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65W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經典的課文。葉老通過細緻的觀察,描寫了爬山虎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沒有觸着牆以後腳的變化。

課文的重點是寫爬山虎腳的3-5自然段,非常生動形象,怎樣讓這些富有生命的語言內化成孩子自己的語言,而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呢?

課文第三自然段,葉老重點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但有些詞孩子們不去“咬”,不去“嚼”是很容易忽略的。比如“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孩子們不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枝狀”、“六七根細絲”、“蝸牛的觸角”這些詞嚼透,在他們的腦海裏是不能勾畫出爬山虎腳準確的樣子。怎樣引導孩子把這些關鍵的詞語讀到心裏去呢?我先讓孩子們自由讀書本上的語句,然後請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並請兩位學生畫到黑板上。結果這兩個孩子都沒有畫準確。我藉機放足時間讓他們反覆朗讀,尋找畫的不足,這下,大家情緒高漲,認認真真地朗讀起來,通過對語句的推敲,大家一起一點一點修正了圖畫,看到黑板上正確的爬山虎腳的簡筆畫,大家的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讀這段文字就更帶勁了,很多同學當堂就會背誦。

第二單元的單元主題就是“觀察與發現”,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激發觀察的興趣自然成爲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觀察的興趣不是說有就會有的,需要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就去激發出來。

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這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葉老連續用了六個動詞,把爬山虎爬牆的動作刻畫出來。原句是這樣的:“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如果單單讓學生圈出句中的動詞(觸、變成、巴、彎曲、拉、貼)來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學生能夠依葫蘆畫瓢說出來,但理解不深。教學時,我讓孩子們先讀一讀,想一想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然後圈出它爬牆的動詞;接着,我又讓他們坐在位置上一邊讀一邊用手比劃: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片;想象自己的面前就是一堵牆,先把手指肚觸着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牆面,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親身演示,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是葉聖陶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

讓孩子們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閱讀本課教學的難點。

讀過幾遍課文,我發現課文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兩自然段寫得特別具體詳細,可以作爲孩子們仿寫的範文。於是我決定重點帶着孩子們研讀作者寫爬山虎的葉和“腳”的片段,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後指導孩子們仿照原文進行小練筆的訓練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讓孩子們反覆朗讀這個片段,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寫了葉子的哪幾個方面。寫了葉子的顏色以及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鋪排,還有風吹葉子的樣子。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描寫。然後讓孩子們反覆朗讀,讀出葉的可愛和惹人喜愛。接着引導孩子們重溫作者的寫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葉子的多個方面對葉子進行描寫的。最後讓孩子們仿照原文寫個片段,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種植物的葉子。孩子們寫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沒有覺得有什麼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