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着工作漂泊

學識都 人氣:1.38W

如何跟着工作漂泊

如何跟着工作漂泊

     在上海英國領事館文化教育處主辦的一次講座上,英國建築設計師馬克?戴薩姆講述了自己的從業經歷:1988年,他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時,憑藉畢業設計獲得了獎學金,決定在就業前去日本旅行,順便看看能不能找到工作。他們在安藤忠雄的事務所實習過,又獲得了伊東豐雄事務所的工作合約,幾年後,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這一呆,就是20年,如今這個英國人自稱“東京建築設計師”。本來他只計劃呆三個月,等到獎學金花完就回英國的。

     在“逃離北上廣”話題正熱門時,上海有一種“硬盤”和“U盤”的說法。前者指的是死都不離開上海的人,後者則是哪裏有更好的機會就到哪裏去的人。我因爲力挺後者挺到宣稱“即使是上海人也應該哪裏有更好的機會就去哪裏”而招致了不少非議。本來我以爲這是相當政治正確的話。

     直到在上海華爾道夫酒店開業時遇到不少“紐約人”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錯了。

     通常“紐約人”都不稱自己是“American”,而是“New Yorker”。在高雅的華爾道夫酒店,我驚訝地發現那些看上去幽默謙遜的“紐約人”們,有很多是第一次來到中國。拜託,2012年了,中國在國際上紅了這麼久了,以至於GDP都要開始放緩了,機會越來越少了,他們居然現在纔來?

     正因爲全世界的人才和機遇都集中在紐約,“紐約人”們纔不願意離開這塊寶地,更無暇去紐約以外的世界尋找機會,即使紐約的機會在全世界人才的.競爭中已經變得萬分昂貴。盜用顧城的詩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種狀況可以形容爲“紐約給了我世界視野,我卻用它鎖定紐約”。

     這是某些“大城市人”的遺憾,同樣也是某些“小地方”人的機遇。如今互聯網正在打破地域導致的視野侷限,一旦走出那個“小地方”,他們將收穫整個世界。這應該是“平等”、“自由”等人類的普世追求的一種體現吧。

     我周圍的很多朋友都在跟着工作飄泊。有從廣東飄到上海又將飄到香港去的,有從巴黎飄到上海又飄到重慶去的,還有一個荷蘭人帶着一家人從荷蘭飄到杭州。他跟我說:因爲荷蘭太小,不僅要與海洋爭奪土地,荷蘭人也養成了走出去尋找機遇的傳統。這個傳統從當海盜開始。

     最近看到江南春、邵亦波爲獵聘網拍的視頻,江南春嫌現有的獵頭公司的人才池太小。他恨不得把全世界的人才都聚在一起隨他挑。這應該也是全世界CEO們的想法。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的事業心足夠強的話,你要時刻準備着在世界各地漂泊——中國公司正在全世界併購企業,中國人才被派駐世界各個角落的機會越來越多。

     而後你會發現,家庭、愛情、興趣以及鄉愁等等,都需要作爲“工作”的附件一起跟着轉移。或者,被割捨,然後通過其它方式彌補。

     大城市人當然可以選擇繼續當“硬盤”,只是不要慨嘆機遇不駕臨你。畢竟“硬盤”比“U盤”更昂貴。

  • 職業生涯規劃書:幸福就在前方
  • 職業生涯規劃書:衡外情,量己力!
  • 職業生涯規劃書:期待自己光明的未來
  • 職業生涯規劃書:我的未來,誰主沉浮
  • 職業生涯規劃書-當成功敲門時

TAGS: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