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文愛國手抄報

學識都 人氣:2.51W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爲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下面是關於語文愛國手抄報,歡迎參考閱讀!

關於語文愛國手抄報

  愛國手抄報1

  愛國手抄報2

  愛國手抄報3

  愛國手抄報4

  愛國手抄報5

愛國手抄報內容1:李清照愛國的故事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一個遊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爲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裏發生叛亂,身爲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爲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彆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着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着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着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着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僱船、求人、投親靠友,帶着她和趙明誠一生蒐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着。趙明誠生前有託,這些文物是捨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託。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牆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乾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佔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裏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什麼呢?聽到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陸游“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彷彿聽到“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遊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她這時是《詩經》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愛國手抄報內容2:做中國人光榮得很

有英雄就有懦夫,有愛國者就有賣國者。有一些人雖然是中國人,卻認爲中國處處不如外國,在外國人面前挺不起腰桿,甚至說“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抗日名將吉鴻昌對祖國有深厚的情感,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挺身而出,率軍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在外國人面前,也表現出豪邁的氣魄。

有一年,吉鴻昌被國民政府派到美國去考察。一天,他到郵局寄包裹。美國的一個郵局工作人員聽他說是中國人,就嘲笑說:“中國?我可不知道什麼中國!”吉鴻昌聽,十分生氣。可陪同他的一個使館人員對他說:“你何必說是中國人呢?說是日本人,他對你的態度就會好。”

吉鴻昌頓時感到受污辱。他想:我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大國,爲什麼連是中國人都不敢說呢?他對使館的人說:“你覺得做中國人丟臉嗎?不光彩嗎?我倒覺得做一箇中國人光榮得很!我誓死不當崇洋媚外的洋奴!”

他回到住處,找來一塊木牌,在上面工工整整寫“我是中國人”幾個字,然後掛在胸前,外出時也不摘下。當美國人驚奇地注視他的時候,他心中十分自豪。

愛國手抄報內容3:寸寸山河寸寸金

我們的國家在1840年戰爭以後,受到外國侵略者的欺負,打敗仗,簽定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賠款,受盡屈辱。愛國的人們都爲國土的喪失和人民的苦難而憂心忡忡。有個清朝愛國官員叫黃遵憲,寫一首詩,就表達這種心情:“寸寸山河寸寸金,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隊一敗再敗,中國的土地被日軍佔領。時刻關心祖國命運的黃遵憲,接連寫《悲平壤》、《東溝行》、《哀旅順》、《哭威海》、《馬關記事》、《臺灣行》等許多詩,記述戰爭的過程,歌頌爲國陣亡的英雄,斥責賣國投降行爲。在《臺灣行》中,他寫道:“城頭逢逢擂大鼓,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

在他的心目中,祖國的每寸土地都像金子一樣寶貴;每失去一塊土地,就像割去自己身上的肉。他在和祖國共同受難,然而他沒有喪失信心。他又寫道:“四千餘歲古國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紀誰爲主?是我神明胄!”

黃遵憲有這樣濃厚的愛國情緒,他在外交和改革事業中,才能不畏強敵,發憤圖強,爲祖國的強盛做出許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