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工作的衡量標準是收入還是工作

學識都 人氣:1.28W
滿意工作的衡量標準是收入還是工作
中國職場報道:D最近又辭職了。這已經是他本科畢業一年半的時間裏,第三次炒了老闆的“魷魚”。每一次換工作的理由各有各的不同,但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總是:這不是我想要的。

同樣,躁動在他的同齡人中蔓延着。那個看似無限廣闊的職業空間,卻讓身在職場的人們產生了集體性不滿。2012年1月1日-2月25日,由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中國項目組發起,《職業》雜誌、千龍網、中青在線等媒體參與的“職場人士調查報告”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在來自全國22個省、區、市的1488個有效樣本中,只有26.81%的人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滿意,33%的人則明確表示了不滿意。

調查顯示,有41%的人認爲自己的職業困惑是因爲缺少發展空間,33%的人覺得原因在於收入太低;17%的人認爲個人興趣與工作不符合,6%的人表示人際關係不樂觀。相比之下,自認爲沒有職業困惑的職場人士僅有3%.

如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地習慣了職業的頻繁轉換。然而,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更高的職業滿意度,反而讓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職業困惑。可以說,職業困惑已經成爲每個身在職場的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教師是個逼着你重複自己的職業

調查顯示,48.84%的人認爲教師最缺乏發展空間

M今年30多歲,是一名中學教師,當着一個重點高中畢業班的班主任,同時還教了兩個班的語文課。按說這應該是個令人羨慕的工作:論地位,教書育人,是份體面穩定的工作;論收入,她每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應該算比較殷實了;論強度,每週14個課時,其他時間除了備課改作業之外,還有不少空閒時間能自由支配。此外,每年雷打不動的寒暑兩個大假,更不知讓多少人羨慕得眼睛發紅。

可她自己並不這麼覺得。“上課講的一些東西,尤其是閱讀理解,那些選項連我自己都覺得可笑,還必須得給學生們講,不然考試就丟分。”她苦笑着搖搖頭,“其實講了也用處不大。”

文科生最講究的就是廣泛閱讀,一直以來,每隔一段時間,M就會給學生們列出個書單,上面都是她推薦給大家的好書。從接手這個班算起已經兩年半了,對班上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這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能怪他們,他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對付考試了。學生會在我的課堂上做數學題。”

至於她自己,M已經看到了一連串異常清晰的前人踩出的“腳印”:年輕教師、教學骨幹、教研組長、年級主任、教務處主任……如果運氣足夠好的話,沒準兒還能當上校長。

“對我來說只有年頭是否熬到了,談不上什麼發展空間。”她說,做老師是一個不斷往外“掏”的過程,可每次“掏”的都一樣,重複的次數多了,就會越來越“熟練”。“這個職業不會逼着你想主動學什麼新東西,就算是學了也沒什麼太大用。高考在那兒壓着,哪個老師能搞‘自選動作’呀?總之,這是個重複自己的職業。”

我滿意的'是收入而不是工作

調查顯示,人們的收入越高,對工作感到很滿意的比例就越大,感到不滿的就越少。

“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嗎?”X一臉認真地問記者,“一羣人被帶到一個屋子裏,重複着一個工作——翻硬幣。正面、反面、正面、反面……這樣一直進行下去。然而不幸的是,回報給他們的只有微薄的薪水。於是這羣人憤怒了,他們覺得翻硬幣是天底下最最無聊的事情。與此同時,另一羣人也被帶去做着同樣的工作,不一樣的只有薪水——他們獲得了大筆的酬勞。於是他們由衷地發現,翻硬幣這樣一件簡單的工作,居然這麼有意思!”

“錢這東西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能讓人心甘情願地覺得枯燥的勞動是樂趣無窮的。”他說。

X講這個故事是爲了說他自己。最近,他剛剛完成了一次職場“三級跳”:一年前,他在某小型汽車公司做品牌形象推廣工作,幾個月後,跳槽去一家公司任公關助理,幾周前,他又轉投到一本汽車類專業雜誌做編輯。

“其實工作內容都差不多,不一樣的就是薪水。”X告訴記者,這樣“折騰”一年下來,他的工資也完成了一個從2000元、4000元到6000元的“三級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