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家訓故事

學識都 人氣:1.68W

清朝名臣林則徐,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的成長與父親林賓日的家教很有關,無論林則徐做官到哪裏,在他的房間總是掛着父親親筆題寫的對聯:

林則徐家訓故事

粗茶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

這副對聯,後來成了林家的家訓,不僅林則徐的兒孫銘記不忘,而且林家的兒女親家子弟也視作傳家寶,摹仿謄寫懸掛於中堂之上。

林則徐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敗,家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林父因家境貧寒,中途放棄舉業,做了私塾先生,半飢半寒,將就度日。林則徐出生後,林父寄厚望於他,歷盡艱辛,發誓要將兒子培養成人。

林則徐剛滿四歲,林父就開始實施啓蒙教育,每天上私塾課,便帶上兒子入塾識字讀書。儘管父親望子成龍心切,但卻十分注意施教方法,從不壓抑孩子的天性,總是讓兒子在快樂的活動中享受讀書的樂趣。孩子淘氣,林父從不打罵,在授完課後,讓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陣,然後把兒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誦讀文章和詩詞。至七歲時,林則徐已經能熟練地背誦許多文章和詩詞,而且知道不少道理。於是林父便開始教他寫文章。當時有人勸林父不要這樣早教林則徐作文,林父說:“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由於林父耐心教誨,循循善誘,林則徐的智力得到開發,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於鄉里,被人們視爲“神童”。

事實上,林則徐的智力得到較早開發,是林父教育方法適當的結果。林則徐在《先考行狀》中回憶:“府君之教,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於向學,……講授書史,必示以身體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務使領悟而已,然未嘗加之笞撻,即呵斥亦絕少。”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講授義理時注意以具體可見的事情來舉例說明,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點燃孩子的智慧,這樣智力自然日增。

製造愉快的學習氣氛和耐心的教育環境,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重要辦法。但是,這不等於對孩子教育不嚴加約束。林父要求孩子讀書要刻苦勤奮,規定每天讀書到深夜,而且寒暑不怠懈。每天夜晚,林父讓兒子在一盞小油燈下,由他親自督促輔導學習。家中他人亦在燈下忙碌做事。據林則徐回憶:“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女紅於斯,膚粟手皸,恆至漏盡。”父子勤讀,母女苦織,清苦家庭的勤勞家風,對林則徐的道德品質培養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家生活非常清貧,平時難保溫飽,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頓素炒豆腐。儘管如此,林父即使典當衣物,也要保證兒子學習。一年春夏,青黃不接,林父將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借給了人家,自家人卻餓着肚子,就是這樣,林父母挖回野菜讓兒子充飢後仍不放鬆他的學習。

由於林父很有學問,加上教導有方,在地方上頗有聲望。正在林家度日如年的困境中,當地的一個富豪惡霸來到林家,要以高於他人數倍的聘金,請林父上他家坐館教書。林父一來疾惡如仇,二來不願拋下兒子,讓兒子荒疏學業,遂堅決辭卻。與此同時,他教育兒子要學習古人的德操,越是艱難困苦,越要磨鍊意志,越要堅定信念,越要正直做人。

林則徐在父親的.精心教導下,知識學問根基紮實,德行高潔,從小立下以治國平天下爲己任的遠大志向,並養成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20歲那年,他鄉試中舉。然而命運多舛,初次入京會試落榜,他回鄉後仍不改匡時濟世的凌雲之志,勤學不輟。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再試舉進士,入翰林。由此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他曾先後在浙江、江蘇、陝西、湖北、河南、河東、兩江等地任地方官,頗有政績,以至有“林青天”之譽。他在爲官任上始終以國計民生爲頭等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拯世救民的品德寫照。他一生抱定父親對他“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的教訓,用自己的知識、學問、才能和品德,爲國家的興盛和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風範彪炳千秋。

林則徐成爲一代偉人,林父的家教之法亦爲世人垂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