高中說課稿範文合集三篇

學識都 人氣:3.0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高中說課稿範文合集三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術欣賞課本中第二章中國繪畫藝術第二節“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繪畫”之《洛神賦圖》。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中等職業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既要利於學生一般職業技能的培養,又要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美術欣賞》是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淨化他們的靈魂,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非凡的。

前一章節介紹的是遠古到秦漢繪畫,以人物畫的發展作爲教學重點;而後面一個學時內容是山水畫的興起—展子虔之《遊春圖》。本課內容爲魏晉時期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賞析,在教學上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晉風度”的影響,改變了人物品藻的視角和價值準則,不像漢代那樣重人物的外在功業、經學造詣,而重於人物內在精神和溢發於表的風度。顧愷之的美學思想和繪畫風格與此時人物品藻之風有着直接的關係;另一方面秦漢時期的繪畫沒有真正獨立的山水畫,山水多作爲人物畫背景而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轉變爲主體,以獨立畫種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畫壇。以顧愷之爲代表的這個時期的畫家們爲山水畫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績。

欣賞課以“聽、看”爲主,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展開教學,營造一種較爲輕鬆和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樂於接受藝術的薰陶,發覺自身對美的需求。

2.學情分析:

說課對象爲中職類高一年級室內裝飾專業學生。中職類學生學習較被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知識儲備不足且結構單一。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根據學生的特點篩選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特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實施教學過程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及時根據學生課堂反饋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措施。

3.教材的處理:

⑴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將複雜的專業概念和理論簡單化、實用化,易於掌握。情感設定要符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做的“以人爲本”。

⑵教學中所引觀點和論據要有嚴密的科學性。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洛神賦圖》的藝術特色和藝術表現技法,及作品豐富的背景知識和在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顧愷之人物畫的藝術特點並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

3、情感目標:學生感受藝術之美,通過優美的畫卷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國學思想,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

5.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洛神賦圖》的藝術特色和藝術表現技法。

難點: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6、教學準備:

欣賞課件、圖片展示、多媒體教學。

二、說教法:

充分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作品,不斷地採用欣賞——設問———討論——啓發——回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1、自主性探究法:課前提出目標,由學生通過網絡、書刊等信息來源渠道查閱資料,儲備知識、預習課程。

2、討論法。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複習舊知(時間2分鐘)

通過複習上課時內容《馬王堆一號墓帛畫》,讓學生們回顧魏晉以前人物畫的風格。爲對比前後兩個時期(戰國秦漢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風的轉變奠定伏筆。

環節二:創設意境,導入新課(時間8分鐘)

《洛神賦圖》全卷分爲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畫卷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通過故事導入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播放圖片,學生根據圖片整理並講述畫面上表現的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探究的慾望,並通過故事情節獲得一定的背景知識。

故事展開,《洛神賦圖》全畫可以分爲七段:

第一段:初臨洛水;

右側,曹植一行由京師洛陽到山東。走了一天,當太陽將要下山時,主僕在洛水邊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現;

正當曹植一行休息時,朦朧中彷彿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洛神穿着華麗的薄紗羅衣,高高的髮髻,細長的脖子,白嫩的肌膚,欲語的雙眸,真是漂亮極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 。再看看周圍的景象,水面在浮動,紅日在升起,驚鴻在雙飛,游龍在騰空。洛神的身姿愈發嬌豔了。

第三段:神人對晤 ;

曹植坐在座榻上與洛神見面,他們含情脈脈,若即若離,那一絲情柔,似有還無。這是多麼美妙的一刻!空氣中的風停息了,河裏的波平靜了。各路神仙都來助興。擊鼓的神仙叫馮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媧。文魚上岸準備駕車。但是曹植無法高興,因爲洛神的話太傷人了。那洛神輕啓朱脣,說:“神人阻隔,無法彌補;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歡樂聚會,彈指一揮。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第四段:離別時刻;

與洛神的歡聚很快就結束了。洛神坐着六龍駕的雲車駕向了洛水。在車的左右有鯨魚和鯢魚護駕,後面有水族怪物送行。雲車異常的華麗,華蓋高聳車上,綵帶飄舞。六龍駕車而去,波濤洶涌。那洛神回頭顧盼。戀戀不捨。曹植望着飛逝而去的洛神,無限的惆悵苦悶。

第五段:心灰意冷;

洛神已經走遠了,看不見了。但是,曹植一時反應不過來,神情呆滯。仍然枯坐在那裏,兩隻蠟燭還在燃燒,曹植一絲未動。

第六段:駕舟追趕;

左側,曹植終於清醒過來,急忙命人駕輕舟,逆流而上,追趕洛神。船伕用力划槳,曹植坐在船頭,心急如焚。大浪翻滾,更能表達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馬上任。

在曹植與洛神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萬般的無奈,只好乘車赴任。畫面駟馬疾馳,四騎護駕,奔騰而去。曹植仍然心存僥倖,回頭顧盼,期望洛神的出現。

需要學生掌握的背景資料:

⑴《洛神賦圖》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 (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也是《洛神賦》的作者。《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

⑵《洛神賦圖》的女主人翁—洛神:

甄氏,《洛神賦》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賦圖》中那位“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踏着碧波,盈盈而來的洛水女神。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別稱甄宓,廟號文昭甄皇后。

在本環節結束後,學生要能對《洛神賦圖》中所表述的故事內容有個大概的認識,並能結合故事內容去挖掘畫面中的藝術表現方式。

環節三:知識學習(時間20分鐘)

一、自主學習:

結束欣賞活動後,對學生提出:“畫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現的很精彩?爲什麼畫家會這樣畫?有什麼目的?”學生經過討論後說出他們的看法。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的發掘畫卷中的精彩之處,爲進入知識講解環節做鋪墊。

二、講授知識

教師講授知識點,例舉畫面中的實例。

知識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⑴“高古遊絲描”的運用:

圖中有大量的對於雲和水的寫照。畫家筆下不同的水勢、水態、水性千變萬化的組合,使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着畫中氣氛,將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使觀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謂高明之筆。

本知識點的安排着重使學生對畫卷使用的筆法有一定了解,並能說出使用這些筆法是爲了烘托畫面、營造氣氛。

⑵畫家的奇思妙想:

畫卷中的神仙和奇禽異獸,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象將多種動物的特徵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這種高古的繪畫技法,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祕感。

本知識點重點是“奇思妙想”,鼓勵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者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創造美。

⑶“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畫對傳神十分總要,而面部的傳神最關鍵也是最難的是眼睛的刻畫。寫行事手段,傳神是目的,通過對客體的外在形體的描寫進而把握內在的精神實質。

本知識點在於使學生了解顧愷之的藝術特點,以及影響其藝術表現形式的思想“魏晉風度”。

⑷爲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時期的繪畫沒有真正獨立的山水畫,山水多作爲人物畫背景而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轉變爲主體,以獨立畫種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畫壇。在《洛神賦圖》中畫家表現山水的技法: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爲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知識點重在使學生了解本畫卷對山水畫興起的影響,爲後面山水畫學習做鋪墊。

⑸畫家介紹: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爲“才絕、畫絕、癡絕”。他提出“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烈女圖》。

本知識點讓學生全面瞭解顧愷之這位偉大的畫家,並對他其它的畫作有一定了解。

環節四:知識延伸(時間5分鐘)

《洛神賦圖》對山水畫興起的作用。

本環節設定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洛神賦圖》對山水畫興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從另一個方面也瞭解到《洛神賦圖》在我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環節五:結束課堂(時間7分鐘)

欣賞結束後,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認識展開綜合評述。讓學生說說學習體會,說說通過學習後,對《洛神賦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樣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使他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系統化。

環節六:小結(時間3分鐘)

師生共同總結本堂欣賞的內涵和價值。

本環節重在知識總結,並提出下節課時內容。

課堂反思:

①教學內容要深入淺出,貼近學生,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層層推進。

②動靜結合,讓學生參與課堂,由學生展開故事。

③引導學生能發現自我美的需求,才能達到審美的最終目的。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以“健康第一”爲指導思想,以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學練爲目的,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跳躍運動源於生活,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能力,又是學生比較熟悉和喜歡的運動項目之一,急行跳遠及其遊戲簡單易學,在自然助跑與起跳相結合動作的身體感受中,學會急行跳遠的方法,既可以培養學生跳遠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協調性、彈跳力、觀察力與時空感,又可以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以及戰勝自我,體驗成功樂趣,獲得自尊和自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進行跳遠教學具有較高的鍛鍊價值。 本課是在小學三至四年級跳躍教材——發展跳遠能力遊戲基礎上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助跑與起跳技術(單腳)更好結合上的教學,提醒“加速助跑,積極跳起”。讓學生練習中進一步鞏固單腳起跳,體驗什麼動作可以跳得更遠。

2、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較之三四年級學生的身體協調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學習注意力集中時間進一步增長,女生身體活動能力與男生差距縮小,因此技能教學過程中,較三四年級有了更高要求,並通過教學進一步發展跳躍能力。

3、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本人確定本課教學目第一文庫網標爲:

A、學生通過學練,進一步發展急行跳遠的能力,能把助跑和單腳起跳很好結合,並輕巧雙腳落地。

B、學生進一步發展身體協調性和彈跳能力,體驗跳遠時的'身體動作感受,初步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提高觀察能力和時空感覺。

C、初步養成勇敢、自信、果斷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助跑與單腳踏跳結合技術。

學習難點:做動作過程中,全身協調。

4、教學準備(場地器材佈置)

器材準備:半片人工草坪足球場,人手一繩,全班分成8組,錄音機和輕音樂磁帶 場地佈置:做好標識的八組活動區域成扇形,示範和展示區域在圓點附近。

二、說教法

以講解示範法和遊戲競賽法爲主:利用講解和示範法,使學生明確動作要領及做法。示範法是體育教學中最生動、直觀的方式和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學生雖樂學、好動、愛模仿、喜歡遊戲,但他們理性思維不是很強,對技術動作的學習興趣不太高,認識比較粗淺、情緒不太穩定。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難以持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遊戲競賽法,不斷激發、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達到多次重複,鞏固提高的作用。

三、說學法

以練習法爲主,輔以探究法、觀察法:急行跳遠的助跑與起跳的結合,光教師講解示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通過自我體驗,練習,探究並在老師的引導下方可以逐步掌握要領,所以課堂上多練習、自我不斷嘗試、總結、改進、完善。

四、說教學流程

1、激發學生興趣、熱身與導入“同學們都會跳繩吧!!那就跳起來吧!大家散開點。”

2、專項引導:單腳、雙腳連續跳繩(111、222,11、22,1、2)(提示想盡快跟節奏,膝蓋得微屈,有彈性)

3、教師示範完整的急行跳遠動作,讓學生重點觀察助跑與起跳的結合瞬間動作。教師的漂亮動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和教師共同總結出:加速助跑,積極跳起的要領)

4、自主發展跳躍能力:先佈置場地(把繩擺放成圓和正方形強調圓——單腳,方——雙腳(上一步起跳、雙腳落地)(安全提示:強調必須一人練習完畢回到隊伍後面後,下一人開始練習)然後到3——5步助跑到自我適當的距離,期間教師個別指導與糾錯。(期間多次強調加速助跑,積極跳起、看誰踏得準、落地輕、落地穩等)

5、挑戰賽:分自我挑戰(及格賽,小組互幫互助,使盡量多的同伴過及格線,男女稍有區別;小組推優賽;全班爭優賽)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6、創新遊戲:小組編織圖形賽(期間播放舒緩的輕音樂!)

7、小結與回收器材

五、教學特色

1、一物多用:在教學的整個過程:熱身、主教材教學及遊戲中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併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起到了恰當的作用。

2、標識法:此方法對於規範、強化單腳起跳、雙腳落地技術的掌握,起到了直觀作用,對習慣培養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3、最近發展區理論的運用:在學生已有知識、技能水平(單、雙腳跳繩)上的自然過渡,學習和掌握更高水平(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的技能要求。

高中說課稿 篇3

1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1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1.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2.1 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爲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着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式,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着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3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

難點:判定定理的變式。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4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繫,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爲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5 教學模式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爲主導,學爲主體,又互爲客體,啓動學生主動學習,啓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6 學法

6.1 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着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6.2 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