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3.16W

  教學反思一: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反思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魯教版第一冊第二單元“跨越時空的美麗”裏面的一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充滿真摯情感的悼詞。在現代生活學習的背景下,學生可能接觸過類似的葬禮這樣的場合,或者直接地感受到過葬禮上悲痛沉重的氛圍,但是卻不一定接觸過與葬禮相關的特殊文體——悼詞,這與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有直接的關係。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譯文,雖然文章蘊含着深厚真摯的情感,但是由於時空差距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對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文本認知和情感體驗難度,如果教學措施與方法不當,很容易在教學過程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參與課堂積極性不高,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等問題。

我在考慮到以上情況後,上課時採用了給學生觀看了三國演義中“孔明祭奠周瑜”的視頻,同時播放傷感朗讀音樂,教師代頭誦讀等方法,營造出了一定的悲傷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課前所預定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中,表現良好,教學效果比較理想。但是在課後與其他老師交流和自我思考中,還是發現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教學患病”,疾病症狀表現

症狀表現一:忽視了預習環節,教學基礎不牢固。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預習,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效果。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沒有做好充足的課前預習,影響了對文本內容理解的深度。

在授課前一天我要求課代表佈置下了預習任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文章中出現的生字詞字音及其含義,能夠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瞭解與認識。但是課堂上進行學生誦讀這一環節時,發現有的學生文章讀得不夠流暢,對文章內容也一知半解。我想部分學生可能沒有進行認真預習,影響了學習效果。因爲語文大部分是文學作品教學,如果對課文不熟悉的話,上課效率就會低很多,由此,我在以後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課前預習,爲教學打下牢固基礎

症狀表現二:學生仍然習慣做“孤膽英雄”,合作探究,參與課堂程度還需進一步提高。

備課過程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設計,並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分難易差異,有梯度地設置了設計了不同的引導性問題,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集體探討。從實際操作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談論,並能夠提出一定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和答案。但是也有學習小組成員不能默契合作探究,應付了事;甚至有的小組貌似討論得很熱烈,但是討論得話題卻與本課教學內容無關。

症狀表現三:

在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小組成員推三阻四,不願意主動展示探究的答案與見解。這也是高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上課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夠,總是得着老師來叫,被動的參與答題。

二.“望”“聞”“問”“切”,教學問題病理診斷:

1.通過查看相關教學資料,並與其他老師交流後,我發現以上幾個問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高中學習科目多,很多學生其實對語文都不重視。他們認爲語文從小便開始接觸,過於熟悉。課堂教學內容不會有太大難度,不用預習。所以,學生上課前一般都很少做預習。歸根到底,這一問題的出現,一是對語文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二是語文觀念和學習習慣不正確。

2、上課的過程中,老師的焦點更加容易集中在表現優異的學生身上,這些學生在得到老師的評價或者讚揚後,思考也更積極,參與度也會更高。與此同時,其他學生則成爲配角,挫傷了積極性。

3、學生課堂自主性的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我覺得這與平時教師的授課模式有關係;另外,這個問題的形成和教師課堂預設較強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平時不注意培養自由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發揮小組合作探究的做用,久而久之,學生勇於表現,積極參與的花朵將會萎縮。

三.“對症下藥”,問題解決策略分析

1、“多管齊下”,科學預習

在上新課之前,應該深入學生,佈置好預習任務,對學生的課文預習目標化;或者直接上預習課,引導學生進行預習,養成課前預習良好習慣。很多學生不會預習,是因爲對預習的目標不明確。所以我覺得,指導學生預習工作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該預習什麼內容,該做什麼練習。比如讓學生掌握字音,熟讀課文。我們可以在預習課上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和誦讀。既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又有老師進行監督引導,提高預習效果和課堂教學效率。

2、立足教學實際,研究學情

任何課前的準備,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學生更好的吸收知識。所以,備課時,第一要備教學內容;第二要備學生的實際學情。老師一定要對學生學習的情況有個明確的瞭解。相類似的文章學生有沒學過,作者學生了不瞭解,學生上課哪方面比較感興趣等等,都是課前應該考慮的問題。

3、優化問題設置,體現理解層次和梯度

上課該提什麼問題,要從學生能否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發。力求用最簡單的問題,串聯起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思路。這次上課中,我的'主問題是“馬克思究竟有哪些貢獻?”。由這個問題能牽連出一串的小問題。向這類既簡單明瞭,又聯繫廣泛的問題,應該是備課是重點考慮的。好的問題的設置,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整個課堂的效率,而且對學生學習該科目的長久的興趣的建立,也非常有幫助。

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並且用他們自己的思維去接受課堂上老師想給予他們的知識,需要高超的教學技巧和藝術。老師不是課堂的主角,而應該是課堂的掌舵者,教學航船前進的動力應該來自於學生。只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能讓學生的輕鬆自由的氛圍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答問題;並在交流中領會文本的語言魅力,體驗文章蘊含的深厚情感進而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領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教學反思二: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一篇悼文,根據體裁特點及文本內容,設置瞭如下幾個問題作爲前置作業:

1、瞭解悼詞的特點。

2、馬克思對人類社會作出了哪些巨大貢獻?你如何評價他?

3、馬克思與恩格斯結下深厚情誼,他們的關係給你什麼啓發?

4、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短的人生當中,你打算如何度過?

本課教學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文本,但又有所延伸和拓展,力求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中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10分鐘的課堂討論環節,討論氣氛異常熱烈;在展示環節,學生更是積極舉手發言。但教師不能只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躍,只滿足於口頭上熱鬧愉悅的“來言去語”,應該想方設法將文本的學習體驗落到實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真正的痕跡”。力求把我們的語文課上成“紮實、平實、豐實、充實、真實”的課。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則,將文本學習“物化”爲一個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完善自我,進而完成語文素養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顧課堂運作及生成情況,感覺本課的教學存在以下缺憾與不足:

1、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揣摩不夠。

2、對於文本內容嚴密的邏輯性挖掘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