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彙編6篇

學識都 人氣:2.87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彙編6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繫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爲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着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爲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於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導入導語引人。展示課題。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範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複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並作強調。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並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複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裏學到了什麼?歸納出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裏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繫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爲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於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爲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紫藤蘿瀑布》。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紫藤蘿瀑布》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之一。本單元共收錄五篇課文,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對美好人生的禮讚。

當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可以通過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紫藤蘿瀑布的生機勃勃;同時,這也是一篇勵志的散文,可以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的角度,領會作者由花的變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恆的道理。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它們通過自主閱讀,能夠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寫於1982年,寫作的背景和文革有關,所表達的情感也較爲複雜。既有“文革”動亂造成的心靈創傷,又有親人身患絕症不久於世的哀痛,七年級學生未必能夠理解,所以教師要補充必要的助讀資料,引導學生深刻體會。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結合本文融情於景的寫法,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探究作者從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3. 初步學習本文融情於景的寫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探究作者從景中感悟的人生哲理”。

四、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情境導入法和誦讀點撥法。

1. 情境導入法。教育家斯賓塞認爲,“情境教學”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情感薰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手段,把課文、圖片、音樂相結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誦讀點撥法。《課標》主張:“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誦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運用點撥法,引導學生賞花品情,感悟人生哲理。

在學法上,我將引導學生採取圈點批註法、合作探究法。

1. 圈點批註法。圈點批註是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它能將讀、思、記、寫有機組合,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有效解決閱讀中的疑點和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播放紫藤蘿花的微視頻,引領學生進入紫藤蘿花的世界,感受紫藤蘿花的特點,並讓學生談一談觀花感受,順勢引出課題:面對同樣的紫藤蘿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那麼作家宗璞在看到這一樹繁密的紫藤蘿花時,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她的步伐,走近《紫藤蘿瀑布》。(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導語重在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通過播放紫藤蘿花的微視頻,既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紫藤蘿花的特點,還有助於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熱度,爲整堂課的學習做鋪墊。)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

迸濺(bèng) 挑逗(tiǎo) 花穗(suì) 沉澱(diàn)

佇立(zhù) 伶仃(líng dīng) 忍俊不禁(jīn) 盤虯臥龍(qiú)

2.簡介作者

宗璞(1928- ),原名馮鍾璞,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紅豆》《三生石》等,散文集《丁香結》。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設計意圖:檢查預習,可以有效督促學生課前認真預習,積累語文知識;也能調研學情,有助於教師根據學情,靈活的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檢查不必面面俱到,方法靈活多樣,可以側重檢查學生易錯的字詞,並加以指導強調;也可以側重檢查學生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情況,教師再補充學生遺漏的重要助讀資料。)

(三)誦讀感知

1.教師配樂《清晨》,聲情並茂的範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的大聲的朗讀課文。

3.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深情的朗讀,讀出恰當的語氣語調。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優美,含蓄雋永,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誦讀,引領學生感知文意:教師先通過配樂朗讀,起示範引領作用;接着學生通過自由誦讀、深情選讀進一步感知文意,爲品味語言做鋪墊。)

(四)賞花品情

1. 圈畫出文中描寫紫藤蘿瀑布的語句,並思考:作者筆下的紫藤蘿瀑布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生機盎然。(板書:景,紫藤蘿花生機盎然)

2. 作者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點撥:圈畫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用幾個詞語批註。)

明確:焦慮悲痛—驚歎喜愛—寧靜喜悅—精神振奮

3. 學生自由品讀寫景抒情的語句,感受紫藤蘿瀑布生機盎然的特點,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我認爲:散文的教學應以語言的品讀爲基本手段,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把學生引到字裏行間去,深刻體會蘊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過反覆誦讀,來加強理解。將“品”和“讀”結合起來,品讀得細緻,揣摩得深刻,正如 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要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也許這樣,可以避免遊離於文字表面的教學現象發生,才能真正做到“由言到意”,理解文章內涵。)

(五)探究明理

1. 找出作者從紫藤蘿花中感悟出人生哲理的句子。

明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2. 作者說“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花有怎樣的不幸,人又有怎樣的不幸?“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明確:花的不幸在於曾經稀落伶仃,衰敗被毀;人的不幸從“流着流着,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在生命的長河裏,紫藤蘿花由不幸被毀到幸運重生,表現出一種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人和花一樣,雖然遭遇不幸,但面對生命的長河,也應該樂觀積極!

教師順勢點撥寫法:這一樹生機盎然的紫藤蘿瀑布引得作者駐足觀賞,心情變得寧靜喜悅,從中感悟出“生命長河永無止境”的人生哲理。作者將情感融入在對紫藤蘿的描繪之中,這種寫法叫“融情於景”。(板書:情,生命長河永無止境,融情於景)

3. 拓展延伸:同學們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挫折嗎?你是怎樣面對的?學了本文之後,你打算今後怎樣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折呢?

4. 誦讀結課:讓我們再一次美美的讀起來,領略紫藤蘿瀑布的美好。

(設計意圖:《課標》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來理解文章主旨。

閱讀永遠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與其牽着學生走,不如教會學生自己走,教會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來攻關克難。而教師要做一個好的引路人,在必要的時候引領、點撥。)

(六)佈置作業

生活中的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絲細雨,一縷春風都會不經意地撥動你的心絃,使你對生命有所感悟。其實只要你用心聆聽,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會對你說話。請將你的感悟寫下來,100字左右。

(設計意圖:《課標》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繫,善於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爲了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學以致用,我佈置了這樣的作業。)

六、說板書設計(屏顯)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爲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我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我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我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我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爲:

(一)理解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我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我學生,而是教我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爲,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爲重要的是激勵我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我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我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我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啓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我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我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我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啓發我學生思維,培養我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我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我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我學生主動參與,培養我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爲,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

(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我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像)、投影儀等,儘量給我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我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爲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我學生感官,可使其對信息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會我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我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我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我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信息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信息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信息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我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爲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我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我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裏?(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我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爲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導入後的5-7分鐘,是我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我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我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爲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我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我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我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爲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我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我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我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爲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我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二篇課文。《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啓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裏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教法如下: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本,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爲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着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悟文本。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爲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通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通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爲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啓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裏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裏,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爲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爲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樑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爲《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爲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通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啓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我認爲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爲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啓下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設計了一個圍着“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爲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爲:

(一)理解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爲,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爲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啓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啓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體交*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爲,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像)、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爲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信息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信息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信息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信息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爲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裏?(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爲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導入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爲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爲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爲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6

教學目標:

1、根據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準確、形象誦讀課文,把握其故事情節。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培養學生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積累成語。

教學重點:

1、注重朗讀,緊扣情節,培養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3、培養學生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內容:

1、朗讀:能準確、流暢、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複述並達到背誦全文。

2、識記:解釋課文中的重點實詞,識記、積累。

3、理解:把握課文“遇狼”“懼狼”“御狼”“殺狼”四個情節,以及狼和人在較量中的不同表現。

4、探究:人狼搏鬥主客觀因素及課文寓意,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5、拓展:積累與狼有關的成語;進行課文寫作上的評價。

關於教法:爲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按照學生們的認識規律,結合學生們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啓發式教學指導思想貫穿課堂教學,結合談話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通過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

關於教具:投影資料:《狼》故事情節投影膠片。蒲松齡介紹投影。問題設置投影。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生們課前準備:

1、蒐集作家作品資料。

2.依據註釋熟讀課文,理解文意,畫出疑問。

3.收集有關“狼”字的成語。

教學思路:

新課改注重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屏棄對課文機械式的分割,特別對於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獨句串通很容易讓學生們感其無味,難以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針對這篇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首先,設想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聽讀——講故事——朗讀——自讀——個別朗讀)形象的朗讀,瞭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大局地感知課文,這個作爲重點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拔,落實小局的字詞,學生們在知道情節的基礎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詞的把握就不是純死記硬背的難關。最後,通過合作探究,深入學習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們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層次,同時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程序:

(一)、整體感知,瞭解情節

1、教師範讀,力求引入情景。

2、學生們講故事,帶入情景。同時教師出示相關圖片增強形象感。並歸納故事情節。

3、集體朗讀,再次體會故事情節。

4、自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找出疑難,落實字句,共同探討。

5、個別朗讀,讀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設計四個問題,分別圍繞:故事發生的客觀條件;人狼搏鬥的主觀行爲;人狼各自機智的體現;以及瞭解課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識面,檢閱學生們蒐集有關“狼”的成語的情況,並造出相關的句子。

2、拓展能力,評價式閱讀。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寫得好,寫出了……表現了……”的句式談談感想。

(四)、朗讀結束,加深印象

(五)、作業鞏固,深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