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

學識都 人氣:2.82W

教完了廬山的雲霧這一課你有何收穫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1】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廬山的雲霧》,全班師生收穫頗多。

這堂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爲本,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以讀促寫,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掌握寫作方法,產生寫作的慾望,做到讀寫結合。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積累和運用語言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並通過事先收集的有關廬山雲霧的圖片資料,學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廬山雲霧的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雲霧的特點的。如:發動學生小組討論,再組織交流,教師同時參與學生交流,做適當的點撥,使學生明白這段採用先總後分的方法,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臺畫簡筆畫,展示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大家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等語句加以文中的餓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象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地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2】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裏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後一句話:“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由學生理解“流連忘返”這個詞語來拋出問題“廬山的雲霧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以此來引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即廬山雲霧的特點。

其次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理解2、3兩個自然段總分的構段方式,然後進行分段講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讓學生用讀最吸引自己的一種姿態的雲霧來展開學習。在本小節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來展現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而我就結合課件展示了山頭、山腰、山谷、山峯的圖片,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與妙處。同時,通過圖片的展示觀察,不同方式的朗讀以及對“籠罩”、“纏繞”、“瀰漫”、“遮擋”等抓關鍵字的記憶來訓練學生背誦。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的面對千姿百態的雲霧,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這一想象沒有設計意義,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刪除此環節,減少累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對“瞬息萬變”這個詞語的理解來展開教學。學生們理解了“瞬息萬變”就是指雲霧變化快而且多。然後到文中去找表示雲霧變化快的字詞,從字詞中理解快,並重點理解加深記憶便於背誦。而對於體現廬山雲霧變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種,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來表示不僅僅只有這些變換,還有更多更多的變化。因此,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用“剛剛還是 ,轉眼間 。”“明明是 ,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 。”的句式來想象廬山雲霧還有哪些姿態變化。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不夠豐富、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沒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適的比喻句來進行填空。因此,經過考慮,這裏可讓學生用第二自然段中雲霧的姿態來填入,在展現雲霧變化多的同時又鞏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可謂是一句兩得。

最後,我通過配音樂、廬山雲霧的視頻圖片進行詩文朗誦,在理解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特點的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美,真正理解“流連忘返”,做到首尾呼應,加深理解。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3】

收穫一: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憑藉《廬山的雲霧》這個文本,我要教給學生什麼?在讀教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條理特別清晰,第二、三兩個重點段都是“總——分”結構尤爲突出。而這一構段方式正是三年級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教材的課後練習中也有設計相應的訓練(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一個本領: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層遞進訓練。這篇文章最讓我滿意的是有兩段同樣的“總——分”構段,我可以先扶後放,逐步進行教學。圍繞這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感悟構段方式。課上,我先請學生找中心句(總寫)及句中的中心詞;然後找通過哪些句子具體寫(分寫)的;接着點明“總——分”結構;再逐句品讀,每品過一處分寫,便點回中心句,強調總分;最後根據文本來總結此關係的構段方式。這樣逐步明確“總”與“分”的關係,使學生在頭腦裏對此關係一清二楚。

學過之後,便要鞏固,於是師生共同總結上段學法,再請自學下段,再一次清晰這一構段方式。在巡視的時候,我很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學生都找出了“總寫”的句子,學生還有滋有味地品讀着句子。弄懂之後,便要運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導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爲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

這樣從學到用,逐層深入,可以說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用得輕輕鬆鬆。

收穫二:品味比喻,感受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想象無限。迷茫的雲霧在作者的筆下,竟活靈活現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的到虛構的,從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豐富的想象,着實讓人感受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於是,憑藉這點,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二個本領:通過對文中描繪廬山雲霧的比喻的品味,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

在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聯繫生活實際。其實,想象得再不着邊際,也是離不開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東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創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學生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學生馬上說感覺很“暖和”。這是多麼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現在這樣的12月的季節裏,給你一頂絨帽戴在頭上,你一頂也會覺得暖和。有學生說感覺很“美麗”,確實,青山白霧,想來也美。也有學生說感覺很神奇的,這也不錯,那麼大的山戴着頂絨帽,能不神奇嗎?學生的感受談得多麼真切。

在指導利用文中的“……”寫話時,我也啓發學生聯繫生活,說說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開始的幾個學生說像小狗,像小鳥,像老虎等等。我一聽,學生都想到動物了呀,於是我引導:廬山的雲霧除了像這些“動物”,還會像什麼?學生很聰明,馬上就更大範圍地想開去了,植物也出現了,房子也出現了,汽車也出現了,還有很多(這些都來自於生活)。學生思維開闊了,想象也就豐富起來了。所以說教材來自生活,教學也應來自生活。聯繫生活實際來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生髮出精彩的思維碰撞。

說到這處寫話練習,在學生“寫”的時候,我爲學生提供了參照格式。(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這樣不僅降低了寫話的難度,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課後獨立寫話的時候有法可依。

遺憾一:沒有用更直觀的簡筆畫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雲霧的千姿百態。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雲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教學中,如果我敢於用簡筆畫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雲霧的千姿百態,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可以要學生們一邊讀一邊想,看腦子裏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然後,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四個山峯,請四位同學分別在山峯上畫出雲霧籠罩山頭和纏繞在半山的樣子。學生畫對了,就說明他們已經讀懂了。

遺憾二: 沒來得及拓展延伸,下課鈴就響了。

我的教學設計本來後面還有“拓展延伸”:

1、奇麗的廬山美景不僅讓我們和作者流連忘返,還吸引了古代許多詩人,他們在遊覽廬山時詩興大發、揮筆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讓我們來拜讀其中兩首:《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

2、我國幅員遼闊,其他地方的山間雲霧是怎樣的呢?推薦閱讀:《阿里山的雲霧》、《黃山雲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廬山雲霧》)

3、小練筆——仿造課文2、3自然段“總分”的寫法,圍繞中心句“傍晚,西邊的天空出現了千奇百怪的雲彩”寫一段話。

由於前面所花時間多了些,這一環節沒來得及出示就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