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旅遊攻略>

德國科隆旅遊推薦

學識都 人氣:5.28K

沿着萊茵河從科布倫茨經過波恩,再往北,兩岸的景色就慢慢變了,靜靜的葡萄園,幽祕的中世紀城堡不見了,城市的距離在縮短,河面上會有大型的油船和貨輪頻繁往來。前面就是德國的西大門科隆,自科隆過杜塞爾多夫便是德國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到達科隆的時候,正好趕上了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的高峯。

德國科隆旅遊推薦

進入科隆到處看到一種廣告,因爲不懂德文只能從畫面上去判斷。畫面上是一俊男半身像,西裝領帶,手握啤酒杯,開懷大笑。細細一看,他的領帶自領結以下全被剪了,只剩下了脖子上的那一圈,下端留着斜斜的剪口。我不懂那是什麼意思,就問來接我們的德國朋友。朋友笑着告誡我們明天不要穿西裝上街,特別不要系高級領帶。因爲狂歡節中的女士可能笑眯眯地走近你,然後突然一手揪住你的領帶,一手掏出剪刀,咔嚓一下,轉身就跑了。這是科隆狂歡節的一個特殊習俗。

帶着感受科隆人狂歡的強烈慾望,加上時差的煩惱,那晚怎麼也睡不好,第二天很早就起牀,我要出去遛達。趕在科隆沸騰之前,去感受這座兩千年曆史名城的靜謐。

天空是剛剛洗過的,可以看得很高很遠,晨曦中的白雲靜靜地飄在天邊,那種純淨使自己戴了一幅高清晰度的眼鏡。天空下的一切,都變得格外的清晰,以至於自己感到不太習慣。並不高大的哥特式屋頂帶着閣樓上的小百葉窗,爬滿牆壁的鱷魚草,馬路兩旁如蓋的橡樹,街心花壇中盛開的玫瑰與鬱金香,還有消失在前面拐彎處的柏油馬路,構成了一幅透明的水彩。眼前的景緻激起了我的靈感:去到萊茵河邊,站在德意志大橋上看朝陽照射下的科隆大教堂,去感受朝霞裏高聳入雲的教堂尖頂的神聖,去偷聽阿波羅神與耶穌基督的私語。

寬闊的萊茵河緩緩地流過科隆,把城市分爲東西兩半。東部是新區,西部是老城區,霍恩索雷倫大橋與德意志大橋把城市連在一起。站在德意志大橋上俯視兩岸,這個德國第四大城市就幾乎一覽無餘。我發現在這座工業城市看不到一個煙窗。東部的新區雖然有一些新的建築,卻與老的城區搭配得十分合理、協調,視覺上沒有突然的跳躍感。這個城市好像是在兩千年前設計好了,以後只是按照統一的圖紙建設而已。萊茵河西岸,石青色的科隆大教堂的雙塔在晨輝中閃着熠熠的光芒,莊嚴、肅穆、神聖。

這座高157.38米,花費16萬噸石頭,歷時632年才建成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哥特式建築,足以讓任何人對科隆這座城市肅然起敬,爲科隆市民的頑強和永不停息的奮鬥精神所折服。腳下踩着德意志大橋堅實而樸素的鋼樑,橋下是萊茵河靜靜的流淌,遠望大教堂直入雲端的尖頂,我感悟到這就是德意志精神所在——堅強、追求、深邃。迎面吹來涼爽的風,我慢慢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此刻異國他鄉靜謐與神聖。腦海卻浮現出穿制服的`黨衛軍的來回走動、集中營裏鐵絲網後猶太兒童恐懼的眼神……而後隆隆的炮聲從耳邊響起,科隆籠罩在火光中,萊茵河上巨響後升起的水柱直衝大橋的橋身……。日耳曼,這是怎樣一個民族啊?

走進科隆的狂歡節,置身在那些自由輕鬆狀態下的市民中間,也許是幫助我認識日耳曼民族的難得機會。

狂歡遊行是以科隆大教堂爲中心展開的,數以萬計的人們聚集在教堂四周。教堂附近臨時搭建了許多的攤位,主要是賣遊行用的化妝面具、氣球、小玩意,當然更多的是兼賣啤酒飲料快餐。廣場上有各種表演,街道上不時會有不同的遊行方陣通過。今天是禮拜四,正好是狂歡節中的婦女節,這一天婦女們會衝進市政府把市長打倒,自己坐在市長的寶座上,宣佈對城市的佔領。女人們在街上瘋狂地剪男人的領帶,並作爲戰利品帶回家掛在牆上欣賞。所以遊行隊伍中的婦女方陣特別醒目。奇怪的是年輕姑娘化妝並不是很張狂,她們有的化裝成白衣天使——護士,旁邊的男朋友則化裝成傷員,護士攙扶着傷病員遊行;有的化裝成很安詳的動物,如頭上帶着羽毛的和平鴿;更多的不化妝,只是成羣結隊跟在隊伍後面,嘻嘻鬧鬧。瘋狂的是中老年婦女,她們一改德國婦女平常的嚴謹,濃妝豔抹,服裝鮮豔,肆無忌憚地在遊行隊伍中橫衝直撞。有一胖老太太走在家人的前面,胸前挎着一個巨大的男生殖器畫板,臉上充滿了自信與堅定。擠在人羣中突然被身邊的女士抱住親一口是很正常的事,不少男人臉上都會留下不止一個的曙紅脣印。

遊行隊伍中很多是以家庭爲單位的,一家人不同年齡、性別正好化裝成一個神話故事或是創意爲一種場景。也有屬於遊行發燒一族的,在廣場上我看到一羣老頭,化裝成爲一班海盜,腰裏彆着槍,戴着眼罩,他們的海盜船要花費幾萬歐元。他們不停地擺着不同造型,免費爲人們合影。

以前聽說過德國還存在極少數新納粹分子,但我在遊行隊伍中沒有見到一個化裝成黨衛軍的。作爲一個黃皮膚黑眼睛,在德意志人海中我絲毫沒有感到陌生,人們友好和善。偶爾用英語的交流中,我發現德國人對中國充滿了好感和嚮往。也許正因爲這樣,德國才成爲了中國在歐洲的最大經濟合作伙伴。科隆大教堂因爲遊行活動停止向遊人開放,我不能進到裏面從下往上去看陽光透射後的彩色玻利畫,去重溫三聖的故事;也不能爬上幾百級臺階登上教堂尖頂,去聆聽神在風中的言語。但我相信神現在正在傾聽教堂周圍不息的腳步。

隨着遊行隊伍,遊看了羅馬。日耳曼博物館、舊市政廳、觀光碼頭,一直到下午三點多遊人漸漸退出,我纔回到了旅館休息。

旅館的附近有很多小酒吧,黃昏時我隨意地進了一間,我不善飲酒,但喜歡在安靜的地方喝點什麼,聽聽音樂,看看報紙。這是一間有着二百多年曆史的酒吧,裏面客人很少,兩個老太太一個老頭,加我總共才四個客人。我坐在單獨的一排,老人們見我進來後,微微擡起頭,眼睛裏流露出真誠和善意,但又不至於打攪這份黃昏中的寧靜。而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背景音樂居然是我們特別熟悉的前蘇聯衛國戰爭中曲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莓花兒開》《喀秋莎》。在這種音樂中,德國人已經沒有了任何心的芥蒂,自然、坦然到只有我這個中國人才能意識到這歌曲那份特殊背景。要是在日本,你是不可能聽到哪家酒吧會放中國《游擊隊之歌》的,不會的,永遠不會的。

在科隆短暫的幾日逗留,使我對日耳曼民族有了更深的認識,不,是對所有民族有了更深的認識,那就是一個民族只要戰勝自己就是不可戰勝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