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名言

學識都 人氣:3.19W

傳統美德名言1

1、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傳統美德名言

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8、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1、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

12、不爲窮變節,不爲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13、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14、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5、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16、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17、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鹹用《送人》

18、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19、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0、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傳統美德名言2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不爲窮變節,不爲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于謙《無題》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鹹用《送人》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李清照《烏江》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爲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傳統美德名言3

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一生,希望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黃鶴樓》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望嶽》

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勸孝歌》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孟子-騰公天下》

人必先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增廣賢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傳統美德名言4

1.我又不是沒人要幹嘛把自己弄得那麼低三下四

2.我們要多設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強壯、富裕和幸福,將那些貧困、疾病、恐懼和焦慮驅趕出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離家很遠的地方一樣。拋棄它們吧!儘量避開和遠離那些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

3.容易成功和難於成功同樣能刺激人的願望。——巴爾扎克

4.洗盪於乾坤,普及衆生,人人有得呼吸。

5.後來的我,喜歡把微笑常掛在嘴邊,只是想讓人知道我很快樂。

6.孤單寂寞與被遺棄感是最可怕的貧窮。

7.一直在等待你會在下一秒出現

8.爲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我要獻出全部學識智慧。——錢偉長

9.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爲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10.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

11.榕樹因爲紮根於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綠蔭纔會越長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樣的待遇,結出的卻不是穀穗。

12.讀年語文,不如聊半年QQ。

13.有競爭纔有發展,因爲有了敵人的存在,因爲有了不服輸的決心,纔會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所以,有時候,敵人比朋友的力量更大,天下沒有永遠的敵人,卻有永遠的朋友,有些時候,敵人也可以變成朋友。

14.經過大海的一番磨礪,卵石才變得更加美麗光滑。

15.在真實的生命裏,每樁偉業都由信心開始,並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16.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於無窮。

17.其實什麼星座的,不用信太多,因爲只要兩個人是真心的愛着對方,就行了。

18.有智慧的人總是把嘴巴放在心裏,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裏。

19.聽不進去的話,總是對自己重要的。

20.關心則亂,無欲則剛。

21.妻子是年輕人的情婦;中年人的伴侶;老年人的看護。——培根

22.兩個人的適配是一種內心感覺,而不是一種視覺,千萬不要因滿足視覺而忽視感覺。--《花常好月常圓人長久》

23.說苦難能使人格得到昇華,這是不確切的;幸福有時倒能做到這一點,而苦難常會使人心胸狹窄,產生復仇的心理。(英國小說家毛姆 W S)

24.我又怕你幸福,因爲那樣你就會忘了我。

25.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26.個人最大的資產是健康,健康最重要的內容是體魄,體魄最關鍵的部位是頭腦,頭腦最具價值的東西是思想。

27.不管世界怎麼樣 、我們的距離不寺距離.

28.單純的生活是隨遇而安,有什麼享受什麼。笑着接受一切。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名句摘抄__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名句摘抄__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29.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30.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增廣賢文》

傳統美德名言5

1、以家爲家,以鄉爲鄉,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管子·牧民》

2、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4、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6、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7、人之有德與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策》

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9、見善則遷,見過則改。《周易》

10、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11、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1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13、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4、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1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卷一》

17、義,志以天下爲芬。——《墨子·經說上》

18、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19、仁者壽。——《論語·雍也》

2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2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2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4、寬則得衆。——《論語·陽貨》

25、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26、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27、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望嶽》

28、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29、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30、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31、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2、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鑑》

3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4、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丑上》

3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36、禮之用,和爲貴。——《論語·學而》

37、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38、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3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41、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42、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43、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44、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4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

46、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47、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48、人必先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4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50、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

51、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呂氏春秋-用衆》

5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53、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5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5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56、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57、單者易折,衆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58、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6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轉》

61、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北朝樂府民歌

6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6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64、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65、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66、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6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6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70、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71、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72、君子義以爲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爲榮,背義爲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7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7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7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76、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77、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8、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79、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黃鶴樓》

8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8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8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83、輕諾必寡信。——《老子》

8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85、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86、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8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8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89、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9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91、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92、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9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9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95、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9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97、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98、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99、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00、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0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0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10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10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0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06、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07、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108、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09、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傳統美德名言6

1、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6、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7、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8、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9、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0、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1、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1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1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4、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15、以家爲家,以鄉爲鄉,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管子牧民》

16、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17、義,志以天下爲芬。《墨子經說上》

18、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9、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20、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2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2、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呂氏春秋-用衆》

2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4、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25、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26、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28、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2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3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轉》

3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3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3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6、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37、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丑上》

38、人之有德與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策》

39、仁者壽。《論語雍也》

4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卷一》

4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4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

4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44、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45、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46、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47、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48、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4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50、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51、人必先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5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53、輕諾必寡信。《老子》

5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55、寬則得衆。《論語陽貨》

5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5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58、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白居易

59、禮之用,和爲貴。《論語學而》

60、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61、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

6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3、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64、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65、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66、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望嶽》

6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8、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69、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7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71、見善則遷,見過則改。《周易》

7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7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7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

75、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76、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77、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

7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79、單者易折,衆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80、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北朝樂府民歌

8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2、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83、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84、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85、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8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87、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88、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89、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90、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9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92、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9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94、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9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96、君子義以爲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爲榮,背義爲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97、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98、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鑑》

99、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黃鶴樓》

100、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10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102、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10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104、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105、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6、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7、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108、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09、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傳統美德名言7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4、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5、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7、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8、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9、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破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

10、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11、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傳》

1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光《報任安書》

1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15、以家爲家,以鄉爲鄉,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 ——《管子·牧民》

1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17、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望嶽》

18、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19、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增廣賢文》

20、人之有德與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策》

2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2、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2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24、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25、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呂氏春秋-用衆》

26、爲善則預,爲惡則去。——顏之推

2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2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9、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

30、慈鴉尚還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勸孝歌》

31、士雖有學,而行爲本焉。——《墨子-修身》

32、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鑑》

3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34、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北朝樂府民歌

35、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6、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也。——《論語》

38、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

39、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4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孟子-告天下》

42、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後漢書》

4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44、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46、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47、見善則遷,見過則改。《周易》

48、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4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傳統美德名言8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爲重要。因爲“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麼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一定要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於言而慎於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並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鑽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纔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誇。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後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爲“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後人把這句話引申爲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爲經常會被傳言所矇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爲確實。“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裏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嚐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爲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明智的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爲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爲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誇誇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爲“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爲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纔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爲大學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事業都要靠實踐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隻會一事無成。

傳統美德名言9

1.一個人如果把從別人那裏學來的東西算作自己的發現,這也很接近於虛驕。——黑格爾

2.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魏徵如

3.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 張詠

4.思想史上載明,謙虛幾乎總是和學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謙虛則成反比。

5.切莫輕信過度謙虛的人,尤其對方擺出諷刺他自己的態度時,更不能驟然相信。因爲,這種謙虛的背後,八成隱藏了強烈的虛榮心和功名心。

6.能虛心接受人家的意見,能虛心去請教他人,才能集思廣益。

7.而自成其學。 —— 譚嗣同

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陽明

9.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 申居鄖

10.有人說,我很謙虛低調,但一直沒好運氣沒有發達,你謙虛的目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爲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嘛?你把老實和安分守己當謙虛,我也沒辦法。謙虛是爲了更好的`表現自己。

11.人間榮華富貴無數,唯有謙虛勤奮之徒才能盡數攫取,還在看如何月薪過萬麼?還在想着炫耀自己剛剛晉升一級麼?沒關係,只要遇到一個謙虛的精英,你就會發現自己所有的傲驕都蕩然無存。

12.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萊辛

13.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老舍

14.謙遜是美德的色彩。——提奧格尼斯

15.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斯賓諾莎

16.無論是別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畢達哥拉斯

17.事情還沒有做成就吹牛皮誇口,的確糟糕透頂。——《克雷洛夫寓言》

18.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申居鄖

19.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字來稱呼,這就是“愚蠢”。——高爾基

20.人因爲博學才謙遜,因爲勇於犧牲才力量無比。——吉卜林

21.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爲自己已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

22.不管我們的成績有多麼大,我們仍然因該清醒地估計敵人地力量,提高警惕,決不容許在自己的隊伍中有驕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緒。——斯大林

2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24.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魏徵

25.不慎其前而悔其後,嗟乎!雖悔無及矣。——韓嬰

26.溫和謙遜多禮的言行,有時能使人回心轉意。——薩迪

27.緘默和謙虛是社交的美德。——蒙田

28.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爲自己已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

29.自負對任何藝術是一種毀滅。驕傲是可怕的不幸。——季米特洛夫

30.凡過於把幸運之事歸功於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多半是結局很不幸的。——培根

31.知識貯藏在謙虛的大海中。

32.人唯虛,始能知人。滿招損,謙受益。滿必溢,驕必敗。

33.學問多深也別滿足,過失多小也別忽略。

34.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譚嗣同

35.昂着頭出征,夾着尾巴回家,是庸駑而又好戰的人的常態。——馮雪峯

36.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

37.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

38.說大話的人像爆竹,響一聲就完了。

39.言過其實,終無大用。

40.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愈多,他們愈認識到他們的不足。——盧梭

41.一個成功者以最謙虛的態度來接受一個最忠誠的指導,這並不影響他的獨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導之前,必須進行冷靜的分析,千萬別存有屈服感。——麥爾頓

42.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情感。

43.九牛一毫莫自詡,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44.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

45.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

46.氣忌盛,新忌滿,才忌露。 —— 呂坤

47.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 諸葛亮

48.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 —— 黃石公

49.勞謙虛己,則附之者衆;驕慢倨傲,則往之者多。

50.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

5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52.滿盈者,不損何爲?慎之!慎之! —— 朱舜水

53.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