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學反思(通用9篇)

學識都 人氣:2.73W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教學反思(通用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教學反思(通用9篇)

幼兒園教學反思1

我用引發對童話故事《龜兔賽跑》的回憶,說說兔子爲什麼會輸。這次兔子又要向烏龜發起挑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活動中先讓幼兒猜測小兔子會怎麼跟烏龜說,然後利用課件,讓幼兒學習歌詞(對面的烏龜看過來,看過來,看過來;雖然上次輸給了你,但是我會努力),並體驗兔子不服氣的心情;烏龜會接受挑戰嗎?會怎麼回答兔子?(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來看去你都不會得第一;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哼!我纔不會把你放在眼裏。)先引起幼兒的猜測,再看課件,幼兒學習的興趣很高,再加上動作,體驗烏龜自信的心情。

活動中請幼兒分別扮演兔子和烏龜,做出不服輸和自信的表情和動作,幼兒積極性很高,表演得惟妙惟肖;其次,這首歌曲的旋律是幼兒熟悉的《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有了前面的鋪墊,在後面的邊唱邊表演的環節特別得順利,掀起了活動高潮。

總之,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的引入或創設一定的情境色彩、形象生動具體的場景,這樣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行爲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參與,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幼兒園教學反思2

新的學期,迎來了中三班所有新的小朋友,雖然已經開學有一週多的時間了,但有的孩子在來園和離園時,還是不免哭鬧,除此之外,部分幼兒在老師組織活動時,坐在那裏,目光呆滯。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爲完全有必要組織一次活動,和孩子們共同討論:我們爲什麼要上幼兒園呢?我們來幼兒園做什麼呢?

語言活動“我愛上幼兒園”,就是通過對兒歌的學習,能講述上幼兒園的愉快經歷,喜歡上幼兒園,並且能說出老師如何關心和照顧幼兒及願意與同伴分享上學的經驗。

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直接進行了提問:小朋友,爸爸媽媽爲什麼把我們送到幼兒園呀?孩子們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就逐一的舉手來回答:馬立新說:因爲我們長大了,王浩楠說:我們上幼兒園學習本領來了。順着孩子的回答,我很自然地將活動過度到下一個環節,引導幼兒觀察瞭解幼兒園的主要活動:畫畫、唱歌、遊戲、講故事、學數學等。激發幼兒來幼兒園的願望,引出兒歌《我愛上幼兒園》,整個活動,孩子們參與的都很積極,並能和老師一起帶動作,說兒歌。

整個活動,不僅調動了幼兒來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還改變了幼兒對幼兒園的看法,使孩子們明確了上幼兒園的目的,能帶着愉快的情緒來幼兒園。

幼兒園教學反思3

《月亮姐姐快下來》是四年級新教材的歌曲,三四拍,雖然歌曲只有sol,do,re,sol四個音,但旋律朗朗上口,二聲部又好聽又好記,是一首非常便於識譜的二聲部合唱歌曲。合唱對於我們四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從三年級起,我就發現新教材中的二聲部相對於以往舊教材的合唱歌曲好上手教,雖然有難度,但還是硬着頭皮教了下來,總的感覺,輪唱與伴唱好教一些,像《綠葉》這種純二聲部音程旋律就難了(因爲學生不喜歡識譜,且學得不繫統,音程很難掌握)。而這首歌識譜相對簡單點,而且二聲部與一聲部形成了輪唱的感覺,只有最後一句稍有不同,學生通過練習還是可以學會的。

第一節課我只是從旋律上讓學生分析樂譜,瞭解一二聲部的不同,從而學習並掌握二聲部合唱,但中間費了不少口舌,因爲學生對於樂句間細微的變化還是會混淆。第二節課我就改變了策略,從識譜學期,先認識這四個音,然後再讓學生去識譜,雖然學生使得也挺費勁的,但後面就越學越輕鬆了,二聲部合唱也較第一節課學得順當一點,因爲學生更瞭解旋律的細微變化了,但我一直困惑的就是什麼時候學生識譜就像做數學題一樣就好了。這是一個夢想嗎?但有總比沒有好!

幼兒園教學反思4

《民族服飾真漂亮》。這一活動是在幼兒有了“認識少數民族”的前期經驗上開展起來的。課前審議時,從活動名稱入手,我們認爲本教學活動最應該抓住的重點首先是民族服飾,引導孩子感知幾個常見少數民族的服飾特色;接着便是設計時如何讓民族服飾更漂亮,來展現出不同於漢族服飾的美。

藝術活動要讓幼兒欣賞美、感受美。那麼在這次活動中提供給幼兒欣賞的民族服飾首先要讓幼兒感受到美,另外還要具有特色。而我爲幼兒提供的是幼兒建構式操作材料上的圖片,圖片色彩搭配和諧,但具有特色的圖案極少,而且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展出後的效果較爲模糊,不清晰。這樣的導入很難爲後面的環節做好前期鋪墊。如果能從網上搜集、下載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服飾供幼兒欣賞,效果就會很不一樣了。

每次繪畫時由於8K的繪畫用紙無法在桌上全部鋪開,影響到幼兒作畫。因此總有幾名幼兒要暫時到後排櫥櫃進行活動,而且幼兒在一節繪畫活動的有限時間內無法既完成構圖,又完成塗色。

幼兒園教學反思5

小班數學活動《上幼兒園》,是一個讓幼兒辨認顏色,並能給相同顏色物品歸類的活動。活動中,我請幼兒給相同顏色物品貼上相同顏色的標記,如:我把小動物們分成紅、黃、藍三組做遊戲,請幼兒給穿紅色衣服的小動物戴上紅色的花,給穿黃色衣服的小動物戴上黃色的小花,給穿藍色衣服的小動物戴上藍色的小花。

又如:活動中的遊戲“小樹葉找家”,請小朋友撿到樹葉後,按顏色找到自己的位置。紅樹葉到紅圈裏,黃樹葉到黃圈裏,藍樹葉到藍圈裏。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排除干擾,幼兒也都能積極參與,特別是玩“小樹葉找家”的遊戲,孩子們興致很高,全班幼兒都會按顏色歸類,達到了預期教育效果。其實,這種按物體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的活動,同樣還可以運用到按大小、形狀分類的活動中。爲幼兒今後的各種分類活動打下基礎。

我認爲,在這節課中,應該重複讓幼兒辨認顏色,應用強化加深印象。而且可以讓小朋友指認出生活中這三種顏色的存在,比如水果蔬菜等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

幼兒園教學反思6

在一次活動課上,我帶領孩子們學習兒歌《大魚來,小魚來》,學習幾遍後,發現他們總是把兒歌混淆了,總把大魚、小魚、蝦蟹出場順序弄亂了,一時間孩子們無法理解。

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小班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相對薄弱些,給小班孩子上課,單純的運用語言表達,有時候他們是很難理解的,我決定尋找一種既能讓孩子感興趣又能讓孩子容易理解的辦法。

在第二課時,我帶領孩子們摺紙“大魚”和“小魚”,讓孩子們在摺紙的基礎上理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蟹”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學習兒歌方面還準備了“蝦蟹”的圖片及大海的背景圖,讓幼兒欣賞大海里的美麗景象。我邊念兒歌,邊出示摺紙“大魚”和“小魚”以及“蝦蟹”的圖片,當唸到“大魚不來小魚來”時,我就讓“大魚”下場,讓“小魚”上場,“小魚不來蝦蟹來”時,就讓“小魚”下場,“蝦蟹”登場,依照這種辦法,學習下幾句兒歌。經過反覆學習兒歌及孩子們親自操作,我發現孩子們很容易就記住了。

我覺得小班孩子在學習兒歌時,運用這種雖然有些笨拙的辦法,但能讓孩子們在遊戲中邊玩邊學,不僅讓孩子們學習了兒歌,理解兒歌,還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幼兒園教學反思7

數學活動《區別裏外》是小班階段的孩子應該掌握的方位概念,要會正確地辨別某物在某物的裏面或者外面。因爲“裏外”這個詞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所以孩子們對此並不陌生,但是並不代表着孩子對這些方位掌握了。通過實物的演示操作,讓孩子初步感受了裏外是有參照物的,隨着參照物的改變,裏外也會改變,是相對應的。這個其實對小班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難的,通過操作,部分的孩子有所瞭解,但很多的孩子還是處於茫然的階段。

我想,數學活動本就存在着很明顯的個體差異,如果只是整齊劃一地進行集體教學是不能讓每一個孩子瞭解的,所以個體的操作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這個內容,我採用了“藏東西”和“找東西”的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再次體驗“裏外”。平時就喜歡躲躲藏藏的小班孩子,對於這個遊戲很喜歡,大部分孩子在多次躲藏中,瞭解了這一知識點。

在小結的時候,我想着用數學的術語來告訴孩子這一對方位詞是相對的。可是在講出來的時候,又覺得很生硬,不知道孩子們有沒有聽懂。

幼兒園教學反思8

本次的音樂活動,我將打擊樂演奏更改爲更適合小班幼兒的律動活動。由於活動前已與家長溝通帶幼兒體驗不同的烹飪方式,並觀察家長的動作,因此把平時爸爸、媽媽做菜的情景再現,並讓幼兒裝扮成小廚師,把做菜結合在動聽的音樂當中,體驗做菜時的那種喜悅心情,感受勞動時的快樂,幼兒的經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本次活動不僅僅是讓幼兒創編簡單的動作,更重要的是讓幼兒體會活潑向上的情緒和歡樂積極的情感。做到了《綱要》中情緒情感佔第一位的新理念。運用賞識教育,賞識鼓勵每一位幼兒,讓孩子們在自主的創造中體驗勞動的快樂。

這節《小小廚師》我是用一課時來完成的,整個課程過程時間是很緊的,對於時間的把握要求較高。所以有些同學很想來嘗試也沒有時間,當然班級學生多也不可能每個學生都來體驗,但是如果用兩課時來完成,或者下一節課進行新內容之前來複習煮飯找同學來煮。不但可以檢查這節課的學習效果也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

幼兒園教學反思9

冬天戶外活動前,爲了給孩子保暖並便於活動,我們要求孩子穿上自己的棉坎肩,每次穿坎肩時,我都會表揚穿的快的孩子,周明昊總是第一,有的孩子爲了爭第一就偷偷不去小便、喝水,而周明昊每次都按要求做完各項準備後還能得第一。

據我觀察,如果單從穿坎肩的動作來看,其他小朋友穿得也很快,爲什麼比不過周明昊呢?我請明昊小朋友介紹自己的祕訣。他自信地告訴大家說:“我在擺背心的時候記住了放的位置,這樣拿時就快了。”大家恍然大悟,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們試試還有哪些能節約時間的方法,在此後的幾天裏,孩子們都在積極行動。美晨說,她們幾個小女孩把坎肩擺放在一起非常好找;雲卿說,他們是把坎肩放在衣櫥的最上面,一拿就拿到了……。

穿坎肩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簡單環節,從中卻看出孩子有心,一個有心的孩子就是一個教育資源,如果老師不去關注,資源就會流失,老師抓住了這個教育契機,給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就能激發其他孩子動腦筋想辦法的願望。幼兒之間的交流,要比老師的的教授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