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13篇)

學識都 人氣:6.01K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精選13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精選13篇)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

道爾頓博覽羣書

道爾頓是英國偉大的科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爾頓原子論”,被認爲是近代化學基礎理論的奠基者。

小時候,由於這裏很窮,道爾頓13歲就輟學了。不過少年道爾頓並沒有放棄學習,而是找同學借來課本,在家裏自學。由於道爾頓善於動腦筋,他的學習進度比同學還快。他有一位親戚愛好自然科學,道爾頓就向他學習數學、物理知識。後來,道爾頓自己開設了一所學校,他不僅負責學生的功課,而且利用一切時間刻苦讀書。

1781年,道爾頓到一所學校當老師,這是一所很簡陋的學校,但是圖片館裏卻堆滿了書。道爾頓看到書架上有許多書,興奮極了,從此,他天天堅持不懈地讀書,攻讀數學知識,努力培養自己運用數學方法分析科學問題的能力。在這段時間裏,他還學習天文,觀測天氣。

道爾頓興趣廣博,閱讀了大量書籍,又能夠學爲已用。他的讀書方法很獨到之處。

第一個特點是書本知識和實驗相結合,這使他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第二個特點是他視野開闊,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書都廣泛閱讀,對哲學著作尤其傾心,這給他的思想方法帶來了很大益處。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2

居里夫人學習的故事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3

高爾基的讀書故事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爲家庭極爲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麪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着。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

他爲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幹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爲讀書,還捱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爲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4

馬克思的讀書故事

馬克思一生博覽羣書,學識淵博而精深。他雖然記憶力驚人,對讀過的書能記得異常深刻準確,但他讀書時總要作筆記。爲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研究了1500多種書籍,光筆記就寫了100多本。馬克思的筆記不少是自己製作的。

通常的做法是將一疊白紙一折爲二,然後居中間縫上一道線。在原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筆記記得密密麻麻,旁邊留出的空白處有用鉛筆、鋼筆作的粗細實線、虛線,“X”、“+”等各種記號。爲了查閱方便,馬克思還對許多筆記編制了目錄和內容提要,然後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時不用翻找,隨手就能抽出來。同時馬克思還在書上直接作筆記。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5

愛因斯坦的讀書方法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結出的“一總、二分、三合”讀書法,可資借鑑。

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序等總述性部分,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瞭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系等,這樣便可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

二分:在讀了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着重對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閱讀,這些往往是每節的關鍵所在。你可以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來細讀。

三合:就是在翻閱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已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遍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繫,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初讀時所不能領會的許多東西。這一步很重要。人們往往在這一步不得要領時,看過書一扔,便算了事。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6

“餓狼式”讀書法-傑克倫敦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

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兇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爲他的一部分。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7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纔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大學裏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爲“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爲,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瞭解一想、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瞭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8

霍金的讀書故事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裏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爲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衆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着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爲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爲何在這裏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9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基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

11歲那年,阿基米德離開了父母,來到了古希臘最大的城市之一——亞歷山大里亞求學。當時的亞歷山大里亞是世界聞名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圖書館裏異常豐富的藏書,深深地吸引着如飢似渴的阿基米德。

當時的書是訂在一張張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莖剖成薄片壓平後當做紙的,訂成後粘成一大張再卷在圓木棍上。那時沒有印刷術,書是一個字一個字抄成的,十分寶貴。阿基米德沒有紙筆,就把書本上學到的定理和公式,一點一點地牢記在腦子裏。

阿基米德攻讀的是數學,需要畫圖形、推導公式、進行演算。沒有紙,他用小樹枝當筆,大地當紙。因爲地面太硬,寫上去的字跡總是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幾天,又發明了一種“紙”。他把爐灰扒出來,均勻地鋪在地面上,然後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時天公不作美,風一刮,這種“紙”就飛了。

一天,阿基米德來到海濱散步,他一邊走一邊思考着數學問題。無邊無垠的沙灘,細密而柔軟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鋪展在腳下,又伸向遠方。他習慣地蹲下來,順手的撿起一個貝殼,便在沙灘上演算起來。

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興奮地告訴朋友們:“沙灘,我發現沙灘是最好的學習地方,它是那麼的廣闊,又是那麼的安靜,你的思想可以飛翔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是飛翔在海面上的海鷗一樣。”神奇的沙灘、博大的海洋,給了他智慧,給了他力量。打那以後,阿基米德喜歡在海灘上徜徉徘徊,進行思考和學習。

公元前212年,羅馬隊攻佔了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城。當時,已75歲高齡的阿基米德正在沙灘上聚精會神地演算數學,對於敵軍的入侵竟絲毫沒有覺察。當羅馬士兵拔出劍來要殺他的時候,阿基米德安靜地說:“給我留下一些時間,讓我把這道還沒有解答完的題做完,免得將來給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證完的難題。”

由於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鑽研,終於成爲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他被後世的數學家尊稱爲“數學之神”。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小塊放槓桿的支點,我就能將地球挪動。”小朋友,沒錯,信心加上科學的行動是你走向成功的保證!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0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富蘭克林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

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髮老驅,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他自己僅有的一塊麪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麪包。

“你吃吧,我包裏有的是。”富蘭克林說着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揹包。

老嫗吃着麪包,只見富蘭克林從揹包裏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麪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着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麪包好多了!”

經濟拮据,購書能力有限,富蘭克林只得經常借書讀。富蘭克林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準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1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爲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爲,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愛因斯坦的讀書方法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結出的“一總、二分、三合”讀書法,可資借鑑。

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後記、序等總述性部分,然後認真地讀目錄,以便概括地瞭解全書的結構、內容、要點和體系等,這樣便可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

二分:在讀了目錄後,先略讀正文,這不需要逐字讀,要着重對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進行閱讀,這些往往是每節的關鍵所在。你可以根據這些來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來細讀。

三合:就是在翻閱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已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一遍目錄和全書內容,並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以弄清其內在聯繫,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進一步深入領會初讀時所不能領會的許多東西。這一步很重要。人們往往在這一步不得要領時,看過書一扔,便算了事。

愛迪生讀書的妙訣

美國的愛迪生,是一個世界聞名的發明大王。終其一生,發明的東西有白熾電燈、留聲機、活動電影、自動電報機、速寫機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種,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項發明〔當然,這裏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勞)。一八八二年,是他發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發明一種東西。人們不禁要問:這位發明大王,是怎樣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剛上小學時,他的老師很討厭他,因爲愛迪生不象別的孩子那樣乖乖地聽話,而是愛提一些怪問題難老師。有一天,老師被他惹火了,找到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小孩真怪、老問我爲什麼二加二等於四。這麼一來,搞得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果再傳染上別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辦法吧。

愛迪生的媽媽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領回家來,親自授課。就這樣,愛迪生通過刻苦自學,掌握了比在學校讀書的孩子還要多的知識。

爲了謀生,也爲了掙點錢做實驗,愛迪生開始賣報。早上六點出發,晚上九時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鑽圖書館,看書,想問題。這個圖書館座落在底特律,是愛迪生乘火車賣報的終點站。

一天,愛迪生在專心致志地看書,有位紳士向他走來:“我時常在這裏遇到先生,請問您讀了多少書了?”

“唔,我已經讀了十五英尺高的`書了。”愛迪生看了看這位很有點古怪的紳士,認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紳士大笑起來,有點使愛迪生感到驚異。過了一會兒,那紳士又認真起來:“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請問你讀書時,有個什麼確定的目的嗎?據我觀察所見,你以往讀的書與今天讀的書,性質就不一樣,你是不是隨便亂讀的呢?”

小愛迪生忽閃着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讀的,我下了決心,要讀完這個圖書館裏的所有的藏書。”講完這番信心十足的話,愛迪生直盯着那紳士,盼望着他做出一句評判性--不,表彰性的話。不料,那紳士卻說:

“啊!你要讀完這圖書館所有的書,情神可嘉!但是,你這種讀法是會浪費精力的。經濟實效的讀書方法是,先應有一定的目的,之後再去選書讀。從今以後,你要定一個方針、計劃呀,有了方針、計劃,就可以循序漸進了!”

一番話,猶如一道陽光透過心扉,射入了愛迪生求知慾強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記住了那位紳士的指點,開始更加自覺、更加有計劃地讀書學習了。

在研製改進打字機的一個部件的時候,他就把有關打字機的書全部借來,系統閱讀,並且很快解決了問題。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裏,他常常鑽進圖書館,把各種雜誌書報上的有關文章閱讀一遍,而後根據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統計說,爲了研究發明電燈,愛迪生在圖書館使用的筆記本達二百本,共計四萬多頁。這種帶着一定目的,有計劃積累知識的學習、讀書方法,給愛迪生帶來莫大的好處。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2

夜,已經非常深了,馬雅可夫斯基還在緊張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糾纏得越來越厲害,他覺得頭非常沉,眼皮象是要被膠水粘住似的,怎麼也睜不開。實在沒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橫下心來躺一會兒。

他跑到廚房裏拿來了一大塊劈柴,放在牀上,將頭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嚕呼嚕地睡着了。帶棱帶角的劈柴,將後腦勺的皮肉壓了一條深深的印痕,他在睡夢中略微翻動了一下身子,便覺得腦袋疼痛難忍,驚醒過來,於是一躍而起,又重新繼續他的工作了。

這就是馬雅可夫斯基獨創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謂別出心裁。那時他在羅斯塔做革命宣傳工作,工作極度緊張,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嚴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沒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裏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後還要“加班”。有時實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會兒,爲了怕睡過去忘記醒來,就想了個用劈柴作枕頭的辦法。

馬雅可夫斯募對待工作從來就是這樣勤奮、頑強、堅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節,他住在芬斯基海灣庫阿卡拉的別墅裏,創作一首長詩。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庫阿卡拉海岸上來了,這裏有許多又圓又滑的大石頭從水裏露出來。人們看見他站在這些大石頭上,從這一塊走到那一塊,有時停下腳步,吸幾口煙。然後又邁步走着,時而放慢腳步,時而又加快腳步,時而眉心緊皺;時而又顯得悠閒輕鬆。就這樣連續三個、四個、五個鐘頭,不住地吟詠着,挑選着需要的字眼,組成合適的詩句。想出兒行詩來以後,就把它寫在香菸盒子上,或者乾脆記在心裏,再往下“搜索枯腸”,繼續工作。

馬雅可夫斯基寫作著名長詩《列寧》時,首先專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寧的傳記與有關的回憶錄,以及列寧本人的論文與演說,然後進行緊張的寫作。

據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詩人阿謝也夫回憶,當時“他跟誰也不說話,免得分心注意別的事情。他上別墅去住,在那裏獨自住了三個月。他感到自己在這個巨大的主題面前負有非常重大的責任。”

另一位目擊者回憶說:“他正在寫作長詩《列寧》,旅行皮箱裏放滿了列寧的著作與論述列寧的書,在海濱浴場上,飯館裏,散步時—到處都掏出一個黑漆布面的小冊子。微動着嘴脣,哼哼哪卿地寫出了涌入腦海的詩句。”

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勞動之後,長詩完成了。當馬雅可夫斯基在羣衆中朗誦之後,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報紙當時是這樣報道的:“大廳裏擠滿了人。長詩博得整個大廳的熱烈鼓掌。開始討論時,許多同志都說,這是歌頌列寧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絕大多數發言者都不謀而合地一致認爲:這部長詩完全是我們的。馬雅可夫斯基寫了這首長詩,是做了一件無產階級的大事。”

勤奮刻苦的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經讚揚他說:“馬雅可夫斯基過去是,而且現在還是我們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

外國名人讀書的小故事 篇13

華羅庚

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着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