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美國找工作,讀商學院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嗎

學識都 人氣:2.38W

我知道很多同學都是正在申請,還沒有去美國讀書或者工作的經驗,所以這個題目,可以談談“我希望留學給我帶來什麼”;而對於走過這條道路的同學,可以談談“留學給我帶來了什麼”。前提都是“除了在美國就業之外”,之所以有這個前提,就是希望這個帖子能夠做點務虛的事,聊聊除了畢業當下的回報這一點之外的那些收穫。

不在美國找工作,讀商學院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嗎

先說說我自己的感受吧。

和很多同學們不同,我是由於家庭原因來到美國的,不是典型的出國留學的道路。或許也因此,使得我沒有把美國的教育看得特別功利。我一直覺得,教育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這個投資的回報,不一定是以金錢的形式。我特別看重自己內心的成長和精神的發展,而美國的教育和生活,讓我在這個方面收穫非常大。

我來美國很久了,第一次來,正好經歷了911,那個時候的美國,讓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移民國家的凝聚力和全民社工、志願服務的文化。我剛來,就投身於社區的服務當中,當時心中突然感覺到的是一種使命感的召喚和職業性格的召喚(我是從事傳媒行業出身的),那時候認識到很多的美國家庭,他們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的憂傷和希望,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的樂觀,讓我體認到在我過去的生活中,那些名利的獲得,就如一場過眼雲煙。也開始認真地思考一個基本的問題:在我短暫的生命中,到底要爲這個社會做些什麼。

那是我第一次面臨人類的災難,面臨強者也無法抵禦的深切的痛。我知道的很多故事,聽到的很多祈禱,都談到了:如果生命能夠重來一遍,這些華爾街的精英,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在世貿大樓工作的幾乎能夠影響很多人生活的生命們,會怎麼樣選擇生活。

後來的生活跌宕起伏精彩萬分,但無論如許成功或豐富,我始終覺得,我處在一個被掏空的狀態中,怎麼樣更好的服務社會和社區,在我當時的能力和認識水平上,已經不夠。因此,接受美國的教育,成爲生活對我的召喚。

選擇商學院,其實最初的想法是選擇它能夠帶給我的一些軟性素質。我當時希望能夠學習如何與不同背景的人深入交流與對話,團結與協作;也希望能夠了解美國的商業機制的運作。那時候一直在想,美國經歷了911,經歷了IT泡沫,經歷了審計醜聞,經歷了金融風暴,爲什麼依然對於世界經濟和商業發展,起着如此舉足輕重的作用。我想知道,在美式商業的背後,是什麼人支撐着。

在我的MBA生涯中,我一直在對我的過去進行着反思,我的兩年讀書生活,寫下了將近50萬字的思考筆記。我發現,在這些思考中,對我過去所進行的商業模式的反思,好像不及對我這個人的反思。就是說,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性格,我和我的同學們相比較,和我的教授們相比較,我有什麼不同,我到底是誰,我在對一個問題的解析上,對一個案例的思考上,有什麼我獨到的地方,而又有什麼我不及別人的地方。

這些反思,讓我重新對自己的生活,對過去和未來,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我一直覺得,瞭解自己是最困難的,因爲這要直面自己的弱點,要承認自己的平凡,要接受自己的不足,要放下對自己的執著。這個過程,是非常非常痛苦的。而如果沒有進入美國的商學院,我也許永遠都不會開始這個工作。因爲在商學院,我面對了那麼多的“鏡子”,那麼多同學老師,都是我的借鑑。到了後來,我就非常享受這個自我解剖的過程了。

其實我選擇的商學院,並不是以排名或者地理位置或者就業率著稱的,甚至它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併爲人所詬病。

但是也正因如此,我的同學們,都是腳踏實地的一批人,或者說,是美國商業社會的中堅力量,因爲最優秀的人總是在頂峯,而最成功的那些經歷,不容許我來複制,甚至,我無從借鑑。我身邊的同學,都是有着鮮明的特點和弱點,他們與人合作的時候會羞澀或強勢,取得成績的時候會謙虛或爭功,爭論問題的時候會面紅耳赤,出去喝酒的時候會一笑泯恩仇。就是這些可愛的平凡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夢想,讓我覺得如此真實像是我自己的影子。

我在與他們的交流與合作中,共同在成長和進步,日知其所無。在一起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也真切地感受到美式的商業文化:美國人怎麼做,印度人怎麼做,而中國人馬來人新加坡人臺灣人,又選擇怎麼做。

可以說,學習交流與合作,是我在商學院最大的收穫。爲什麼這麼說呢?

我本科和研究生學的是新聞,我也一直從事着媒體、公關和營銷工作,這些背景,都是在教會我如何影響別人,說服別人,如何讓別人相信我說的是對的、是真理,你們要根據我的想法和引導,來作出行動和選擇。

而美國的商學院教給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溝通是一個雙向的行爲”。這句話在我過去7年的求學生涯和將近5年的傳播職業中,幾乎每天在說,但似乎我從來沒有真正這麼做過。

我從小就被認爲是表達能力比較好的人,一直是身邊比我小几歲的孩子們的“導師”,他們遇到任何問題,都來問我,我也享受給他們提供答案和進行心靈輔導。我以爲,我最大的優勢,就是溝通能力。原來我錯了。

我到了美國商學院,才知道,傾聽,是一件多麼重要的功課。

我的同學們,每一個都比我能說,單是一羣表達能力強的人聚在一起,反而商量不出來一個結果。也就是說,1+1一點也不大於2。有時候,由於所有人都在說,都在禮貌性的點頭表示我聽了你說的,都在堅持着自己的想法試圖通過自己超凡的表達能力去說服別人,反而讓整體的效率低到谷底。

我發現我的行爲模式有着一樣的毛病。總是別人還沒說完,我就覺得自己明白了理解了,並立刻給出行動方案。總是覺得,聽我的,絕對你不會吃虧的。總是可惜爲什麼別人沒有按照我說的來做。總是在心中有很多的OS: I told you.

當我在我的MBA生活中一次一次沮喪的感受到低效率的時候,我意識到,大家缺乏的,是對別人意見表達的尊重,是傾聽的能力。

我的第二大商學院收穫是,我知道了世界有多大,每個夢想都值得尊重。

我以爲,我走遍了美國和歐洲,所以我知道世界有多大;我以爲,我經歷了生活的起起伏伏,我知道夢想的力量;我還以爲,我的經歷讓我已經是個理智的人,甚至說,是個智者。原來,我又錯了。

當我知道我的印度同學借債一身來美國讀書,爲的是畢業之後回印度建立和管理類似“希望工程”的小學的時候,當我聽到伊朗的同學講述他們家鄉發生的故事的時候,當我和學院門口地上挖坑栽種花籽的老人聊天,知道他曾經是當地顯赫有聲望的訴訟大律師是大律所的partner卻由於一場官司牽連到了無辜的人而內疚從而放棄了法律工作的時候,以前很多既定的世界的印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

我開始思考夢想的價值,開始真正體會到,世界上有很多人,是我不瞭解也不懂的,或者我這一生都不會懂,但這不妨礙這些普通人規劃和過着他們覺得快樂的人生。

在美國,很多很多普通人身上,也許就有着很多你完全沒想到的故事,這些生活本身,比書上的精彩,比電視劇中的深刻,而你不進入其中,你感受不到這些故事,也不會受到它們的影響而調整或重建你的價值觀。

布法羅是一個很有趣的城市。有時候我們逛逛附近社區的yard sale,居然能夠以25美分買到清朝的古董。當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很多掠奪來的中國的國寶,輾轉流入尋常百姓家。由於當年的布法羅是很繁榮的港口城市,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到很多不識貨的美國人家,把一些家裏用不到的土土的物件,在夏日的午後向路人低價出清。

我和朋友經常結伴去逛這些市場,一個朋友用了很多年時間,收集鑑定國寶,然後用集裝箱運回中國。我們也曾經建立了中國文化長廊,把很多不值錢但是有文化價值的古董收集起來,做成博物館的形式向社區開放。我們還曾經承擔美國人口普查的社區任務,影響很多民衆的參與,使得政府提高對當地亞裔的資金支持。我們也曾經請願,讓中文教育進入當地公立學校。我們還投身對難民的援助服務計劃,幫助在異國他鄉遇到災禍的人們取得一分醫療上的保障。

所有這些經歷,我覺得如果不是美式教育對我的影響,或者我不會投入那麼多時間精力和熱情。美式教育給我帶來最深刻的變化是,我熱愛自己的社區,願意回饋這個社會。

再說說具體的,我在組織行爲學上學到的第一課,是怎麼樣給別人提意見。

我總覺得我是一個說話相對圓滑的人,我不喜歡和別人爭論,我願意平和的交流看法和解決問題,所以在給別人提意見的時候,我會遇到很多障礙。

我的老師告訴我,除了所謂的三明治方法之外,最根本的一個原則是,要針對“行爲”,而不是針對“個人”。

feedback分兩種,一種是positive feedback,是用來enhance positive action。另一種,不叫做“negative feedback",而是constructive feedback。我感嘆美國人用詞的精當,是啊,建設性意見,這種說法多好。她用來幹什麼呢?不是發泄情緒和不滿,而是提出如何把行爲作的更好。

這個做法現在我也借鑑來用於對我的孩子們,比如,我不會說:你們怎麼這麼懶?自己的房間也不收拾? 我可能會說:寶貝們,如果你們能夠把房間收拾乾淨,我就會覺得你們更棒了!

我現在也不會說:你應該怎麼怎麼做。我可能會說:如果我是你,我可能會怎麼做,供你參考。

可能我是屬於名利來得比較早的人,在國內的那些年,正好趕上了中國傳媒業體制大改革,趕上了房地產第一波熱浪,一切都抓住了機會,什麼都來得太快了,讓我一個20多歲的人有點眼暈。我體驗過體制內和體制外,體制內的福利待遇住房提升仕途,我走過;體制外的外快平臺資源,我也拿過。所以好像經歷了這一切之後覺得,名利也不過如此。

我有時候在想,人生的每個階段,真的是不可跨越的,如果沒有我賺錢的過去,也許沒有我今天的反思;同樣的,我不能用我今日的想法,去告訴正在走上賺錢道路的年輕人說,錢也沒啥。我總覺得,生活就是要一段一段走下來,才能發現,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沒有對錯,只是不同階段下的選擇。

抓住機會,才能豐富經歷;豐富經歷,才能感受內心;感受內心,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誰。這個過程,註定今天的中國年輕人,都要經歷。

再說點實際的收穫。

我不是商業專業出身的,雖然做了很多年商業工作,但當我希望能夠再往上發展一步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遇到了障礙。除了合作交流眼界這些方面之外,在做重要商業決策的時候,我往往憑藉經驗和直覺,這種做法有時成功也有時失敗。我在創意、客戶服務,還有戰略執行方面有長處,但是對於成熟的商業架構,財務方面的分析,以及更進一步的眼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足。用我老公的話來說,就是,我能看到一步兩步,但看不到三步四步。我能把自己的公司做大賣掉套現,但無法成功帶領它上市,也不敢於兼併,也無法保證未來複雜化的業務方向能夠不出現重大錯誤。

而我的商學院學習,通過大量的案例,我提高了財務方面的分析能力,在戰略課上的每個例子每個模擬,幾乎都反映了我過去商業生涯中的現實困境。通過老師的點撥,同學從不同角度的切入和討論,我覺得我對於商業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我也同時在思考,我是不是真正具備企業家精神和氣質,還是應該走一條職業經理人的道路。我記得當初我寫申請文書的時候,其中一篇essay我搞得形式非常之劍走偏鋒。

那個問題是在問,你覺得MBA能夠給你帶來哪些收穫。我把回答問題,變成了我的問題list。

我在文章中寫出我的困惑,列了我印象中大約將近30條問題。我面試的時候,我的教授直接問我,你有興趣幫我做案例嗎?因爲你的essay讓我印象太深刻了,這就是一篇典型的案例。你沒有回答essay的問題,卻字字在回答essay的問題:MBA能幫我解決這些問題嗎?

他說,我約你來面試,其實不是面試,而是我想親自告訴你,這是你提出的挑戰,你要用兩年時間,給我繼續你的essay,當你畢業的時候你要告訴我,你的問題,都找到答案了嗎?

是的,我就是帶着我的困惑去讀書的。我畢業的時候和我的教授吃飯,我對他說,有些問題,我找到了答案;有些問題,我沒找到答案;還有些問題,我知道,我當初就不應該這麼問。他大笑說,我對你不該這麼問的問題很有興趣。你覺得今天,你會怎麼提問?當下我們都會心的笑了。

記得我當年的面試,老師上來就說:你實在是太愛問問題了。我說是啊教授,我學新聞出身,我曾經以提問爲生。畢業的時候我對老師說,我畢生都脫不了自己傳媒工作的烙印,但是我不再那麼愛問問題了,我想用未來的生活,去給自己漂亮的答案。

我的商學院另一大收穫是:我學會了多做事,少空想,辦法總比問題多。

我這個人可能有點偏執,有點完美主義。這體現在我做事風格上,經常是,要冷靜自持,要想好了再做。也由於我曾經的一系列成功經歷,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履歷,不想給自己犯錯誤或者說犯愚蠢錯誤的機會。

可是我也發現,這樣的性格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想得多,做得少,總想有一個完美的進可攻退可守的行動方案,總要計劃一個周全的安排,而讓生活缺少一些衝動下的激情。而往往,激情會碰撞出火花,而我,卻經常把激情反覆論證之後耗盡了再說。

讀MBA,是我人生中少數幾個衝動下的決定,雖然後來回想起來覺得是水到渠成,但在當下,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之後老公在飯桌上的一句話:不然,你去讀個MBA?我正在喝湯,頭也沒擡,說:好。

接下來的時間就很忙碌了,一邊結束手頭的工作,一邊考試申請,然後就稀裏糊塗去讀了。可是今天讓我回憶,我覺得我的人生中最不後悔的幾個衝動決定,都成爲我最重要也最正確的決定。比如結婚,比如生孩子,比如出國,比如創業,比如讀書。等我真正走上了一段旅途才發現,原來路上的風景比我之前的想象更美;路上的挑戰比我之前的預計更大;而路上的收穫與思考,比我之前的準備,更深刻而充分。

好多事情你不做起來,是不知道你會有什麼改變的;你也許做得過程中和之後的目標,早已遠離了你的初衷,但那又如何,重要的是你成長了,這纔是最有意義的。

我一入學就知道,我這個學位,不是打算用來找工作的。因爲我讀書的過程中,正好趕上我們舉家搬遷,到了另外一個州。我當時第一不打算跨州找工作,第二,其實我壓根也就不打算畢業之後立刻工作。(我的情況有點特殊,因爲工作了很多年,累了,剛結束了公司,打算休息幾年,也希望多些時間陪孩子們讀書玩耍和旅遊。)第三,說實話,我找工作有點困難,因爲之前的title和收入比較高,獵頭來找我的,通常是那種更高一階但是要犧牲很多家庭時間來出國際差的職位,我有點不太想爲了錢而犧牲家庭生活了。

我當時給自己MBA後的安排是,全職做幾年社區服務,中間再繼續充電學點東西,等孩子大了我再繼續自己的事業。

所以我在我們班,是少數幾個工作方面的淡定派。算就業率,我們是分母那種。

也因此,我壓根沒有找實習沒有找工作,說白了,我就沒有體會過MBA生涯最驚心動魄的那個階段。這在當下,被我的同學們咬牙恨着,這在後來,成爲我覺得特別可惜的決定。

爲什麼可惜呢?因爲後來我漸漸明白,找工作這回事,過程更重要一些。

我這麼多年職業生涯,沒有找過工作。在國內,我是畢業讀研,然後國家分配,然後被其他單位挖走。在美國,我是做社區服務的過程中結識合作伙伴,一起創業,後來被挖到客戶公司。我對於招聘的想法和心得,遠遠大於對於求職的想法和心得。當然,也許因爲這樣,我經常被我身邊的朋友們請教如何進行求職,因爲我挑剔的眼光,給了他們一個很現實的模擬過程——我會最大程度從招聘者的角度給他們意見。

可是,我的人生缺失是,我沒有機會經歷市場對我的檢驗。如果今天讓我準備簡歷和麪試,我會做得比較完美,因爲我把招聘那一方的問題都想到了,我知道他們要看什麼要聽什麼。可是,我卻失去了犯錯誤的機會。

如果我的MBA重來一遍的話,我會特別特別努力的找實習找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地方,我會更勇於表達不完美的真實自己,看看這個自我能夠多大程度上被市場所接納。而我的不找工作,讓我失去了一個很棒的成長機會。這是我特別遺憾的地方。第三條,我和經驗不那麼豐富的同學交流不夠。

我那種追求自我成長的勁頭,在入學之後發揮的特別明顯,我下意識的去更多接觸那些有資深的工作背景的同學,因爲我們更有共同語言。而對於一些工作經驗不多的同學,我有點不知道如何聊下去,因爲經常幾個問題問人家下來,似乎就變成了我在面試人家:你過去做過些什麼啊?哦,那你爲啥讀MBA呢?哦,你準備選什麼方向啊?你找什麼方面的工作呢?

這些話語,我自己都覺得說的特別鬱悶。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我們班有一個幾乎沒什麼工作經驗而且又特別害羞的同學,原來有特別激動人心的生活經歷,我們那次聊了有一個下午,我覺得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豐富的東西。後來我反思,其實能夠加入這個項目的同學,都有特別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又怎麼能主觀的認定經驗不如我長的同學就不能帶給我幫助呢?可惜的是當我知道這個道理的時候,大家已經都進入了最緊張的求職期,我也失去了寶貴的認識我可愛的同學們的機會,因爲大家都忙起來了。

TAGS: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