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7.8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事蹟材料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材料可分爲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材料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1

遊淑芬,來自平和縣秀峯鄉秀峯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擁有着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愛人、我,一個活潑懂事的女兒還有公公婆婆。她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着最真實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二十多年來,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丈夫愛崗敬業,女兒懂事好學,公公婆婆勤勞善良,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讚和好評。

身爲人妻、人母和人媳,遊淑芬一直堅持着中國傳統婦女的樸素、孝順和勤勞,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老人和孩子,關心體貼丈夫。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予家人最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她的家庭變得更加溫暖。爲了讓丈夫能安心工作,平日裏,遊淑芬會主動打理大大小小的家務,同時協助丈夫管理好家裏種植的蜜柚和幾畝水田。每逢農忙時,往往從凌晨三四點就要出門,一忙就忙到中午,雖然勞累但因爲擁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讓我倍感欣慰。孝敬老人長輩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對於家裏的老人長輩我都能盡責盡孝,每當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遊淑芬如同吃了蜜糖一樣的甜。只要爲了這個家庭,爲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樂,遊淑芬付出什麼都在所不惜,心甘情願。作爲一名農村婦女,她一直主張主動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合作進取來共同發家致富。她的丈夫是鄉社事辦主任,工作非常積極努力,嚴肅、敬業、奉獻是羣衆對他的評價。由於工作比較繁忙,丈夫照顧家庭的精力相對較少,但遊淑芬並不埋怨他,看到丈夫爲村民辦實事,看到周圍的村民一個個富裕起來,她的心裏也非常驕傲,心裏更多的是一種喜悅和幸福。對於丈夫的工作,她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爲丈夫能夠有機會爲村民服務而感到榮幸,希望她的支持能成爲他努力工作的動力,也希望她的默默付出,能使得他把工作做得更優秀、實在。雖然丈夫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在家,都會主動地幫遊淑芬,承擔起丈夫在家應承擔的責任,對於孝敬老人、教育孩子等大事小事,他總會主動與遊淑芬商量,互相配合,很少因生活瑣事而吵架,兩人相處得非常融洽。

遊淑芬育有一女,說起女兒,是遊淑芬和丈夫最大的驕傲。女兒非常聽話懂事,平時在家,掃地、做飯等家務都幫忙分擔,若是碰上農忙的時候,更是會主動地去幫我。現在女兒正在上高二,立志向一本、二本衝刺。雖然女兒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是在外的她總是常打電話回來提醒遊淑芬和丈夫注意身體,每當節假日回家時總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他們。看到孩子如此孝順,自己心裏總是美滋滋的。鄉鄰們有時會問起遊淑芬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遊淑芬覺得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一件。而且任何事情只有我們當父母的做到了,纔有資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時哪怕再苦再累,遊淑芬也不會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來,爭取做到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於吃苦以及尊老愛幼,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讓其養成良好的品德。教育孩子要付出許多,但是也可以獲得許多幸福。

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係上,他們全家人都一直堅持着“鄰里關係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爲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纔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遊淑芬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遊淑芬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她的努力也讓她收穫了幸福和溫暖。願每一天都增加一個“最美家庭”,使得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諧。

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2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村支書,我要向好榜樣學習,也要成爲村民的好榜樣”,蔡保珍如是說,自擔任八公山鎮蔡窪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工作兢兢業業,爲村民辦實事盡職盡責,處理問題求真務實,敢於實踐,長於進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帶領蔡窪村村民走上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一個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做得怎麼樣,關鍵是如何發揮領頭人的作用?蔡保珍同志始終把加強學習、提高黨性修養,增強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素質,加強駕馭市場經濟能力放在首位。加強學習力度,每月組織黨員學習1次,召開民主生活會2次,宣講政策2次,與黨員常溝通,多交流,及時瞭解時事政策,結合兩學一做的開展,真正學透、用好各種實用知識。其次,他深入羣衆,貼近生活,傾聽羣衆呼聲,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熱心爲羣衆辦實事。能答覆的及時給予答覆,不能答覆的耐心地解釋,解決不了的及時向上級反映,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一心爲民。

作爲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蔡保珍同志始終沒有忘記自已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黨組織主要負責人,他思想品質好、作風正派、工作認真負責,深受全村幹部羣衆的愛戴和擁護。擔任村支部書記工作十多年來,他積極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一心,努力拼搏,不論是中心工作還是日常工作,每一項,他都認真對待,帶領大家盡職盡責、全心全力去完成。哪裏問題最嚴重,哪裏任務最艱鉅,他都是第一個衝在最前面。由於一到收割季節大京灣的道路總是泥濘不堪,給生產和交通帶去了很多隱患,蔡保珍同志就和村兩委成員一起不分晝夜的忙碌,修建了一條暢通無阻的路,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給村民收割來去了很大的方便。計劃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難事,今年年初,蔡保珍同志在村民代表大會上承諾,兩年內一定要改變該村計生工作狀況,擠身先進行列,他把計生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經常找村計生專幹瞭解情況,隨時掌握計生動態。

蔡保珍同志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僕,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真正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爲自已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大是大非原則上站穩腳跟,保持清醒頭腦,嚴於律已,真正做到“權爲民用、情爲民系、利爲民謀”,深受廣大幹部和羣衆的愛戴、擁護,爲民辦事的優秀黨員。

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3

鬱鬱蔥蔥的田野,明媚的陽光肆意流泄。在百丈鄉大滿村沿線公路旁的一大片馬蹄田邊,我們見到了百丈鄉鼎鼎有名的“種植能人”——韋啓恆。

27歲的韋啓恆畢業於廣西農校,因爲畢業後沒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工廠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鄉大滿屯鸞村。“打工雖然也有一些積蓄,但坐吃山空,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天天閒在家裏,心裏很不是滋味。”韋啓恆說。於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點事做,心想不能讓自己這幾年農校白唸了,他決定學以致用,開始尋求從種植這一方面尋求突破,百丈鄉儘管地處偏遠,但是卻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後,他決定聯合周邊羣衆一起種植甜玉米。由於畢業於農校,掌握着一定的農作物種值的知識;而且韋啓恆本人謙虛好學,他不厭其煩地向農校的種養專家請教,並向鄰縣的種植大戶學習種植技術和經驗,多次邀請讀農校時的老師和專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導。通過多方學習和自己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韋啓恆很快學到了一整套適合種植甜玉米的本領。韋啓恆種植的甜玉米由於個大粒飽滿,營養豐富,口感好,頗受市場青睞,一收穫便引來老闆大批量收購,1.4元/公斤,很快便銷售一空,沒有了銷路的後顧之憂,韋啓恆第一次創業就賺了一個“滿堂紅”。

“與打工比起來,自己創業比較辛苦,而且也有風險,但是現在政策那麼好,政府幫我辦理了返鄉農民工優惠證,創業有補貼,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堅持,最終會獲得成功。”韋啓恆信心十足地告訴筆者。現在,在鄉、村幹部的支持下,他貸款又擴大了種植規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種植的120畝芋頭前不久又獲得了豐收,韋啓恆主動走出去,聯繫外地老闆到百丈收購,2.4元/公斤,純收入達十多萬元。

往日打工仔變成了家鄉致富帶頭人,韋啓恆通過種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時也帶動周邊村民加入到種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韋啓恆決定租下大滿小學旁的一片農田種植馬蹄,由於看到他通過種植富裕起來了,周邊的羣衆也被帶動起來了,羣衆也自發種了三十多畝,對於鄉親們的求教,韋啓恆總是毫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經驗,進行技術指導。眼下,是馬蹄進入分櫱生長的重要時期,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他在田間指導羣衆。預計今年所種的馬蹄將達到6000斤/畝,產值將達到5000元/畝。

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4

2012年10月,巨豐種豬專業合作社在路陽鎮文武村正式掛牌成立。老闆付小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夥,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鄉創業,他希望通過創業開啓致富之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帶動父老鄉親致富,爲自己的家鄉做出一點貢獻。

目前,巨豐種豬專業合作社投資額已達600餘萬,佔地6700平方米,先後招納30餘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對象是返鄉農民工。養殖場主要引進沃爾多原種豬,年出欄種豬3000頭。在經營過程中,付小軍面臨許多問題,他講道在場地建設方面還有待加強,除了常規圈舍,在綠化方面,由於樹種、草源的缺乏導致綠化覆蓋面還不夠;在管理上還缺乏經驗,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辦企業,身份的轉換可能在一時間還適應不了,在經營理念上還有待學習;由於養殖廠規模大,引進的原種豬價格貴,到目前,付小軍已經投入600餘萬元資金,資金週轉存在不小的困難。面對這些問題,付小軍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陽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幫助下,逐步解決了這些困難。

付小軍曾經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麼,所以養殖場在勞動用工方面特別注重。養豬場從四方面來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一是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保障勞資雙方的權利;二是勞動強度與工資成正比,保障員工應有的工資待遇;三是經常開展業餘文化活動,營造一個快樂、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四是開展知識講座,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組的村民,也是養殖場的一名員工。47歲的何昌元有一位82歲高齡的父親,還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兩個在讀的孩子。他家在當地屬於特別貧困的家庭,也被納入農村低保戶中,但是補助金對於這個家庭來講無疑是杯水車薪,根本改變不了現狀。付小軍在瞭解何昌元家庭後,主動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銀在養殖場工作,考慮到朱文銀的身體狀況,特別給她安排了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鄉工作,不僅照顧到了年邁的父親,也掙到了兩個孩子的學雜費,雖然何昌元一家並沒有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過路陽鎮黨委政府和付小軍的幫助,他們一家不再像從前那樣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謝路陽鎮黨委政府和付小軍,在工作中表現特別積極,髒活苦活都是第一個搶着去做。養殖場的.員工和鄉親們都十分喜愛這位老闆,在付小軍幫助何昌元一家這件事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年輕小夥對父老鄉親的熱愛,也看到了未來企業家的影子。

農民個人先進事蹟材料5

xxx、女、漢族、生於1972年7月,鎮村返鄉女農民工。2011年9月,同志本着回鄉創業,爲家鄉發展做貢獻的宗旨,從山東返回老家創業。通過了解近幾年的各項惠民政策、實地考察、探索、鎮政府的幫扶,藉助村的天然優勢,她的養殖創業項目大獲成功,影響了附近羣衆創業的熱情,帶動了大家共同致富。兩年來該同志多次獲得市、婦聯表彰。

一、毅然決然回鄉創業

xxx在外打工年頭不算短,工資待遇也相對豐厚,但她始終抱着一顆自主創業的心。她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就很難對外面的世界有歸屬感。當初外出打工是因爲經濟實在困難,而在外這麼多年也多少有點積蓄,面對回鄉創業的艱難和經濟上的危險,她拒絕了家人的勸說,毅然決然的回到了家鄉。她說:“在外幹得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好!我能在外面幹出色,就能在家裏乾的更出色!”

二、開拓思維肯幹肯鑽

創業之路,且堅且險。剛回到老家的她,面對自己要從事的項目一無頭緒,以前的固定收入沒了,好不容易找到好項目,卻又缺技術和門路,最初的創業嘗試經歷了多次失敗,但她越挫越勇,每天都到村裏的圖書屋看書學習,通過圖書屋的電腦上網查資料、尋高人解惑。爲了解決飼料草的種植問題,她更是四處奔波,勞心勞力。她創業成功,政府的政策扶持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她自身開闊的眼界和肯鑽肯幹的精神,才促使她從衆人之中脫穎而出,創造了屬於她的事業。

三、輻射全村惠及他人

“做事業不是一個人,沒鄉親們幫襯咋行?我一家富起來不算啥,要大家都跟着我一起富纔是真成功!”她的養羊場從最初的100只,發展到現在的小屋寒羊、波兒山羊近500只,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投資150萬元,建有標準化羊圈,功能齊全。她的養羊場聘請了附近的村民10餘人,帶動了周邊7戶村民種植飼料草,同時周圍的老百姓也爭相在她的場裏購買羊羔和母羊,學習她的技術辦起了小型家庭式羊場,從而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爲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外出打工之外的解決通道,化爲了促進本地發展的巨大力量。

現在,她的養羊場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其輻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強,談及“中國夢”,她說她的夢想就是養羊場有一天能夠變成涉及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大公司,走出村子的地域限制,帶領全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