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課堂的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31W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科普類詩歌。全文共有六個小節,用簡短的語句介紹了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

小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課堂的教學反思

這首詩歌和以前富有童趣的兒童詩歌有所不同,要讓學生在讀反復讀中理解詩歌的同時,還要學會辨別方向的方法。我們課題組要求我執教這篇詩歌來共同探討詩歌的教學,這對我也是一項新的挑戰,因爲在一冊教材書中,就一篇或兩篇的詩歌,有可能自己上得不好,但能使自己在詩歌教學中有所突破,迎難而上吧!上完課,自己感覺上的不是很好。回頭再想一想這節課,感覺自己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的以下幾個環節還不錯。

1、結合學生熟悉的兒歌幫學生理解文本。記得孩子們上一年級時在“語文園地”中學過一首辨別方向的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這是晴朗的早晨辨別方向的方法,我先出示兒歌讓孩子們讀一讀,再次重溫太陽在東方時四個方位的方向。並由此告訴孩子們我國處在北半球,中午時太陽在南方,這樣孩子們面向太陽所在的南方,再用手指一指自己各個方向的方位,孩子們就在輕輕鬆鬆的“指一指,做一做”中明白了第二小節“太陽爲什麼是個忠實的嚮導”?讀起來就胸有成竹、明明白白。

2、藉助圖片幫學生理解詩歌中的詞語或句子。詩歌中有幾個孩子們不理解的`詞,我藉助多媒體課件蒐集了許多圖片幫孩子們理解。例如:平時孩子們很少去觀察一棵樹北面葉子與南面葉子的不同,而詩歌告訴我們大樹南面的葉子“稠”,北面的葉子“稀”。“稠”和“稀”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是個新詞,我就通過圖片讓孩子們感受樹葉的“稠、稀”,既理解了詩歌,又形象直觀地明白兩個詞的意思。還有第五小節中的“溝渠”,孩子們也不理解,我也蒐集了幾張圖片,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溝渠”。還蒐集了“北極星與北斗星”的圖片,讓孩子們知道了北極星的位置。這樣通過直觀的圖片,不用老師費多少脣舌,孩子們在自己的觀察中理解了詞語、句子。

3、在反覆的朗讀中理解詩歌。詩歌的第六小節:“”最後課後有個問題:化得快的是南方還是北方?我讓孩子們帶着這個問題去讀這一小節。孩子們讀了一遍後我問他們這個問題,大部分孩子都說:“化得快的是南方,北方化得慢!”我再讓孩子們邊看圖邊讀,再來思考一下,一會兒孩子們還有一部分堅持剛纔的答案,一部分同學否定了剛纔的答案。我在圖片的南方畫上了太陽,讓孩子們再邊讀邊動腦想一想。就這樣在反覆的閱讀中,全體同學都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化得快的是北方,因爲太陽在南方,北方接受的陽光多,因此化得快。所以,在上課時我們要相信學生,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我想他們自己得到的答案比我直接告訴的答案會記得牢固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