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表經濟學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7W

論文寫作和寫其它文體的寫作有極大的差異,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經濟學論文發表方法,歡迎閱讀參考。

如何發表經濟學論文

 不發表,就發臭

也許是因爲在經濟學界出了幾位像科斯和莫里斯這樣的傳奇人物的緣故,人們相信:在經濟學研究中,發表的數量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少發文章,多出精品,纔是經濟學家的風範。像科斯那樣有兩篇論文就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因爲已經修煉成曠世高手了。可是,我越來越覺得,像科斯這樣的人物,只能在統計中作爲異常數據忽略掉。經濟學家的成才之道,仍然應該是“不發表,就發臭”(publish or perish)。而且我相信,經濟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成正相關的。

我有四個理由支持這一觀點:第一,經濟學論文的寫作需要技巧,而這種技巧是“心照不宣的知識”(tacit knowledge),是需要“從幹中學”的。經濟學論文是爲了闡述作者的觀點,所以至少應該寫得準確、明白。這聽起來像是在初中的作文課上就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但是,從我近年來做經濟學刊物編輯的經驗來看,我發現至少超過一半的作者似乎都不會受到他們的中學語文老師喜愛。如何選擇題目,如何謀篇佈局,如何區分主次觀點,甚至如何使用標點符號——不動筆永遠也不會知道寫論文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更何況,經濟學有自己的行規和行情,比如行文的規範化、選題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寫得多,發表得多,才能逐漸摸索出箇中訣竅。第二,通過閱讀做研究和通過寫作做研究是兩種風格迥異的方法,但是僅僅靠其中的一種方法是做不出好的經濟學的。正如《論語》裏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通過閱讀能夠不斷地刺激研究者的觀點,但這些觀點是發散性的,只有坐下來,確定了要寫作的論文的題目,才能使作者的思維集中,並有一個引導思考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萊德(Ladd)的經濟學家建議,應該自我訓練寫下自己的思想,因爲“當我在寫作的時候,很多直覺就會產生。有一個事實常常是真實的,即直到我寫作的時候,纔對我所思考的東西有所認識。”第三,我個人覺得,能否持續不斷地發表有影響力的作品是區分才氣高低的重要標準。才氣意味着旺盛的精力和創造力,才氣意味着不斷地對自我提出挑戰,不斷嘗試新的風格和主題。研究生涯是馬拉松比賽,起跑時的爆發力對最後的成功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僅僅靠寫出一本自傳體的小說轟動文壇的作家多半不會是偉大的作家。第四,只要你是重要的經濟學家,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一定會比別的經濟學家發表的數量更多。因爲重要經濟學家的課題和研究項目比別的經濟學家更多,約稿也比別的經濟學家更多,名氣大則往往論文發表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發表的數量是相輔相成的。

 在什麼刊物上發表論文

全中國有多少能夠發表經濟學論文的刊物?數百種,甚至上千種?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許多大學的經濟學院、一些國家機關、金融機構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這還不算也刊登理論文章的報紙。應該說,最近20年來,中國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期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1)綜合性的期刊太多,專業性的期刊太少。在國外,除了爲數不多的幾本綜合性經濟學期刊之外,具有國際性聲譽的主要是各種專業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學》雜誌,比較經濟學有《比較經濟學》雜誌等。國內的各個經濟學期刊並沒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內容重疊,使得讀者想要了解一個領域的最新進展往往無從入手。(2)對刊物的評價缺乏科學標準。目前流行的刊物分類方法是根據刊物主辦單位的級別進行評級,或是根據國家有關行政單位的評比,這使得學術期刊的評級缺乏學術界公認的科學標準。

學術期刊多而質量參差不齊,對於研究人員和學生髮表論文來說,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說它是好事是因爲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個聰明的研究生隨隨便便挑幾份刊物,登數十篇論文,根本就不是件難事。說它是壞事,是因爲發表論文如此容易,會很容易地毀掉剛出道的學子,讓他們覺得科學研究原來是這樣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議是青年學子們在投稿的時候一定要確立自己的目標,就是不滿足於在平庸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經濟學刊物的“大雅之堂”。

那麼,什麼是好的經濟學刊物?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往往充斥着難懂的術語、複雜的推理和煩瑣的數據,很難讓普通讀者讀懂,並因此會讓門外漢感到“高山仰止”、“陽春白雪”。事實上,學術期刊與大衆媒體的功能是不同的。大衆媒體面向的是普通公衆,讀者只需要受過中級的教育程度並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過某個學科的專門訓練。學術期刊的作者和讀者基本上侷限在一個狹窄的小圈子裏,即受過某個學科的訓練並且仍然在從事這個學科的研究和教學的人員。大衆媒體上的文章是爲了影響讀者,而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是爲了與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傳遞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來衡量文章的質量,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並不一定要比大衆媒體上的文章質量更高。比如《經濟學人》、《商業週刊》在專業經濟學家那裏贏得了很高的榮譽,不少一流的經濟學家都承認他們經常從這些雜誌上找到靈感,而在國際關係領域,《外交》雜誌的水平不亞於任何一份最好的學術期刊,但是這些雜誌並不能被稱爲學術期刊。在《經濟學人》或是《外交》上發表文章能夠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對他在大學裏評職稱卻是一點也幫不上忙。衡量學術期刊的標準首先不在於其內容而在於其形式。公認的學術期刊必須滿足:(1)論文寫作的規範化;(2)實行匿名審稿制度。論文寫作的規範化包括內容提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等。尤其重要的是,參考文獻的標註必須相當嚴格。凡是論文中提到的前人的研究都必須一一註明出處。這不僅是爲了方便讀者查閱,而且是爲了保護其他研究者的知識產權,杜絕抄襲現象。匿名審稿制度的作用在於:(1)編輯不可能在各個領域內都是專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水平要高於編輯。“外行”審“內行”,怎麼能夠保證公正地挑選出在學術研究上有真正見地的論文呢?實行匿名審稿制度,需要在編輯部成員之外組織一支後備的專家隊伍,藉助專家的“外腦”提高編輯水平。(2)目前在國內的某些學術期刊中存在着發“關係稿”、“人情稿”的現象,在社會科學領域尤爲突出。匿名審稿制度有助於淨化學術空氣。因爲是匿名審稿,審稿專家和作者之間相互都不知道真實的身份,所以判斷論文能否採用的惟一標準只能是通過論文的質量而非作者的地位和身份。通過把是否採用稿件的決定權主動讓渡給審稿專家,能夠從制度安排上徹底杜絕發“關係稿”的現象。(3)過去,國內發表論文往往是一審通過,很少經過修改,但是實行審稿制度之後,絕大多數稿件要按照審稿專家的意見經過修改之後才能發表,這對於加強學者間的批評和交流、不斷改進學術研究的質量很有幫助。

 提倡學術八股

寫論文和寫其它文體有極大的差異。如果是寫小說,會要求作者寫得情節曲折,內容感人;如果是寫隨筆,至少要文筆流暢,觀點新穎。論文則要語言平實、簡練,而且應該有一個固定的套路。一篇典型的學術論文應該包括:(1)提出問題;(2)文獻回顧;(3)模型;(4)檢驗;(5)結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套路非常像過去科舉時的八股文。學術論文要按照這種固定的,甚至多少顯得僵化的格式來寫作,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這種格式實際上反映了科學研究的過程,即:先確定選題,作者應該清晰而簡明地介紹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爲什麼選擇這一問題;然後,作者需要介紹對這個問題以往的研究已經進行到了什麼程度,現有的研究還有哪些不足,作者打算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哪些方面的創新;在模型部分,作者應該陳述自己所做分析的前提假設,然後按照清晰的邏輯一步步進行推導,最後得出若干可供檢驗的命題;在檢驗部分,作者應該用數據或案例對自己所提出的命題做出檢驗;結論部分將主要介紹現有研究的不足,提供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或是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若干政策建議。

其次,學術八股能夠有效地降低學者間相互交流的交易成本。作者對自己思想的清晰表述能夠減少讀者的誤解,有着各種偏好的讀者也能很方便地各取所需:關心文獻的讀者可以直接參閱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對理論推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專注於模型部分;對政策建議感興趣的讀者或許只需要讀讀內容簡介就可以直接跳到結論部分。

最後,有的才華橫溢的學生可能會覺得這樣枯燥的寫作會掩蓋自己的靈性,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詩歌應該是最無拘無束的吧,可是艾略特說過:“詩歌不是放縱感情,而是掩飾感情。”聞一多也曾經把他的創作比作“戴着枷鎖跳舞”。等到你讀學術論文能夠讀到如醉如癡的時候,你的學問就算真做成了。

在寫論文之前,首先要確定自己的選題。好的選題至少是成功的一半。選題的基本原則是:

(1)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對於沒有學術興趣的學生來說,科學研究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將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我建議每個學生在找選題的時候首先要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問題,因爲推動學術研究的原動力正是好奇心,是解出猜謎遊戲時的那種純粹的智力上的愉悅。有的學生可能功利心較重,希望選擇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幫助的題目,這常常導致他們的選題雷同化,或是過於空洞。前些年,可能有80%以上的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都選擇做金融或證券方面的論文。可是,就算是從個人收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這也不能算是一種最優選擇,因爲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是不可能獲得額外的利潤的,想要獲得穩定且超額的利潤,最好的辦法是使得自己的產品差異化。

(2)選擇你所掌握的理論工具能夠解決的問題。中國學生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總想選擇最有意義的題目。這當然無可厚非,但也存在一定的誤區。有意義的題目太多了,但是我們只能在現有的約束條件內選擇自己的題目。這個約束條件就是我們的工具箱裏的分析工具。許多有意義的問題是我們的分析工具暫時無法把握的,所以也就只能抱憾地放棄。比如說,人生怎樣才能得到幸福,這可以說是一個最有意義的題目,但是你能夠用什麼分析工具去研究這個問題呢?錢穎一教授曾經談到,到美國留學的女學生和男學生相比上路更快,因爲男學生總是想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思路這樣的大問題,而女學生則比較踏實地按照導師的意見蒐集數據、做模型、調參數,結果更容易出成果。

(3)儘量使問題細化,不要選大而空的問題。大而空的問題只能夠說明你還沒有把一個問題想得很清楚。比如,如果你的選題是“中國國際收支問題研究”,讀者根本無法判斷你真正想研究的問題,實際上,這可能跟更適合做爲一門課的題目而不是一篇論文的題目。比較可取的題目,比如說,可能是“爲什麼中國會同時出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

(4)在滿足前三個條件的前提下,儘可能選擇別人也會感興趣的問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讀者閱讀,這在寫作經濟學論文的時候可能帶來一個“兩難選擇”,從本質上說,經濟學論文的讀者是不可能很多的。一份一流的經濟學刊物可能只是500個人寫,500個人看。但是,例外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我記得《政治經濟學雜誌》上有一篇講童話故事《綠野仙蹤》中的政治經濟學的文章,據作者考證,這篇童話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寓言,反映的是圍繞美國貨幣制度改革的爭議。這篇文章得到了弗裏德曼的高度推崇。其實它根本不是那種技術性非常強的學術論文,它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分析角度。張五常的《蜜蜂的寓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設想一下在春光明媚的農場,飄散着濃郁的花香,蜜蜂在花叢中忙忙碌碌,而經濟學家在旁邊思考着產權問題。這是多麼浪漫而詩意,怎能讓人不爭着一睹爲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