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開題報告的範文

學識都 人氣:2.12W

不知道如何寫教育學開題報告的朋友,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教育學開題報告的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教育學開題報告的範文

教育學開題報告的範文1

一、選題背景

踏足《愛彌兒》研究之路絕非一個簡單隨意的沙灘拾貝,因爲後者始終沒有擺脫興之所至的盲目性。但這並不是說沙灘拾貝毫無可取之處,若說真正的思想面臨的是無路可走的荒原,那麼沙灘拾貝未嘗不是莫大的驚喜。不過,這同時意味着,只有當這驚喜作爲沿途之風景而歸屬於更加宏闊的道路時,也即,只有當貝殼不僅僅是作爲美麗的貝殼而更是作爲透露出海洋信息的海之貝時,這驚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爲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奮力延伸,一切不過是作爲腳下的路而將被裹挾於身後的。對《愛彌兒》的到達,同樣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暫作回望的滯留之處。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問題的源出和歸宿,對《愛彌兒》的朝向也正是根源於此。我們當下引以爲傲的生活被普遍定義爲現代生活:“在許多現代社會中都存在着一種普遍的傾向,要將一種優越意識與現代性意識聯繫起來”[1]。現代人認爲歷史總是在進步的,但這一源自啓蒙運動的對進步的樂觀精神在 19 世紀末開始變得灰暗:“在法國之後的時期,現代社會被描繪成破壞性的和異化的”。奉行理性和技術的現代性,在“耗盡了文化的意義”(韋伯)之後在根本上造成了現代人的“無家可歸的狀態”(海德格爾)。所以,作爲生存於現代性中的我們不得不回溯現代性的源頭以便重新檢審我們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盧梭以一種突出的樣式展示在我們面前:“現代性的第一次危機出現在讓-雅克·盧梭的思想中”。危機,乃是常態與危險因素的碰撞,這就意味着在危機之處,我們不僅能夠目睹現代性的根本樣態,亦能反思現代性的根本問題,細究之下,盧梭以一種拒斥而又推進的形象矗立在現代性的道路上。

其次,在盧梭看來,“在人類所有的各種知識中,對我們最有用但是是我們掌握得最少的,是關於人的知識”。盧梭在他的第二論文裏以醒目的方式展示着他對古代和現代生活的雙重批判,在此,盧梭從根本上把握了現代性的特徵所在:正是關於人的認識的變革導致現代性的誕生。這也正相契合“主體性”作爲“現代性的基本概念”[5]所標示出的深層內涵。但是,盧梭關於人的知識的探究並不僅限於“人是誰”這樣的科學式的疑問,他更爲關心的,乃是“人應當是誰”這樣的深具人文關懷的問題。而這就意味着,《論不平等》作爲人類之進程的歷史展示僅是“一個可資參考的資料”[1],更爲重要的,乃是在此一資料之上對人類生活的重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言外之意,《愛彌兒》纔是那最終的目的。所以,《愛彌兒》纔是盧梭思想的根本展示。最後,盧梭在教育中呈現自己的根本思想意味着他對教育的獨特觀念:教育乃是“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教育關切的是人之爲人,也即以人爲目的的事業,而這也正是現代社會的根本謬誤:將人作爲工具:“某一專業的一個精英學者很像工廠裏這樣一個工人,他終其一生無非是做一個特定的螺絲釘或者手柄,隸屬於一種特定的工具或一臺機器”。教育所展示的這樣一種對人的工具化的理解鑄就了當今現代的技術化的生活,一切都在異化爲可以算計的物。正是遠眺到了這一點,盧梭纔將文明社會的拯救寄希望於教育。這是一種遠不同於古代和現代的思想,蓋因爲他爲教育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或者科學,纔是人類現代生活的救贖所在,這正是盧梭對問題重重的現代性的救治方案。所以,沿着對現代生活之追溯的指引,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聚焦於聳立在現代性轉折之處的盧梭上。而盧梭的思想或明或暗地被全部容納在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裏。《愛彌兒》不但揭示了現代生活的由來和問題所在,更重要的,它亦以一種值得深思的方式展示着人類生活應有的朝向。這也就是必得研究《愛彌兒》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兩個,也即,在通達盧梭根本思想的道路上:1、呈現作爲教育著作的《愛彌兒》在盧梭著作(思想)中的集大成的位置;2、深究盧梭的教育哲學思想與現代性的關聯,梳理出盧梭不同於其他現代性思想家的現代性方案,展示盧梭作爲“現代性思想家”而不是“反現代性思想家”的根本地位。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論

一般地,對於西方思想家,其生平與思想並沒有太大的關聯。這當然不是以愚蠢的形式否定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生平”中得以孕育和展現的,而是說,在“知”、“行”分離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從生平中窺見思想家的真實思想,所以,對生平的研究實在不是件緊要的事。但是,盧梭是極其特殊的一位:“盧梭的作品與其人格個性的聯繫實在太緊密了”。原因一方面在於盧梭童年的經歷塑造了他的一生奉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將此番“塑造”明確地彰顯在《懺悔錄》裏。對盧梭生平的最好的介紹當然是他的自傳——《懺悔錄》,但是,很難有人能夠跳出自身來評判自己,這對滿是激情和堅定信仰的盧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來自他者的重新梳理和審視。薩利·肖爾茨、雷蒙·特魯鬆之類的著者顯然意圖做這樣的工作,但是,此類傳記大部分停留在對《懺悔錄》的簡要重述上,並未對其做更深入的反思和解讀。不過,對此,近來有兩個研究趨勢頗爲值得關注。一是布蘭查德的《盧梭與反叛精神——一項心理學研究》。觀其書名,能夠很清晰地看到著者的意圖:“本書最好被描述爲對盧梭和他的政治理論的心理分析”[5]。這樣一種研究傾向顯然建立在現代心理學的'興起之上,換言之,這是一種現代人的口味。無人能夠否認心理學的價值,但是,心理學意圖通過科學的確定性來客觀地把握人腦的活動——思想,這實在遠遠超出了它的能力範圍,所以,當它最終得出“盧梭建構理想的政治體系時他所陷入的兩難境地的解決方法:個人偏見,個人口味,凌駕於公共利益之上的渴望,對於理智運行的感情損害”[6]這一結論時,一種更爲廣闊的對思想的思想被“心理活動”所遺忘了。盧梭的生平乃是作爲“思想”生平而不是一種童年心理創傷的成年反映。另一研究傾向乃是與政治哲學的現代復興相伴而生:《盧梭的榜樣人生——作爲政治哲學的<懺悔錄>》。凱利看到了“盧梭修改了一些重大事件,以某種有意義的順序加以記載,精心描繪,以揭示這些事件的一般含義”[1],但是,他將盧梭對其生平的展示解讀爲“盧梭意圖樹立一個新的榜樣人生,可以保存文明的幸福而無傷政治利益”,這實在有着過度解釋之嫌。因爲在《懺悔錄》裏,盧梭宣稱這是“一副完全依照本來面目和全部事實描繪出來的人像”,這就是說,盧梭是在陳述自己的生平,他的榜樣或者理想人格,不在於他自身,而在於《愛彌兒》。盧梭對“重大事件”的揭示,在童年時是爲了肅清他的思想的來源,在中老年時,則是爲了清白名譽的申辯。綜上看來,盧梭的生平並未得到應有的如實的對待。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首先,呈現盧梭思想、性情的淵源,也即,通過解讀《懺悔錄》來梳理《愛彌兒》中所表達的思想的最初源頭;

2、其次,《懺悔錄》裏所展示的時代乃是以科學與藝術爲典型表徵的時代。通過解讀盧梭的第一篇論文展示出與《愛彌兒》中的教育相對立的盧梭時代的教化,指明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所導致的最大惡果:不平等;

3、再者,追溯不平等的來源,即,通過解讀盧梭的第二篇論文,一方面鋪展開人類生活的歷史變遷,解釋不平等產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不僅呈現出《愛彌兒》奉行的自然教育的根本依據,而且在釐清人類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之轉變時,亦顯白地言說出文明——教化社會的誕生;

4、接着,《論不平等》裏顯現出的僅是自然教育的部分依據,另一部分依據根植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所以,在表面上,能夠清晰地覺察出《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裏的教育思想的矛盾。通過對諸多矛盾的深層消解,指明盧梭思想的根本統一之處:《愛彌兒》;

5、緊接着,通過道路的追溯,在此就達到了本論文的一個終點:《愛彌兒》在盧梭思想中的大成位置。不過,對於這一教化——改善方案,盧梭本人已有清醒的認識:它在文明社會中可能的淒涼遭遇。這認識真切地反映在《愛彌兒》的結尾和《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的夢》裏;

6、最後,需要解讀的是,《愛彌兒》的現代地位折射出的乃是現代性的朝向和精神。盧梭呈現在這條道路上的思想,雖然是以對現代性的清醒批判起始的,但是,無論是在誤解還是正解的情況下,盧梭都急劇地推進了現代社會的進程,根本原因在於,在“現代性”乃是對人之存在的前無古人的關注之意義上,盧梭本質上就是一個現代性思想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簡單表示爲:

五、寫作提綱

摘要 6-9

Abstract 9-12

序言:盧梭何以能夠顯現? 13-16

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 16-32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16-17

第二節 研究綜述 17-2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8-30

第四節 研究思路及創新 30-32

第二章 愛彌兒之師:盧梭是誰? 32-50

第一節 家庭之化育 32-38

第二節 日內瓦與盧梭的共和理想 38-41

第三節 失敗的教師與父親 41-44

第四節 作爲申辯的《懺悔錄》:另一部教育文本 44-50

第三章 科學時代中的“人”:《愛彌兒》立身時代的教化 50-69

第一節 《論科學與藝術》的由來 50-53

第二節 知識進步與風俗改良的隱喻 53-56

第三節 從形而上學與宗教脫離而出的人之尊嚴 56-59

第四節 科學之本質 59-62

第五節 科學的六種敗壞 62-69

第四章 自然教育的起源:《愛彌兒》的“自然狀態” 69-103

第一節 《論不平等》的由來 70-73

第二節 自然法 73-76

第三節 盧梭的人類學研究 76-80

第四節 自然狀態與自然教育 80-97

第五節 文明教化的誕生 97-103

第五章 通向自由之路:《愛彌兒》的公民教育 103-119

第一節 《社會契約論》的地位 103-106

第二節 教育的兩種來源:自然與社會 106-109

第三節 社會中的野蠻人:自然人與公民 109-112

第四節 自由與公意:道德、法律及宗教 112-119

第六章 現代性方案:作爲拯救之道的《愛彌兒》 119-137

第一節 法國大革命裏的盧梭 119-123

第二節 誰是愛彌兒? 123-126

第三節 盧梭思想體系的終點:《愛彌兒》 126-128

第四節 拯救之道:人性本善對人性本惡的制衡 128-132

第五節 《愛彌兒》的結局:《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 132-137

第七章 結語:盧梭·教育·現代性 137-147

第一節 《愛彌兒》的現代道路 137-140

第二節 失落的教育:《愛彌兒》的湮沒 140-142

第三節 盧梭:一個轉折的現代性 142-147

參考文獻 147-152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著 152-153

致謝 153

六、本文研究進展(略)

教育學開題報告的範文2

題目:全納教育理念對特殊教育的啓示:以音樂課堂教學爲例

一、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第一節選題來源與研究意義

在 xxx 年,筆者在北京市陶行知中學與日壇中學南十里居分校觀摩實習。其中日壇中學的音樂課教學情況引起筆者一些思考。日壇中學校內設施齊全,分爲小學部與中學部,師資力量雄厚,是北京市重點學校。實習期間,我們看到班級中有兩個自閉症兒童。在我國精神或者身體方面有缺陷的兒童,大部分都在特殊學校進行學習,但是日壇中學老師將兩個自閉症兒童與普通學生安排在一起上課,並安排兩位正常兒童幫助他們學習和生活,這一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自閉症兒童較之一般正常兒童反映遲緩或者過於敏感,行爲奇怪,與人交流相較之更加困難。在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筆者接觸到有關全納教育的理念(inclusive education)與日壇中學教學現象不謀而合。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入學和質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大會通過了《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納教育”.①

“全納教育”概念特殊教育領域中提出,與 20 世紀 80 年代的“迴歸主流”與“一體化教育”一脈相承。②“全納”的含義是“包括”、“包含”、“容納”,從意義看教育理念更多的是融合的意思。由於各個國家國情不同、教育者的經歷與受教育環境不同,學者們對全納教育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在國際上影響較大的有澳大利亞學者貝利的定義:全納是指特殊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在普通學校中學習,在同樣的時間和空間內,將學生融合在一起,讓他們感覺自己與普通學生沒有差異。③其強調將殘疾學生與普通學生放入統一環境中學習,同時也表達了社會對所有學生的接納。我國黃志成教授對全納教育定義爲:全納教育是一種持續的教育過程,即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和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這一定義體現出全納教育是要全部接納,注重相互合作,尊重個體差異性,重視教育質量,並提出這是長期性的教育過程。無論是哪種定義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總體都有反對歧視和排斥,融合、包容的意思在其中。在閱讀全納教育理念後,筆者發現日壇中學將自閉症兒童與一般正常兒童融入在同一音樂教室內上課形式與這一教育理念不謀而合,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於筆者而言是十分新穎的,因此,引發筆者對全納性教育的研究興趣。

我國特殊學校少,規模小,建立特殊學校的資金投入大,且特殊學校大多隻有在發達城市或省會城市纔有。但適學殘疾人口衆多,且分佈全國各地,怎樣解決這些孩子的就讀問題,培養他們今後的生存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我們發現,很多特殊兒童對音樂很有天賦,但是由於各種問題導致他們無法正常學習。本文中筆者闡述了特殊教育向全納教育的轉型的相關問題,結合實際音樂課堂教學情況,將全納性教育理念融入到音樂教學中。

第二節特殊教育與全納教育的關係

一般特殊教育主要對特殊需求的兒童進行特殊培養爲目標教育。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級主要教學對象是盲、聾、啞、智力缺陷及其他存在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其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的幫助特殊需要的兒童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他們生活能力。全納教育提倡將需要接受教育特殊的兒童融入到普通班級或者普通學校進行學習,其教育模式包容性更強,是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強調教育的平等性,減少排斥,反對歧視。將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放入一個集體學習,使普通兒童接觸和了解不同特徵的孩子,培養他們更多的包容心、耐心,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同時,特殊兒童更早的接觸主流羣體,能夠使他們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當然,這並代表全納教育可以完全取代特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全納教育彌補了特殊教育的不足。

第三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方法

1、國外研究現狀

“全納教育”雖然興起於 20 世紀 90 年代,但是各個國家國情不同,對於全納性教育的推行也存在差異。本人從 PQDT 博碩士論文數據庫(此數據庫是美國 UMI 公司出版的博碩士論文文摘索引型數據庫,數據庫收錄 1861 年至今歐美1000 餘所大學的博碩士論文 270 多萬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廣泛的使用的學位論文數據庫)查閱到近十年有關全納性教育方面的論文篇數。

國外與全納性教育有關文章多達 107096 篇,涉獵學科領域有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社會心理學、政治學、民族研究、哲學、國際關係、社會學、語言學、神學、藝術史學、音樂教育學等,涉獵各個學科領域。在全納教育理念影響下的學校管理(7985 篇)、高等教育(7564 篇)等方面研究偏多。全納教育中與音樂有關的文章 2117 篇,與音樂教育有關的 398 篇,有關音樂高等教育的論文 25 篇,教育史學 20 篇,表演藝術 17 篇;教師教學 14 篇;中等教育 13 篇等。有關全納性教育刊物共 1130 篇,其中與音樂教學相關的有 8 篇。發達國家全納教育的發展相對我國較快,各項服務也相對完善 1975 年之後美國與特殊教育相關的立法都表現出美國對全納性教育的支持,例如:《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美國殘疾人法》、《殘疾人個體教育法案》、《殘疾人教育促進法》等。1975 年依賴,美國頒佈的促進全納教育發展的法案多達十幾部,同時每個州根據自身不同情況還設立相關的法律條例,使全納教育更有效的進行。

2、國內研究情況

有關國內全納性教育的論文筆者從讀秀網站上查閱到,從 xxx 年到 xxx年十年間學位論文共計 50 篇,其中內容主要是全納教育的發展、課程構建、中外全納教育的發展情況的對比等。其涉及的領域主要是文化、科學、教育、語言、文字等方面,而有關全納性音樂教育的文章爲 0 篇。在讀秀網站上查閱到有關全納性教育期刊文章 1072 篇,其中文化、科學、體育類 974 篇,而與藝術類相關的僅兩篇(一篇與舞蹈和電視有關、一篇電影藝術)。與音樂教育相關文章 0 篇。由此可見,與我國相比,國外對全納性教育理念研究領域更爲廣泛,雖然如此,我國相關法律條例與全納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例如《殘疾人教育條例》規定第一章第三條與第三章第十七條:如圖(1)(2)所示。由此來看,我國教育法規條例是提倡將殘障兒童與正常兒童融入在一起學習,這剛好與全納性教育理念相吻合。特殊兒童送入普通學校進行學習,或者在普通學校開設特殊班級。讓大家對特殊兒童有更多瞭解,減少歧視,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平等教育,有效的減少特殊學校設立,減少教育上人力與財力的開支。

3、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通過收集國內外文獻,提出特殊教育想全納教育轉型的必要性。

2、調查法:在學校進行實習和觀摩全納音樂課程的教授過程並且進行記錄。

3、總結法:通過對文獻研究及對實習情況的總結,在全納教育的理念的影響下,對我國特殊教育轉型的進行一些探索。

二、研究框架

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  選題來源與研究意義

第二節  特殊教育與全納教育的關係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研究方法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二、國內研究情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國際視野下全納教育的理念與措施

第一節  美國全納教育理念

一、零拒絕與免費公共教育

二、相關服務(related services)

三、個別化教育方案

四、“最少受限制環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第二節  美國全納教育的措施

一、財政支持

二、組織結構與安置

三、靈活的課堂教學

四、教師的任職與社區支持

五、保障措施

第二章  中國特殊教育的現狀及轉型的必要性

第一節  中國特殊教育的現實情況

一、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的現狀

二、中國特殊教育現存的問題

第二節 中國特殊教育轉型的必要性

一、主培養人的社會性發展

二、培養人的獨立性發展

第三章  從特殊到全納:中國特殊教育轉型及對策思考

第一節  全納課程的開發

一、加強實踐學習

二、注重文化差異

三、課程的靈活性

四、全納教育的評估

五、加強全納教育師資培養

第二節  中國特殊教育的對策思考

一、現有師資無法滿足特殊教育教師需求

二、現有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特殊教育教學需求

三、現有課程無法滿足特殊教育教學需求

四、現有的評價機制無法保障特殊教育質量

第三節  採取隨班就讀模式

一、隨班就讀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則

二、隨班就讀模式的基本內容

三、隨班就讀模式的評估與監控

第四章  全納性音樂課程的探索

第一節  全納性音樂課堂教學的理論探索

一、全納音樂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二、全納音樂課堂教學提供輔助設施

第二節  相關支持

一、學校與家長的支持

二、社區的支持

三、財政支持

第三節  全納性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及實踐描述

結語

致謝

三、進度安排

1、 開題:準備開題報告相關事宜

2、 研究準備階段:收集資料,確定實驗對象和實施方法。

3、 實驗研究實施階段:在實施過程中做好觀察、記錄、分析、收集反饋信息。

4、 總結提高階段:將實施階段的情況、數據和經驗教訓等進行分析,昇華爲理性認識。

5、 撰寫論文初稿和研究報告

6、 修改論文,定稿

7、 準備答辯

四、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