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體驗培訓的心得體會

學識都 人氣:1.84W

上個月,我有幸成爲我區第三批 “三同”班的學員赴貴州省畢業市威寧縣鹽倉鎮二堡村體驗生活。對於出生在70年代末、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我來說,十來天的“三同”生活,與其說是一種實踐體驗,倒不如說是一場生動的人生課堂來得更貼切。在這樣的課堂裏,沒有儒雅博學的名師授課,也沒內涵豐富的書籍課本,然而它卻用冷峻的現實、樸素的情感、真摯的交流,以無形之力直擊人的內心,帶來前所未有的教育、啓迪和震撼,讓人受益終生,回味無窮。

三同體驗培訓的心得體會

一、一次國情民情的教育課堂,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農村生活的現狀與城鄉生活的差異 此次“三同”所在的二堡村隸屬於畢節市威寧縣,該縣爲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黔西北高原,是貴州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二堡村就位於縣城東北部,平均海拔2020米,由於地處高海拔,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多。村裏水資源貧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生產生活用水依靠雨水和水窖解決,全村總戶數爲368戶,總人口爲1935人。農業收入以種植業和家庭飼養爲主,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爲玉米、馬鈴薯。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800元左右。

雖然出發之前,通過區裏召開的動員會及前兩批學員的反饋,讓我提前對此次的“三同”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真正到達二堡村時,各種環境、各種狀況還是讓我感到了意料之外的震驚。至今仍難忘,剛進村裏時那條坑窪泥濘的山路、路邊那看似破敗卻仍舊煉燒着的鋅礦、村裏道路上隨處可見的各種動物的糞便、被蒼蠅蚊蟲佔領的公共廁所、農戶家水窖裏含有漂浮物的生活用水以及根本不可能洗澡的事實帶給我的震撼。但是很快,村民們熱情質樸的笑容、初次體驗幹農活的新鮮感、學員們互幫互助的友誼,讓起初的這種不適應感迅速消除。

而作爲一名母親,最讓我揪心疼惜的便是村裏的小朋友了。當城裏的小朋友還在家裏大人們的呵護下嬌生慣養,過着像“小皇帝”般的生活時,農村的孩子們早早已經開始幫家裏幹農活了。他們那稀疏發黃的頭髮、因營養不良而略顯矮小的個頭、因天氣寒冷凍得像胡蘿蔔一樣的小手、從不吃早餐的生活習慣、在操場排隊等待打午飯的瑟瑟發抖的身影、一件又髒又破的玩具卻視若珍寶、吃到一顆糖時那幸福滿足的神情,這些是城裏的小孩根本無法想像的。所幸的是,村裏對教育還是較爲重視,看到村裏最漂亮的建築就是小學以及學校裏26歲的年輕校長,讓我們對於這個村小學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希望與期待。但是校舍內除了破舊的桌椅板凳、黑板講臺,再無其他設施,教室裏甚至連電燈都 沒有,又不免讓我們感到一絲心酸。雖然近年來政府的`惠農政策使得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基礎設施的落後、生活環境的惡劣、自然資源的貧瘠、人才的匱乏,仍然制約着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與農村的生活仍有着天壤之別。gdp排名世界第二的成績不能迴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的事實,亦不能忽視城鄉差距、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的現實,只有像二堡村這樣的農村發展成爲配套設施齊全、村容村貌整潔、經濟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裏的農民能夠過上富足舒適的生活,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豐富的資源,我們才能夠真正享受國力強盛帶給我們的驕傲與自豪。

二、一次羣衆觀念的教育課堂,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黨羣幹羣的魚水關係

二堡村“三同”的14位學員被分配到了7戶農家入住,在與農戶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日子裏,學員們與羣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與另一名女同學被安排住在村主任家裏,剛住下時,因爲對“家人”及環境的陌生還略顯拘謹,可沒過多久就都把自己當成了家中的一員,每到集體聚餐的時刻,便親切招呼其他同學到“咱家”來吃飯。平時幫家裏打掃衛生、收拾房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完晚飯與“家人”圍坐爐前聊天談心,拉近彼此的距離。看到農村生活的艱辛、村民羣衆的質樸,我們一組的學員們也羣策羣力,想着法兒地幫村裏

乾點實事。由於正值秋收季節,當了解到村裏哪戶人家缺乏勞動力時,我們集體去幫忙收農作物。購買文具、生活及保健用品到村裏的小學,鎮上的養老院慰問,有外語特長的學員還到村小學給小朋友們上英語課,有的學員甚至每天早晨7點多便到學校帶領小朋友們早讀。對於村裏的特困戶,學員們自掏腰包集體上門去慰問,爲數不多的慰問金卻給農戶們在寒冷的天氣裏送去一絲溫暖。爲了讓村裏早日脫貧致富,在村委會組織的座談會上、在專門爲農村教育問題而召開的徵求意見會上,學員們各抒己見,踊躍發言,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爲村裏的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建設獻計獻策。

而相較於我們的付出,二堡村的農戶們卻給予了我們更多的回報:村民們把最好的房間、最乾淨的被褥讓給學員:沒有吃早餐的生活習慣卻每天早起給大家煮早餐;學員們晚歸時,“家裏”的小朋友冒着細雨打着手電去迎接;生怕學員們吃不慣當地飯菜的口味,每天調整着菜式及做法??。還記得在慰問完村裏的貧困戶後,獨自一人撫養三個小孩上學的寡婦爲表示感謝特地送來熱騰騰的大包子。還記得每每走在路上,迎面而來的村民總是用他們質樸的微笑、親切的語調,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裏做客。還記得在我們離開二堡村的那天,村民們從凌晨4點就開始忙乎,把平日裏都不捨得吃的雞殺掉,給學員們做的早餐。在送別的路上,村支書強忍着眼眶裏打轉的淚水;在回到深圳後,住戶家小兄弟發來的“你們走後,家裏好像少了點什麼”的信息。如此的 深情厚誼,讓每一位學員都銘記於心,感動不已。我們不禁感慨:爲什麼在生活富裕充實的城市裏,老百姓對黨委、政府甚至是公務員抱怨更多、更不信任?而在貧困的二堡村,短短十幾天的生活,卻讓我們與村民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情誼呢?我想“三同”體驗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古語有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黨員幹部只有真正的俯下身子傾聽羣衆呼聲、深入一線感受羣衆疾苦,懂得換位思考、紮實解決問題,才能真正的取信於民,爲民所敬。

三、一次人生態度的教育課堂,讓我們真正懂得知足與感恩 鹽倉與鹽田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生活環境與物質條件卻有着天差地別。生活在物資豐富、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大都市裏我們常常會因爲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而充滿了抱怨。可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二堡村,你看不到牢騷滿腹、也看不到怨天尤人,每一位村民都用真誠質樸的笑容來回應和感染着我們。最讓我感動的是住在“咱家”隔壁的崔祥兵一家,祥兵是一位年青的父親,家裏有三個小孩,都在上小學。兩年前因爲一次意外,右腿粉碎性骨折,從醫院回家以後,一直靠拄柺杖才能行動。因此兩年來,家裏大大小小的事都落在了崔夫人身上。從外表看起來,崔夫人瘦弱得彷彿一陣風都能吹倒,可是幹起活來卻一點不含糊。幹農活、做家務、照顧老公小孩全由她一人包辦。更爲可貴的是,因崔祥兵哥哥去世,嫂子改嫁,哥哥家的兩個小孩也由崔祥兵家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