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發表範文

學識都 人氣:1.83W

中國哲學不同於西方哲學的魅力之美,與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下文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有關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發表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中國哲學方面的論文發表範文

淺談《樂記》的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 《禮記·樂記》作爲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學典籍,蘊含着廣泛而深刻的哲學、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在“和”這個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本文試圖從多個角度來全面分析《樂記》的這一重要範疇——“和”,爲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尋找哲學基礎,並探索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樂記 禮樂 和 和諧社會

樂黛雲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橋》中寫到:“追求和諧是東方各民族共同的傳統精神”。“和”是中華民族永恆鮮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華民族對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深刻體驗和理性思考。《樂記》是我國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內在靈魂就是“和”。《樂記》以天地爲思維的兩極,運用整體思維和模糊思維,以意象化的語言闡釋了“和”的思想,不僅在當時,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 《樂記》的“和諧”思想探討

要想真正弄清楚《樂記》“和諧”思想的含義,就不能不涉及 中國哲學史上的“和”“同”之辯問題。《國語·鄭語》記載了鄭桓公和史伯的對話,史伯說: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史伯的這番話,集中地論述了要求“和”但決不能“同”這一問題。所謂“和”就是不同事物的有規律的和諧的相處,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而不是消除差異,消滅對立,所以“和”不能與“同”劃等號。搞清楚了“和”“同”之辯,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樂記》的“和諧”思想,本文擬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樂記》“和諧”思想的含義:

(一)人與心的和諧

人與心的和諧,即人自身的和諧,它實質上就是關於“理”與“欲”的關係問題。“理”和“欲”是歷來受倫理學和道德規範重視的一種關係。它說的是人的各種物質追求和各種精神追求之間的`關係。“理”即“天理”,就是“人道之正”;“欲”即“人慾”,就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外露,對物質世界的各種慾望。

在古代尤其重視對“欲”的節制。《樂記·樂本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理”就是“人生而靜”的“天之性”,它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天賦予的,它的特點是“平和”、“和順”;而“欲”是後天的,是主體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好的一面,是“感於物而動”的結果,是需要剋制的,否則就會“有悖逆詐僞之心,有淫逸作亂之事”。如果人不加節制地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會導致人倫的混亂和道德的敗壞。因此需要一種“正道”來對外在的誘惑和個人的慾望加以節制和進行正確的引導,達到“和”的狀態。“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爲之節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通過禮樂的教化功能,“理”與“欲”的關係得到合理的解決,“天理”存而“人慾”滅,也即實現了人與心的和諧 。

(二 )人 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 ,就是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使社會生活有序合理。《樂論篇》說:“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義之事也。禮義立 ,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孔穎達解釋這段文字說:“同則相親無所問別 ,故相親也,異則相敬有所殊別,故相敬也。樂勝則流,禮勝則離者,此明雖有同異,而又有相須也,勝猶過也。若樂過和同而無禮,則流慢無復尊卑之敬。若禮過殊隔而無和樂,則親屬離析,無復骨肉之愛,唯須禮樂兼有,所以爲美。故《論語》雲,禮之用,和爲貴是也。”孔穎達所說“唯須禮樂兼有,所以爲美”,一語道破了《樂論篇》這段文字的天機。“樂統同,禮辨異”,禮強調人與人之問的不同,人爲地拉開了人與人之問的距離;樂則強調人與人相同的地方,力圖縮短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二者的互相補充,互相作用,就是“和”。

“樂”與 “禮”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禮”將人們區分開來,分清尊卑;“樂”則讓不同等級之間的人和睦相處。而“和”則是體現出禮樂教化所要達到的一種人際關係上的美好境界:“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三)人與天的和諧

人與天的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古人說的天人合一,今人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蔡仲德先生在其著作《中國音樂美學史》中寫道:“《樂記》認爲天有陰陽之氣,此陰陽之氣生養萬物,給萬物以生命。所以天、人、物統一於 ‘氣’,自然、社會統一於 ‘氣’,‘氣 ’使宇宙成爲一個和諧的整體。”《樂記》以天地爲思維之兩極,以樂禮相比、相對,避免了以管窺天的遮蔽和具體事物的制約,這種宏大的視野所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也是一種超越狹隘的感性經驗和個人心理的昇華。在《樂記·樂象篇》中“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樂記·樂情篇》中“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角胳生,蜇蟲昭蘇。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殖,而卵生者不弛,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記·師乙篇》中“夫歌者,直己而陳德出,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顯然,這都是以天地宇宙自然爲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把宏觀的天地熔鑄於和諧運轉的圖式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陰陽調和、剛柔相諧、動靜互補的中庸把握。

古人是很敬畏天地自然的,“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 致”也就是說,在天人感應、天人互動的歷史進程中,“天”和“地”都被社會化、人化、文化和神化了,所以人們在長期的歷史承傳中,崇拜和敬畏天,就再自然不過了,“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來制定禮樂,用規律來指導人的活動。這種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思想在今天都是極其寶貴的。

而更爲難能可貴的是 ,“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擁有大智大慧,他們在敬畏和崇拜天地的同時,並沒有消極地屈從於天地,而是在‘明於天地’的基礎上,以積極的心態去建構天地之間的和諧關係,建構樂(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關係”。“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模仿天地 自然,是爲了更好地認識自然,與天地之問建構和諧的關係,而且這種和諧關係是動態的,是雙方經過相融相諧所達到的新境界。“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這也說明,樂爲“天地之和”,並非純粹沒有矛盾、沒有鬥爭,而是要經過“地氣上齊”與“天氣下降”的相互滲透,要經過“陰陽相摩”、“天地相蕩”的運動,要經過“雷霆”和“風雨”的交融,還要歷經春夏秋冬的變化和日月的照耀。

二、《樂記》和諧思想的現實意義

《樂記》凝結着先哲的智慧,包含着許多科學的思想,對今天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黨的17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宏偉目標。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文化與之相對應,構建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首先,在哲學基礎視閾下,和諧文化源於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辯證的宇宙觀是和諧文化的哲學基礎。和諧是《樂記》高超智慧的精髓。“和諧”強調適度,志在圓滿。“和諧”強調包容萬物,流轉生命,展示天道酬善、惠及衆生的倫理理念,這與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是一致的。

其次,在方法論視閾下,《樂記》的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抵制腐朽文化,發揚先進文化。隨着科技的發展,文化也 日新月異。在文化突飛猛進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高雅與低俗並存,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正宗主流文化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而鋪天蓋地的低俗消極文化正消蝕着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智和鬥志。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思考文化與倫理的關係問題,文化對道德的影響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到《樂記》那裏尋找答案不失爲一良策。《樂記》作爲一部儒家經典,不僅是音樂史上的鉅著,更是一部倫理學和社會學著作,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人類的道德修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通過上面對《樂記》和諧思想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樂記》的和諧思想具有很強的倫理價值,對於人們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音樂具有改良社會風氣,改變社會陳規陋習的作用。禮,即道德規範對人們道德修養的作用一目瞭然,而樂對社會風氣,道德修養的作用則是潛移默化的。

《樂記》主張音樂對個人的道德修養有重要作用,“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慈、良之心油然生矣”。樂教不僅對個人有重要影響,還有促成羣體關係和睦的重要一面,“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昕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樂教再配以禮教,則“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的良好社會風氣指日可待。 所以 ,學習《樂記》、研究《樂記》、從《樂記》中汲取智慧,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諧、把握和諧,更有助於我們發展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國語·鄭語》

[2]《樂記·樂化篇》

[3]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荷]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0.

[5]薛永武.大樂與天地同和——論《樂記》天人相諧的和合神髓[J].理論學刊,2oo6(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