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淺論

學識都 人氣:2.05W

進行城鎮醫療保險改革,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爲廣大城鎮職工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是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的重要任務。爲您編輯了“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淺論”

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淺論

一、城鎮醫療保險取得的成效。

1998年,中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具體表現在:醫療服務領域的供給能力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機構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增長,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改善,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醫療保險基金籌措機制和醫療費用制約機制,保障了職工的基本醫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促進了醫療機構改革;在城鎮中成功地建立起統籌醫療保險的基本框架,在農村中試行合作醫療模式。此外,通過所有制結構上的變動、管理體制方面的變革以及多層次的競爭,明顯地提高了醫療服務機構及有關人員的積極性,內部運轉效率有了普遍提高。衛生部在此基礎上於2008年進行新醫改試點,安徽、雲南、江蘇等地有望成爲首批新醫改方案試點地。

各地醫療改革取得的具體成果有:

(一)各地市響應衛生部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提出“限制興建豪華醫療場所”的號召,選擇了一部分綜合公立醫院建立平價醫院或濟困病房,實行預算式全額管理,收入上繳,支出由政府覈撥。自2005年下半年起,全國各地就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平價醫院”。2005年12月21日,北京首家“平價”醫院———上地醫院在海淀區樹村西街正式開診;新疆烏魯木齊市推出濟困醫院,烏市計劃在現有12家濟困醫院的基礎上,再增加12家,全疆縣以上醫院設10%的扶貧病房;長沙市第六醫院決定在其分院———長沙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推出平價病房。

(二)在城鎮醫療改革中,以城鎮醫療衛生結構與功能轉變爲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改造現有醫療機構,使其爲社區衛生服務。以肅州爲例,肅州每年由區財政劃撥資金10萬元用於社區衛生服務,增強了醫療機構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的積極性。在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上,該區按照“控制總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 ” 的總體要求,在重點加強中心衛生院所和邊遠地區衛生院所建設,提高農村醫療水平,方便農村羣衆就醫的同時,積極引導增量資源和存量資源向預防保健、村組及城市社區衛生薄弱環節轉移,使醫療資源得到優化組合。肅州先後制定出臺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動態管理辦法(試行)》等8個配套文件和社區衛生基本職責、基本工作制度 17 項,推行了統一標誌、統一管理、統一健康檔案、統一微機管理的“四統一制度”,有力地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有序的發展。目前,該區已建成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居民檢查費用較以前降低了30%,藥價降低了10%。

(三)各地市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收費機制。以鎮江爲例,鎮江市第二人民醫院2007年4月起在全省推出外科系統單病種限價收費,到目前爲止限價病種已擴展到外科系統70個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多來已有 582 名患者受益,共爲病人節省費用36萬元。單病種限價受惠的不僅僅是患者,醫院也從中受益。與去年同期相比,50 個單病種的工作同比增長12%,均費同比降低19%,其中一些常見病種的工作量增幅和均費降幅尤其明顯,基本實現社會滿意、患者實惠、醫院得益的三贏局面。

二、城鎮醫療保險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改革中過分重視經濟增長,包括醫療衛生事業在內的社會事業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改革開放開始以後,傳統的醫療衛生體制特別是醫療保障體制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沒有形成明確的體制調整和事業發展思路,而是被動地修修補補、維持局面。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逐步提上議事日程後,在改革的目標設定上存在明顯的偏差。更多地是服從於其他體制改革的需要,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視爲一種工具性政策,忽視了其服務於保護公衆基本健康權利目標的重要性。

(二)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認識,簡單將醫療服務機構視同於一般企業,政府放棄自己的責任,企圖通過鼓勵創收來實現醫療服務機構的自負盈虧,這就偏離了醫療衛生服務於社會的'大目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追求經濟目標,必然損害社會和患者的利益。在醫療費用籌集與分配方面,忽視疾病風險與個人經濟能力之間的矛盾,忽視風險分擔與社會共濟,也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此外,政府將醫藥生產流通企業視同一般的生產企業,放棄了必要的監督和規制,也是一個明顯的失誤。

(三)自費比例太大。中國人看病的費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看個感冒要花幾百元,動個手術要一次性拿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這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筆很大的支出。這就是爲什麼在中國看病,不但窮人叫貴,連生活較爲富裕的人也叫貴的主要原因。自費比重太大時,使得醫院有條件利用信息不對稱和自己的壟斷地位來收取高額費用。

三、解決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問題的對策和方案。

(一)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模式,必須設計多層次多樣化的保障模式來適合不同人羣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這是發展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的必然之路。

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包括:第一層次,基本醫療保險。第二層次,補充醫療保險。第三層次,商業醫療保險。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監督和管理要在政府統一領導下進行。在社會保險和政府保險模式下,政府要有一套嚴格的監管標準,包括保險覆蓋人羣、保險待遇、基金管理機構的准入、基金操作規範等。對於非強制性保險,政府可以不直接干預保險計劃的運行,但必須對其進行引導和監管。政府應主要是通過稅收政策、市場準入制度、產品審覈等手段對非強制性保險進行引導和監管。

(二)建立新機制保證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資金來源多渠道、項目建設市場化,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不但可增加醫療資源供給,更重要的是加快醫療領域競爭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打破公立醫療機構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

(三)恢復醫院的公益性。應該調整公立醫療機構投入政策,公立非營利醫療機構是保證羣衆基本醫療需求的主體,應由政府承擔責任,同時,實行醫療機構的收入上繳,其建設發展及運行費用由政府覈定撥付,並實行嚴格的價格管理。建立“公立醫院管理制度”,強化公立醫院的公共服務職能,糾正片面追求經濟收益的傾向,實行“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以及“醫藥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開”意在強化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監管,“醫藥分開”的實質是改變醫院“以藥補醫”的狀況,逐步取消藥品加成政策,政府財政對醫院給予相應經費補貼,並實行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切斷藥品收入與醫院的經濟聯繫。

(四)加強城鎮醫療保險的宣傳和監督。治理認識偏差,讓廣大職工從被保護的救濟對象轉變爲積極的社會保障參與者,使“基本保障人人有責、量入爲出逐步積累、效益優先維護公平、社會服務公衆監督”等醫保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必須動用社會輿論以及行政監察手段進行有效的監督。對於長期抵制醫保工作、拒繳醫保費用的單位和個人,應當追究其責任、給予必要的行政處分。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保障評價系統,對參保情況、基金的收繳、管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服務和醫藥市場公平性、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健康改善與醫療保障的關係確定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

筆者通過分析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策略。認爲必須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使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恢復醫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療保險的宣傳和監督,才能積極穩妥地解決我國城鎮職工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