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2017答案

學識都 人氣:5.19K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形勢與政策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形勢與政策2017答案

形勢與政策2017答案一

一:爲何說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點?

答:抗日戰爭則是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場勝利成爲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點。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覺醒和民族團結。毛主席同志說:抗日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經過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洗禮,特別是隨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面對着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高揚愛國主義旗幟,與侵略者殊死搏鬥,激發起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這場戰爭,使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空前覺醒、空前團結,爲民族前途和命運而抗爭的意識空前增強。這種巨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從根本上決定着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決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從1980年xx戰爭開始,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蹂躪,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受到侵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個時候的中國,毫無國際地位可言,沒有與諸強平等對話的資格。這種狀況到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中國的抗日戰爭爲世界反xx戰爭作出巨大貢獻,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隨着抗戰的展開和勝利而得以提高。政府充分利用參加世界反xx同盟這一歷史契機和有利的國際環境,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初步廢除了各國由對華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併成爲聯合國的主要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使中國在世界反xx戰爭中形成的大國地位得以初步確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顯著提高。

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加快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步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爲民族復興而奮鬥,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就是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自覺地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與反對專制統治結合起來,把積極抗日與推進民主進步運動結合起來,把爲中國人民謀民族解放與謀社會解放結合起來。政治力量的消長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響了戰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進而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抗日戰爭勝利後只用了4年時間,中國共產黨便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開啓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爲抗日戰爭的勝利爭取到了最光明的前途。

二:作爲當代大學生,你是如何理解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談談激發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舉措。

答:一、如何理解大衆創業、萬衆創新

企業要勇於創新。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企業創新不僅是“不進則退”,而且是“慢進也退”,再大再強的企業,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最終會被市場無情地拋棄。在新常態下,面臨的環境會越來越複雜,遭遇的變化會越來越多,企業必須要讓變革成爲企業的文化基因,在管理體制、商業模式、產品服務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順應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從容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把握轉瞬即逝的新機遇,在轉型升級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府要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環境。改革開放的實踐一再證明:經濟的繁榮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政府管理部門要勇於“自我革命”,進一步簡政放權,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也就是要真正還權於市場,充分激活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同時,要積極落實創業創新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爲創業者提供儘可能多的資金、政策支持和市場分析指導,從而讓每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每一個創造的夢想成爲現實,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一個創業創新激情燃燒的社會,纔是一個生機無限、充滿希望的社會。我們要真誠地尊重每一份奮鬥的價值,努力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

二、政府新舉措

萬事開頭難。經營成本和融資難題是衆多返鄉創業者的難承之重和心理訴求,國務院推出“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和“貸款財政貼息”等措施,意在爲創業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啓動與生存空間,更好發揮貸款扶持“四兩撥千斤”的倍增效應和撬動創業、促進就業的“槓桿”功能;而在返鄉創業較爲集中地區探索發行“中小微企業集合債券”的創新舉措,則不失爲對破解“融資難”的有益嘗試。

同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衆創空間推進大衆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爲大學生創業在政策和資金上面廣開大門,比如將原來多部門審批的政策文件下放到一個部門,這樣大大節約創業的時間,對於大學生創業給予貸款等,爲大學生的融資困難解決雪中送炭,尤其是允許爲盈利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爲大學生的創業前景換上了光明的顏色。

三:當代大學生在“互聯網+ ”浪潮中可以在哪些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首先我們要理解我們正處在人類空前的一場新商業革命中。這場以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帶動的新商業革命,正在加速改造着世界,改造着我們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和加速改造各個行業。

“線下書店”、“電腦城”這些傳統的商業形態,已經嚴重萎縮,接近消失;傳統的百貨店、購物中心,銷售量快速下降,不少店鋪迫不得已已經關門;傳統的 媒體,訂閱量、閱讀量、廣告量急劇減少;傳統的出租車業,載客量不斷下滑??取而代之的是,網絡購物量每年快速增加;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成爲人們生活的

一 部分;專車、快車、拼車業飛速發展,上門美容、家政、電器維修一日千里??出生在1990年之後的一代人,生於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一代。他們作爲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小就接觸新鮮事物,崇尚個性和自由,不懼權威,富有創造精神。他們會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對傳統行業進行大批改造,開創全新的行業。同時日益成熟的創孵機構不斷涌現,所以大學生的創業者,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第一,創業富於個性,大學生是賦予創新的一代,而創業多出於個人興趣。大學生的大部分創業者,出生在繁榮富足的時代,多數衣食無憂。我接觸和輔導的創業團隊,他們創業不僅僅爲了 生存,更多是出於自己個人興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正如“超級課程表”創始人餘佳文所說,“只要我喜歡的.東西我就去做”。

第二,創業初始團隊規模一般不大,創業夥伴大多來自同學。所以大學生要好好利用以自己的朋友圈,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互聯網從來不論資排輩,兩三個青年人就可以發起一 個創業項目,大大增強了個體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大學生的創業者,大部分創業初始團隊在2-6人,而且大部分創業夥伴來自同學。

第三,敢想、敢幹、有闖勁 ,大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大學生伴隨互聯網成長,接觸到廣泛信息和消息,對事物的認知非常廣且能展開豐富的想象、不拘一格,這也就造成他們非常有主見和思想,追求不同、敢於創新、有闖勁是他們的特質。

第四,互聯網社交媒體成爲大學生創業的加速器。 社交是大學生的動物本能,是他們重要的交流手段。通過社交媒體,大學生們得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接觸社會,建立人脈,這是創業成本降低、成長更快的重要因素。

越是如此,大學生越發要警惕各種輿論、風險投資人、既得利益羣體炒作自己或棒殺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在人生的每一個環節中,注意一個或許在經濟學領域可以被稱爲“代際經濟

學”的真命題,進而對自己的人生展開一個基於“冷酷實證”的深刻分析。

四: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你怎麼看?

答:今年以來,世界經濟有所好轉,但由於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低增長、高風險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復甦勢頭出現分化,不確定性因素很多。一些新興經濟體工業生產出現放緩勢頭,全球貿易弱勢復甦的局面難以有較大改善,我國經濟也必然受到較大沖擊。

但是社會對於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主要在於城鎮居民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部分。

按照經濟學家的推測,經濟增速“失守”8%,就業就會出問題,因而保增長就是保就業。但從去年以來的情況看,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是7.8%,卻並沒有出現類似2008年底和2009年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的現象。全年新增就業1266萬人,創造了9年來的最高,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雖然是7.7%,也延續了總體穩定的就業形勢,新增就業超過300萬人,完成了全年預定目標的1/3。事實表明,我國勞動力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前些年需要8%甚至10%的增長才能保就業,現在由於勞動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服務業比重上升、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等等,GDP增長能保持在7%就不會帶來太大就業壓力。

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背離經濟潛在增長率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而近幾年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我國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產生很大影響。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和基數變大,同樣是增長1個百分點,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2年則需6000多億元,再要繼續維持10%左右的高增長顯然不切實際。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關係已經出現“拐點”,以及結構調整提速、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空間縮小、基礎設施投資潛力下降等條件的變化,必然使我國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水平有所降低。我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期向平穩增長期過渡,這是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使然,也是各個國家都必需經歷的一個發展階段。

適應新階段新形勢,當前迫切需要樹立科學的“速度觀”,使經濟增速符合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符合環境的客觀趨勢、符合資源稟賦條件,在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區間內適度上下浮動,關鍵是要有質量、有效益、利民生、護生態。爲此,既要做好“減法”,把資源能源消耗降下來,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降下來,把不可持續的GDP高速增長降下來;也要做好“加法”,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投資效益和企業利潤率是否提高,投資與消費的比例是否合理,產業結構是否得到優化,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增長是否和經濟增長同步,單位GDP能耗強度和排放強度是否降低等方面上來,把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壓力轉化爲動力,創造和利用轉型升級新機遇。

五:什麼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建設當前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答: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宏偉構想有着極其深遠的意義,蘊藏了無限的機遇。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它的建設過程不僅涉及衆多國家和地區,涉及衆多產業和巨量的要素調動,這其間產生的各種機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爲市場供求變化,一些過剩的產業,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

第二,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

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髮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範疇,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蘊涵着無限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採項目上。近年來,隨着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爲引人矚目的項目上。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着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臺,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六:簡述當今大國關係的變化趨勢,並談談大國關係的調整對世界格局影響的體現。

答:回顧一年來的形勢發展,可以看到世界格局 呈現了明顯可見的變化。一方面,美國由於深陷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金融危機,掌控世界事務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G20取代G8成爲世界經濟的主要論壇,表明新興大國的地位與影響力顯著上升。在這種結構變化中,中國地位凸顯,跌宕起伏的中美關係構成了大國關係中的一條主線。

一、大國關係的結構性變化

大國關係的結構變化通常有一個較長過程。就年度形勢進行判斷,有兩個重要事實是基本依據。一個是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出臺,這一報告表明美國已認識到不可能單靠自己的力量掌控世界事務,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權力和使用權力的方式。另一個是G20取代G8成爲世界經濟的主要對話機制,這一重要過渡表明,新興大國與西方大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呈現了此消彼長的態勢。

G20地位的凸顯和新興大國作用的增強,給了人們一種新的大國政治的圖景。觀察這個集團的成員,可以看到,它們作爲一個更具代表性的羣體,其份量決定這個機制化的平臺具有名符其實的大國政治的形式與實質。

二、中美關係

與大國關係的結構變化相對應,主要大國間關係也在變化。正如美國主導力下降引人注目一樣,中國影響力上升也同樣引人注目。在這種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中美關係 的重要性與敏感性有了明顯上升。一年來,中美之間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國際局勢的走向。從整體來看,兩者間的戰略對話與合作有突出表現,同時,兩者的權力政治衝突也明顯地尖銳化了,從而形成了一種呈現更大擺幅的衝突―合作結構。

三、新興大國影響的凸顯

在大國關係的結構變化中,新興大國地位和作用的凸顯是一顯著趨勢。這一趨勢一方面表現爲新興大國活躍於各種多邊合作平臺,以機制化的方式不斷增大在國際關係中的話語權;另

一方面則表現爲它們各自以積極的外交爲解決國際熱點問題發揮獨特的影響。

從多邊合作的角度講,新興大國除了在G20這個平臺上與西方發達國家共議全球重要問題之外,它們還強化了相互間的合作機制,組成了自己的俱樂部,從而爲大國關係的結構增添了新要素。這些合作機制主要有“金磚四國”(BRIC)和“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IBSA)。這些機構的組成和出現給世界格局帶來了新的影響力。

形勢與政策2017心得體會二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首先,蔣老師上課非常生動,同學們都非常喜歡聽,而老師的思維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豐富多彩,以及別有風趣的講演,無不爲我們展示了一位大學教師所具備的良好素質和出衆能力,在這裏,我們不僅享受着知識的積澱所帶來得無限快樂,更被其無窮的講演魅力所陶醉。我們用自己年輕、活躍、開放、包含的個性來聆聽哲人的教誨,固然會受益匪淺、澤被至深。

我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史有"識時務者爲俊傑",今應爲"適時務者爲俊傑"。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最大上限,制約着可選擇度,決定着大學生成功的機率,影響很具體,也很深遠.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政策影響形勢的發展。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鬥,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爲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我大發展。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個成功人士!

關注世界。當今世界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過去了。地球村裏的變化日新月異。生在當代,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豈能做那四角的書櫃?拋掉陳舊的觀念,擁抱外面精彩的世界,纔是我們應該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動社會和歷史前進的一支重要力量。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層次較高,最具潛力,最有創造性的羣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全局。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着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着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爲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須在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學習好《形勢與政策》課,這樣在我們才能更好的爲祖國明天的建設添磚加瓦。

最後,我想說,學校開設的《形勢與政策》課非常有必要。因爲,高等學校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中國,瞭解了世界,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邁進了一大步,也爲我們走出學校進入社會提前上了一課,讓我們感受到社會的形勢和國家政策,好讓我們更有準備的爲人民服務,爲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TAGS:形勢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