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2.87W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通用5篇)

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1

活動前半段引入時,應適當對之前所學知識點進行復習和提煉,一方面讓幼兒回憶一下以前所學的內容,另一方面,本堂活動也需要氣、打吃、提子等知識背景。這樣幼兒就會比較自然的跟着教師的節奏來學習新的知識。

活動中將棋譜擺好的設計很新穎,但是將棋譜直接在棋盤上移動對於新學圍棋的幼兒而言,可能會造成誤導,誤以爲圍棋可以在棋盤上隨意移動,而不是一個黑子一個白子的下棋,所以這個方法不可取,可以直接將預先排好的棋譜直接擺在棋盤上,而不要移動,又或者是一個子一個子的下乘預先想好的棋譜,這樣對於幼兒來說更容易接受,方法也更正確。

今天圍棋活動中,主要講解“打二還一”,我邊講故事邊下子,解釋什麼是“打二還一”,當我把一個棋譜直接移到大棋盤上做演示時,胡宇說:“老師,你們怎麼一下子下這麼多黑棋啊?”我說:“我不是一下子下這麼多黑棋,而是想要把這個棋譜直接擺在這裏,讓你們看的清楚!”爲了能讓他們不對對弈規則產生誤解,我按照規則一個黑子一個白子的重新下在棋盤上,下成剛剛棋譜的樣子,這時胡宇說:“老師,這樣對了,下棋就該一個黑子,一個白子的下,不能一下子下很多個棋子的!”聽了胡宇的話,我有點慚愧,於是,接下來的所有棋譜,我都是按照規則下棋,而不是直接展示給孩子們看了。

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2

一、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組織中的誤區

隨着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在整個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主題教學作爲其中的一種形式,在實施過程中以系統的課程組織與設計爲基礎。然而在具體的操作中,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導致主題教學活動無法順利得以實施,具體分析如下。

1主題教學流於形式化,導致課程的架構缺失

在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多數教師沒有以幼兒園的整體課程與教學爲基礎,導致幼兒園的教學方案衆多。這些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對象是各個年級的幼兒。年級與年級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整體。甚至一些教師爲了完成主題設計與組織,將沒有關係的學科強行扯上關係,導致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出現過多不必要的活動環節,使得整個課程活動呈現出鬆散的狀態,在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同時,還直接影響到幼兒自身的學習。

2主題教學缺乏一定的層次性

多數幼兒園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以知識爲整個主題的核心,採用串聯的方式將幼兒園的各科知識聯繫起來。在實施的過程中,這種教學活動缺乏一定的層次性,沒能在同一年齡段或整個幼兒園不同年齡班級之間形成遞進與銜接,導致主題教學活動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間接性的中斷。與此同時,由於缺乏必要的層次性,導致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難以從整體上對一節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與實施過程有比較好的整體把握與設計,就會出現僅僅關注當下的活動,難以從系統的角度設計與關注課程,教師把所有的目標都集中於一節活動中,並且想方設法要在20分鐘內達到,這不僅影響了兒童的正常學習與活動,也給教師帶來了不必要的壓力。

二、完善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組織的相關措施

完善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組織,在提高幼師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爲幼兒今後的成長奠定基礎,在幼兒園的整體教學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其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明確主題教學的基本概念

在幼兒園的整體教學中,主題教學只是幼兒園教學組織的一種形式與手段,其本身並不是目的。在整個教學主題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幼兒獲得完滿的學習經驗和健全的人格,其內在目的在於活動的功能價值得到認可。在整個主題教學活動組織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整個主題教學活動中,必須以學科的整體性爲基礎,將其他分科結構組成一個系統的整體,同時處理好各個分科之間的關係,使其能夠靈活、科學地運用。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主題教學活動時,需要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學習、生活狀況,合理地安排學習活動,在培養幼兒行爲習慣的同時,還能爲幼兒今後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2系統地設計主題教學

在整個主題教學活動中,要想從根本上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必須按照一定的層次進行設計,使其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形成統一的整體,由此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主題教學活動時,能夠有計劃地進行。無論是教學主題還是教學內容,都需要結合幼兒的實際狀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設計、開發與實施。此外,在整個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準確地把握幼兒的認知能力及目標的程度,在提高幼兒事物認知能力的同時,還能達到活動的目的。在目標的設置上,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徵及實際理解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設置,確保活動的系統性。例如,教師在《請你幫幫我》爲主題的教學活動中,針對大班的同學,教師可以通過表演話劇的形式,即一個小朋友坐在地上“哭”,另一個小朋友拿着糖“哄”,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首先形成一種樂於助人的意識。接下來,拿糖的小朋友肚子“不舒服”,而地上“哭”的小朋友則積極地喊來了老師幫助他。這樣的情節設計,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幫助人的快樂,培養幼兒團結互助、樂於助人的品質。

3確保主題教學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主題教學活動涉及學科、幼兒以及社會等三個方面,在開展的過程中,必須確保主題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在當前主題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參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主題活動必須圍繞着幼兒進行開展,在組織的過程中,組織者應從實際出發,將幼兒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等各個方面考慮進去,同時還要結合着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設計,確保教學活動的可行性。

(2)主題教學活動的設計離不開學科、幼兒及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在組織主題教學時需要按照幼兒認識事物的現實及解決問題的現實進行知識的內部考慮;從幼兒的需要出發,則需要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狀況,將幼兒與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科學出發,即在主題教學活動組織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幼兒的實際學習能力,從幼兒的角度進行活動設計。

在整個活動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幼兒身體方面的知識、技能外,還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狀況,將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得更科學、實際。在動畫片結束之後,教師可以與幼兒之間進行互動,教師發給幼兒卡通貼紙,幼兒則說“謝謝”,以此來培養幼兒的禮貌意識。

4結合幼兒階段的課程組織

在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組織的.過程中,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爲幼兒今後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在組織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幼兒教育階段所有的課框架。在其組織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1)教學活動的組織應結合幼兒園各個年級學習的實際狀況,以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環漸進,一步步地擴展自己的學習進程。

(2)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的教師在組織主題教學時,所用的風格、內容不同,幼兒在拼圖的過程中能夠對動物有初步認識,然後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一步引導幼兒瞭解動物的特性。在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深化幼兒的思維認識。

綜上所述,隨着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也會隨之完善。由此就需要教師在今後的主題教學中,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敢於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主題教學活動形式,在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爲幼兒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3

《動物怎樣保護自己》這個教學活動我感覺是幼兒會很有興趣的一節課,由於幼兒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動物,所以我準備了《動物怎樣保護》的幻燈片讓幼兒欣賞。

一開始的故事《老虎來了》雖然短小,但是很有意思,所以緊緊抓住了幼兒們的注意力,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講述出小動物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在看幻燈片瞭解其他動物是怎樣保護自己的時候,孩子們的興趣一直很高,一直跟隨着我的環節走,回答問題很積極,幼兒沒想到的動物我一提示,就開闊了好多幼兒的思路,爭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訴老師。

整個教學活動的氣氛很活潑,幼兒們的回答也很積極,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在活動中感受最深的是孩子們知識面的差異有些太大了,有的知道的多,每個問題都爭着回答;有的卻一個問題也回答不了,只是單純得跟着老師學說。這可以明顯的看出家長在家是否帶領孩子們看書學習的狀況。

案例分析:家長來園接待。

情況描述:李鴻宇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喜歡跑來跑去,在椅子上坐。

不定,還很喜歡去招惹別的孩子,反正從吃飯、穿衣相對都比其他的孩子差一點,他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孩子很關注,也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和調皮,經常對老師詢問李鴻宇的情況。又是新的一天,孩子們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幼兒園,開始投入到自己喜歡的遊戲中,我聽到了熟悉的聲音,李鴻宇來了,每次他與爸爸媽媽都要依依不捨的說再見,我一看,今天來的是媽媽,我就說:“李鴻宇早李鴻宇媽媽早,有沒有告訴媽媽昨天我很棒的,自己穿衣服,塞衣服,老師還給你發了一個貼紙呢!”李鴻宇媽媽就高興的說:“真的嗎?李鴻宇,你真厲害!”我就說:“今天還要自己穿衣服對不對,吃飯也要吃的很快好嗎?老師再給你貼花紙好不好?”李鴻宇點點頭,說:“媽媽,再見!”媽媽高高興興的離開了。

分析與反思:

早晨的來園接待是老師和幼兒一天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是老師和家長作簡短接觸的機會,早晨來園我們首先要與幼兒與家長熱情的打招呼,快速回憶起孩子昨天在幼兒園的情況,例如在案例中我向李鴻宇詢問貼花紙的事情,其實在與孩子對話的時候,家長是很仔細的聽着,他們就會知道昨天我的孩子表現的很好會穿衣服了,老師獎勵他貼花紙,我的孩子進步了,媽媽聽着是很高興的,也會信任這位老師。並且在最後也提出了今天希望和提示,讓家長和孩子知道還有哪方面的不足。

案例分析:牛奶打翻的風波

這天餐點時,何老師剛給小朋友倒好豆漿才一轉身,就聽見幾個小朋友一起叫起來:“老師,牛奶打翻了!”我轉過頭去一瞧,可不是嗎,牛奶正順着桌沿往下滴呢,可還沒等我們說什麼,佳佳和昆昆就用手指着對方,一起說:“是他(她),是他(她)把牛奶打翻的。”我生氣的問:“到底是誰打翻的?”“是他(她)。”他們異口同聲的叫起來。“是嗎?”我陷入沉思,佳佳是班裏的比較乖巧的孩子,而昆昆則是個十分調皮搗蛋的孩子。於是,我又問了他們倆幾次到底是誰把牛奶打翻的,可他倆都說不是自己,是對方,周圍的小朋友也說是昆昆。我聽了很生氣但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說:“現在老師也分辨不出到底是誰把牛奶打翻了,我找警察叔叔來查,警察叔叔的本領很大的,他們一看就知道是誰把牛奶打翻的。”說完我就要去打電話。沒想到我剛想走,昆昆就低下頭去開始哭起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後來,昆昆告訴我,說她不小心把牛奶打翻的。

分析與反思:

孩子們一起生活在一個集體中,老師就像孩子的媽媽一樣,在孩子的心裏,老師就是絕對的權威,但是每個孩子都同樣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愛,不論是漂亮的,能幹的,聰明的孩子還是調皮搗蛋,他們都渴望老師是關心自己,愛自己的。如果因爲個人喜好,將私人感情融入到對孩子的愛中,那麼愛的天平就傾斜了,對於孩子是不公平的。在以上案例中,兩個孩子互相指責是把牛奶打翻的,我並沒有主觀的認定是佳佳乾的,而是深思熟慮:“不能在沒有弄清楚事實真相前隨便批評人,否則會深深的傷害到孩子。”老師用正確、公正、客觀的方法評價每個孩子,纔會讓佳佳免受傷害。

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4

今天組織幼兒上樹葉貼畫活動,我首先請幼兒說說拾樹葉時的心情,以及樹葉都有什麼形狀的?幼兒們都爭先恐後的爭着說,有的說拾樹葉時特別高興,有的說拾樹葉很好玩,還有的說拾樹葉時把樹葉放在一起像一朵花(組織幼兒拾樹葉時,我確實看到他們把銀杏葉放在一起真的像是一朵花)至於樹葉的形狀,有說像心形的,有說像眉毛形的,還有的說像金魚尾巴形的……看幼兒們說得這麼起勁兒,我也說出了自己拾樹葉時的心情,拾樹葉時我也特別高興,我覺得用這些樹葉可以做樹葉貼畫,可以用樹葉裝飾作品,還可以玩樹葉拓印遊戲,還可以玩我小時候玩過的拔根遊戲……

接着,我拿出幼兒們拾的樹葉,讓他們看一看,想一想用這些樹葉都能做些什麼?有的幼兒說可以燒火,有的幼兒說拿着玩,還有的幼兒說畫畫。由於我今天向讓幼兒練習用樹葉貼畫,於是我讓幼兒觀看了有關樹葉貼畫的圖片,幼兒們非常激動,看着這些樹葉貼畫作品他們都急切地想動手做了。這時我適時的邊示範邊講解做樹葉貼畫的注意事項,幼兒們看得可認真了。

這時孩子們分組做樹葉貼畫了,他們小心地選着自己需要的樹葉進行粘貼,從他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是非常快樂的,不一會有的幼兒就粘貼完一幅作品,季月含粘貼了一隻小蝴蝶和一條小金魚,張桉萱粘出了一條小金魚,蘆夢粘貼出一頭大象,蘆茁粘貼了一座小房子,張小琬粘貼了一隻小烏龜……總之幼兒們都粘出了自己喜歡的作品,他們都非常快樂!

分析:孩子們喜歡動手操作,樹葉貼畫活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小肌肉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活性得到了鍛鍊,也體驗到成功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幼兒園主題教學反思5

人類已進入21世紀,面對新世紀、新時代,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已被大家認爲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作爲21世紀的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真思考我們以往的教育哪些是適宜幼兒主動發展的,哪些是束縛了幼兒主動發展的,我們應如何針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揚長補短;另一方面要廣泛汲取世界各地先進的教育經驗、研究成果,並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相結合,在幼兒一日生活中靈活運用多種形式促進幼兒主動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幼兒的各種表現,從中挖掘有教育價值的契機,組織相應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合目的地發展。同時,我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過程,在實踐——反思——實踐的研究過程中,溝通我在口頭上“說的理論”和在實踐教育中“用的理論”,從而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爲。下面是我圍繞本班主題活動“我們與繩”進行研究時,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

“我們與繩”這個活動是爲了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點而生成的活動。活動中我和孩子們收集了許多不同材料的繩子和有關繩子的玩具、工藝品等,孩子們通過自己收集來的繩子參與活動非常感興趣,常有孩子拿着不同材料的繩子或玩具、工藝品在一起議討“你的繩子是什麼製成的,爲什麼和我的不一樣?”、“我的繩子可以做工藝品”、“繩子可以做降落傘”等。我記錄下幼兒的問題,並開展了一系列能滿足幼兒願望和幫助幼兒解決困難的活動。例如:虎子帶來一個玩具降落傘,引起了許多小朋友的興趣,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要玩,我靈機一動心想孩子們興趣這麼高,爲什麼不滿足他們的慾望呢?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嘗試做降落傘。活動中我利用降落傘的圖片讓幼兒瞭解有關降落傘的用途和外型特點,並和孩子們一起討論用什麼材料做最好,還需要什麼工具,怎麼做。孩子們各抒己見,大膽想象,最後我們終於決定用塑料袋做傘,用繩子來做傘繩,還需要用剪刀來製做。說幹就幹,孩子們熱火嘲天地做起來,有的孩子把塑料袋剪成圓形;有的剪成方形;有的孩子在塑料袋邊上繫繩子做傘繩;還有些孩子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就和其他孩子討論、交流方法,最後他們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做出了許多不同樣式的降落傘。又如:在一次思維訓練中,我給孩子們提供許多積塑、小塑料棒,並對他們提出“如何讓這些東西連起來或讓它們永遠分不開?”的問題,孩子們拿着這些東西想來想去,相互議討,有的孩子說用膠把它們粘起來;有的孩子說把它們包起來;有的說用繩子把它們捆起來……根據孩子們提供辦法我讓他們一一做了一次實驗,並要求他們找出最好最快的方法,通過實驗他們都認爲用繩子捆是最好最快的方法。接着我又向孩子們提出“怎麼捆最牢固?”的問題,孩子們利用手中繩子捆來捆去,但是有的孩子在捆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他們把繩子打了結,但我沒有直接點明,而是讓各組以最快的速度解開繩子,孩子們自己很快發現有人的繩子解不開了,而有人的繩子確解開了,我順勢請解開繩子的幼兒介紹自己的經驗。這樣,既鼓勵幼兒學會自己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同時也爲幼兒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

通過兩次活動之後,我利用空閒時間仔細回憶活動的整個過程,並詳細地記錄下來。在回憶記錄的同時,我也不斷地進行分析、總結。我發現,捆東西的活動中孩子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如做降落傘豐富,很多孩子在捆的方法很單一,而沒有其它方法。我反覆思考終於發現原來問題主要出在提供的材料上,我只侷限於繩子“捆”的作用沒有考慮到繩子還可以將東西串起來,系起來等其他方法,因此幼兒在操作過程受到了材料的侷限性而影響學習效果。

在活動記錄中,我也詳細記述下自己在活動中教育行爲。在翻繩的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張若琦小朋友的繩子長了,在和對方幼兒翻繩時很不方便,於是我給她一把剪刀,她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麼,立刻把長的一段剪了。她高興極了。當我回想起張若琦那高興的樣子時,真是感觸頗深。如果不是及時提供幫助,她也可能永遠就這樣玩下去,而我馬上將方法告訴她,孩子也不會有如此強烈的成功體驗;正是由於及時而間接的幫助,使得幼兒在老師的“支架”下,藉助自己的力量而獲得成功的,孩子才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幼兒動手操作時,教師要善於及時捕捉幼兒每個細小的變化,觀察他們活動中的感受,並給予及時必要的支持,這樣纔可能使得他們每一個人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正如《綱要》所說的,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倡導幼兒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幼兒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會遵循《綱要》的教育原則積極認真地做好教育工作,在活動中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堅持在教育上以幼兒爲主體,開展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併爲他們提供相關合理的材料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