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旅遊攻略>

論我國鄉村旅遊開發中有哪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學識都 人氣:1.75W

本文在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鄉村旅遊開發中亟待解決的開發理念、開發門檻、活動內容、體制創新等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推動鄉村旅遊健康穩定發展有一定理論價值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論我國鄉村旅遊開發中有哪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推進,鄉村旅遊在全國蓬勃開展,這對提升農業經濟總量、解決農村閒散人員就業、創建城鄉和諧的新局面無疑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由於我國鄉村旅遊尚處於起步的初級階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問題,這裏我們選擇幾個極爲重要的提出來就教於各位同仁,望引起重視。

一 規範指導理念

指導理念是指開發鄉村旅遊時應該樹立的目標和和觀念,至少包括兩方面:一是對“鄉村旅遊”這一概念的準確定義和闡釋。二是推廣這一活動的目的、價值、意義所在,即開發理念。

目前流行的概念有農家樂、休閒農業、農業旅遊、鄉村旅遊。農業部門用休閒農業,旅遊部門用農業旅遊;農村工作辦公室則使用農家樂。內容相似,交互替代,並且各自推出了示範戶、點、村。雖然使人們感受到了通力建設新農村的大好形式,卻也暴露了步調不一,各自爲政的行政弊端。概念不規範,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有人認爲搞好農家樂就是搞好了新農村建設;也有的認爲做好休閒農業,便做好了鄉村旅遊。概念不規範,也使人們認不清方向,抓不住重點,尤其是從事基層工作的同志,面對多種概念,更是無所適從。事實上,國家對這個概念已經有過統一,這就是“鄉村旅遊” 。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議中提出了“鄉村旅遊”一詞;國家旅遊局把2006年定爲“鄉村旅遊年”,應該是基於對中央精神的理解。所謂鄉村旅遊,是指依託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而開展的旅遊活動。這是一個相對於城市旅遊的空間概念,除已建成的景區、高爾夫球場、大型度假設施外的一切在鄉村旅遊活動都包含在鄉村旅遊概念之中。

這個定義闡明瞭兩層意思:

第一層,這是一種以鄉村資源爲吸引物的旅遊活動,旅遊主體是市民,而不是農民;同時需要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齊備。

第二層,以旅遊爲紐帶,轉移消費熱點,既滿足了市民求新、求異、求知的心裏需求,又自然的促進了城鄉交流,達到了城市反哺農村的目的。農家樂是指在農戶家庭中進行的吃、住、娛的活動,概念內涵狹窄,只是鄉村旅遊的一部分,何況外來人員在農家吃住娛的過程中,更多享用的是公有資源,而不是一家一戶的私有資源。休閒農業是從產業的角度的單一定義,就內容而言,也只是鄉村旅遊中觀光的一個方面。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旅遊發達的國家,儘管有農業旅遊、農莊旅遊之說,但正式文件多數仍使用鄉村旅遊概念。因此,我們應該同國際接軌,把農村、農業、農戶旅遊的概念統一到鄉村旅遊之中,以規範視聽。

基於對鄉村旅遊概念的認識,我們在開發理念上應該以提高農業經濟總量,解決農村就業,造就城鄉和諧爲目標。而不是以開發鄉村旅遊爲幌子,把佔有土地資源的矛頭由城市轉向農村,或租賃一片土地建造企業的療養院;或修建自己的後花園。吳儀副總理在給貴州鄉村旅遊國際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大力開展以展示新農村、推動新旅遊、倡導新體驗、樹立新風尚爲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助農活動,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程度和滿足國內外遊客的旅遊文化消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的鄉村旅遊開發理念應該規範到這條主線上來。

二 設置開發門檻

從經濟學角度看,鄉村旅遊說到底是因遊客空間位移形成的經濟活動,它有一定的規律。鄉村旅遊開發,資源是基礎,市場是導向。我國鄉村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但並不是所有的村莊都適合開發鄉村旅遊。我們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因地制宜,適度開發。一哄而上,遍地開花,必然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我們根據對浙江、四川、陝西、山東、江西、廣東五省的大規模市場調查和1500餘個鄉村旅遊點的實地考察,依靠GIS、旅遊流等技術分析,借鑑國外經驗,得出三個結論。

1.地理位置選擇三種類型

一是年遊客量在10萬人以上的大型景區周邊,尤其是山水型景區周圍的村落倍受中老年遊客和自助遊客歡迎,也是對景區接待設施的一種有效補充。二是環城市遊憩帶(城鄉結合部),車程在50分鐘左右,有一定的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作依託的村落。如山林、廟宇、河溪、農業科技園、特色農產品基地等,以雙休日家庭、親友市場爲主體。三是景觀或建築或民俗奇特的邊遠山村。如氣候、水質特別的長壽村,建築佈局奇異的八卦村,風俗少見的民族村等,是自駕車、驢友市場重點關注的地方。能滿足多層次城市居民的心裏需求,開發成功的鄉村旅遊點都屬於這三種類型。

2.每一個村莊稱爲一個鄉村旅遊點

同類型的村莊,優先考慮具備開展旅遊活動條件、有一定經濟基礎和文化底蘊的村寨。小的自然村可以兩個或三個組成一個鄉村旅遊點,建築風格只要能夠協調統一即可,不必過於強求所謂“原始”,鄉村的內涵可以多種多樣。每個鄉村旅遊點從事餐飲、住宿、土特產品的農戶,不能超過總戶數的40%,否則,將會形成產業鏈條中斷。餘下的60%農戶可以從事養殖、種植、加工、手工藝品製作等工作,尤其是本地生態型餐飲原料的供應,一般一個農戶需要8~10個供應戶,產業鏈還可以合同形式由本村延伸到無條件從事鄉村旅遊的村寨。

3. 在鄉村旅遊點從事餐飲、住宿、商品銷售服務的農戶稱爲經營戶

庭院佈局有特色的、主要成員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家庭最受歡迎。經營戶從事的業態,因家制宜。可以是單一業態,如餐飲,或住宿,或商品銷售,也可以混合業態,融吃住購爲一家。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處理好各經營戶之間的利益平衡,避免無序競爭。從事餐飲的經營戶,一般每次餐位數不超過四桌(10人一桌);從事住宿的經營戶,一般每夜不超過20個牀位。超過這個管理幅度,經營就會過度商業化,經營者與遊客之間的親情聯繫將會逐步淡漠,影響持續發展。

這三個結論,是衆多經驗的歸納與總結,簡化後可以作爲鄉村旅遊開發的進入門檻。設置門檻,能有效地防止盲目跟風和避免重複建設。

三 增加活動內容

目前我國鄉村旅遊活動內容單一,千篇一律,即便“農家樂”提出的'“吃在農家,住在農家,參與農家活動”幣參茨芡耆做到。“樂”的內容不外乎是把城裏的撲克、麻將拿到農家裏來玩,大部分遊客無所是事,吃一餐飯就離開了。單調重複的活動,既沒有達到交流、消費的目的,反而導致許多市民產生了失望甚至厭惡感,鄉村旅遊者的重遊率迅速下降。發達國家的鄉村旅遊大致經歷了鄉村觀光、鄉村度假、鄉村旅遊目的地三個階段,鄉村觀光始終貫穿其中。市民的重遊率一般在45%以上,法國則高達80%,許多市民多年在一個村莊度假休閒,後來與農民成爲生活中相互依賴親戚或朋友的實例頗多。我國鄉村旅遊起步晚,鄉村觀光和鄉村度假交互進行,吃住固然是遊客的基本需求,而活動則是豐富旅遊內容和留住旅遊者的關鍵。

鄉村旅遊活動應該圍繞當地的資源基礎和遊客的需要而展開,着重體現“三親”。即,親知:讓旅遊者瞭解農林業科技知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社會變革、家庭變遷等。親行:組織和引導旅遊者參與農事活動、民俗節慶、鄉村體育、鄉村遊藝等,其中參與自做農家美食尤其受女性遊客的歡迎。親情:將旅遊者作爲家庭一員,與其結對子、拉家常、共同娛樂等。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國的鄉村度假者中以家庭、老年夫婦居多,分別佔鄉村度假者總數的26.2%和41.5%,應以這兩個細分市場爲突破口,擴大影響,發展中青年市場。對家庭、老年夫婦度假者,應利用老遊戲(滾鐵環、踢毽子、下五子棋、丟沙包、跳房子等)、家常活動等,抓住兒童、老人的心理,延長旅遊時間。

現階段我國開展鄉村旅遊活動的設施不夠健全:鄉村道路顛簸泥濘;環城市遊憩帶衛生設施簡陋;大部分鄉村旅遊點沒有污水處理設施。事實上,鄉村旅遊者對活動設施和衛生設施尤爲重視,61.3%的鄉村旅遊者希望庭院有鄉土性康體健身設施,如橫搭在兩樹之間的“單槓”;可以活動手腳的場地;供人休息的固定桌椅;可以從事挖地、剷土的簡單勞動工具。98.1%的鄉村旅遊者渴望有獨立的衛生間(連同盥洗、淋浴),56.8%的住宿者不習慣與陌生人或房東家輪換上衛生間;63.2%的鄉村旅遊者擔心鄉村食品衛生(包括牀上用品和餐具消毒)。因此,鄉村旅遊開發應提倡鄉村與企業掛鉤,鄉村與政府部門掛鉤,結合新農村建設和鄉鎮改造,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解決好鄉村旅遊設施配套問題。

四 創新管理體制

我國鄉村旅遊最大的誤區在於只重開發不重管理,或把開發與管理截然不同的分開,使鄉村旅遊點形成管理不善,開發半途而廢或開發後缺乏科學管理而門可羅雀的尷尬局面。鄉村旅遊管理是一個全過程的行爲,開發最重要環節便是管理,其中管理體制的健全又涉及全局。

歸納我國鄉村旅遊經營模式大致三種形式:一是各類示範園區、包括科技農業園區,佔地都在數百畝以上,其性質有國營、集體、民營、企業集團,大部分成立有經營公司。接受當地農、林、漁業相關部門的領導。二是休閒農莊類,主要是漁業和農業,佔地規模幾十畝到上百畝不等,多數是民營,少量股份制形式,有的成立了公司,有的沒有。接受縣相關部門或鄉、村的領導。三是以村或者自然村爲單位的旅遊點,有十幾家或上百家農戶不等,以家庭爲主體,有的租賃村裏十餘畝土地,在向農莊型發展;大部分利用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開展活動。對這類經營者較多的縣市成立有“休閒農業辦公室”或“農家樂管理辦公室”,有的放在農村工作辦公室某一個科裏代管;經營戶少的,任其自由發展,基本沒人管理。第三類鄉村旅遊點,佔大多數,是鄉村旅遊地的主體,其管理結果直接惠及鄉村和農民,我們下面所說的管理體制創新主要針對這類鄉村旅遊點。

1.建議結合新農村建設,省、市、縣成立鄉村旅遊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吸納農辦、旅遊、農業、林業、漁業、工商、稅務、消防、環保等相關部門參加。指導本地區鄉村旅遊協調有序發展,制定鄉村旅遊政策規範,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下設辦公室,從事實際管理工作。根據安吉縣的經驗,辦公室設在旅遊部門有利於市場營銷和規範管理。旅遊協會可以分支出鄉村旅遊協會進行業務培訓與指導工作。

2.滿十個經營戶的村應該成立鄉村旅遊合作社,不滿十戶的可以聯合相鄰村落共同組成合作社,股份制或鄉村集體所有制,公司形式,村委會必須有代表參加其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享受農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如享受低利率農業借貸,統一辦理工商稅務登記,規範管理經營戶,協調經營戶與非經營戶利益分配問題,決定村級公有資源使用範圍等。合作社之外成立村鄉村旅遊分會,負責業務指導和市場營銷宣傳,經營信息管理,接受市、縣鄉村旅遊協會的領導。

3.村級鄉村俱樂部或旅遊服務中心,是鄉村旅遊合作社在本村的經營操作實體,負責客源組織、分配工作,可以利用村裏的公房、公共設施接待小型會議,安排村裏的大型旅遊、體育、比賽、娛樂活動,協調和組織本地農副產品的銷售等。所獲利潤主要用於本村環境改造、公共設施建設,壯大集體經濟。

領導小組、合作社、俱樂部的建立,不用擴大編制,增加行政人員,同時理順了管理、業務、經營等多重關係,也避免產業歸屬不清或部門之間爭權問題,有利於我國鄉村旅遊穩步、快速發展。

上述四個問題雖然涉及到各個層面,但又是我國鄉村旅遊現階段必須解決的難題。否則,這一牽動力極大的新生產業,將會在短暫繁榮後迅速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