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學識都 人氣:9.12K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1

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一、激發求知慾,訓練思維的積極性。

思維的惰性是影響發散思維的障礙,而思維的積極性是思維惰性的剋星。所以,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髮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着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級《乘法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爲乘法算式。由於有乘法意義的依託,雖然是一年級小學生,仍能較順暢地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後,教師又出示3+3+3+3+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予以點撥,學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障礙性引入”、“衝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慾。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於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見過的角,當提到牆角時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認識呢?我讓學生帶着這個“謎”學完了角的概念後,再來討論認識牆角的“角”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這樣有利於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與深入探尋。

二、轉換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於年齡的特徵,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於羣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於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繫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係。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繫。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係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189裏包含幾個7,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只習慣於順向思維,而不習慣於逆向思維。在應用題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時,一方面可以從問題入手,推導出解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條件入手,一步一步歸納出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十分注意在題目的設置上進行正逆向的變式訓練。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爲幾句話。逆向思維的變式訓練則更爲重要。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重視正逆向思維的對比訓練,將有利於學生不囿於已有的思維定勢。

三、一題多解、變式引伸,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徵。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覆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啓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髮展。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

四、轉化思想,訓練思維的聯想性。

聯想思維是一種表現想象力的思維,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聯想思維的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通過廣闊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廣度,而通過聯想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題目,從敘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問題,但題目特點確與工程問題相同,因此可用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去分析、解答。讓學生進行多種解題思路的討論時,有的解法需要學生用數學轉化思想,才能使解題思路簡捷,既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又訓練了思路轉化的思想。“轉化思想”作爲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應用題解題中,用轉化方法,遷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於學生聯想思維的訓練。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2

前不久,我在602班上了一節解決問題的糾錯課。這節課不同於一般的習題講評課,它要求老師要很好地利用學生作業中的錯誤資源,通過學生的自查、互查,以及師生的齊查,來達到糾錯的目的,從而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節課由一個蘊含道理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從老漁民的故事中悟出一個道理:犯錯並不一定是件壞事!由此,讓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作業中的錯誤,並好好地利用錯誤進行自我反思。

其實,學生出現錯誤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歷,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同時,教師的責任並不僅僅在於避免錯誤的發生,還在於當錯誤發生時能夠挖掘錯誤的價值,使錯誤成爲學生成長的契機,成爲教學資源。通過這樣的一節糾錯課,讓我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了全新的認識:

1、以欣喜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室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錯誤,如何將錯誤轉化爲教學資源。當我們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是立即否定、責難?還是對學生的錯誤表示理解,並真誠地幫助學生吃一塹,長一智,讓錯誤成爲學生成長的契機?面對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若我們能夠善於捕捉,靈活處理,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對其進行新的探索與實踐,那麼學生就會在知錯、糾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夠有助於學業的成功。

2、透過表象探究錯誤的原因:

只有真正瞭解了錯誤的價值,我們才能從根本意義上去正視學生的錯誤。對於學生,錯誤是走向完善的路標;而對於教師,學生的錯誤是反饋教學的鏡子。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主要由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解題能力及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拿解分數應用題來說吧!很多學生都能夠脫口而出解分數應用題的一般方法:找想列,但是在解答時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不能正確分析出題中的數量關係,因而無法列出正確的等量關係式。本節課,通過梳理學生作業中的錯誤,促成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當面對自己的錯誤時,要先查找錯在哪,再分析錯誤的原因,後改正錯誤。

3、追本溯源減少錯誤的發生:

我認爲,採用變式訓練,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還能有效地解決學生作業的錯誤問題。例如:本節課的例1:柳樹有60棵,柳樹比楊樹少1/5,楊樹有多少棵?一些學生選擇了這種算式:60﹙1-1/5﹚=48(棵)。經過糾錯,讓出錯的學生明白,自己錯誤的根源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數量關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追問;如果要使這個算式正確,題目中的條件該怎麼改?學生經過分析,將柳樹比楊樹少1/5改成楊樹比柳樹少1/5。這種化錯爲正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很好地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

4、在反思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

在多次回顧自己作業錯誤的過程中學生會明白自己的錯誤。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並指導學生反思,即指導學生分析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這是學生參照正確方法重新審視自己思維,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反思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在不斷反思的同時,學生還能夠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如:獨立思考的習慣、校對的習慣、審題的習慣、養成仔細計算、規範書寫的習慣以及養成檢驗的習慣等等。

總之,學生的作業中出現了錯誤並不要緊,只有系統地、科學地引導,最終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3

6月3日,我和小學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說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4個蘋果爲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係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蔔換2根大蘿蔔,9個大蘿蔔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蔔。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係。

評完課出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閱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爲村完小教師,應讀什麼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小學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麼書都要讀,只會什麼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後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症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着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閱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爲,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聖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麼用。

但願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啓示。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4

《圖形的平移》是一節從概念引入的實踐型教學課,如按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概念,再大量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必然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的實質不能真正理解,而且也容易遺忘所學知識。本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在於讓學生經歷自主觀察-探究-歸納-應用的整個過程。首先,通過創設大量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然後,讓學生通過遊戲及藉助課件演示,使平移運動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從課堂反應的熱烈程度及課後的作業反饋看是比較成功的。

本節課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了課堂的互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強的參與意識,我把握住這一特點,利用參與遊戲和實物投影儀讓他們自己上臺操作,方便而又快捷實現了教學目標,又充分增強小組學生全面互動的學習頻率,也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了平移的要素與性質。

不足之處是在時間的安排上顯得倉促,最後的歸納總結草草了事,,下節課應在新課前加以總結拓展,如提出問題:平移的特徵是什麼?幾次平移的結果可以看成一次平移嗎?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移概念及性質的理解。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5

今天上了《圓柱的體積》一課,覺得比以前上得輕鬆,回到辦公室細細品味上課的過程,頗有幾分感受:

在本課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圓柱的體積該怎麼求?”時,能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根據已有的知識作出“轉化”的判斷。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學生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猜想”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開的圓柱體教具進行驗證,在討論聲中,學生獲得了真知。可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並給以科學探究方法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點上,我對學生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節課再次讓我知道了,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是我們設計教法的前提。

在引導學生解決“粉筆的體積”等這個問題時,課堂上有學生把它當作圓柱體積來求,提出:“誤差這麼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學生要求的僅是一個大約的數值,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但這種計算粉筆體積的方法可行嗎?如果我不提出疑義,也不加以說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臺的體積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後續學習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髮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懂得知識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其發展性,初步理解三維空間物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聯繫與區別,爲進一步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雖不能很快獲得結論性的知識,但卻嘗試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增進了情感體驗。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誰能說讓學生經歷這樣探究的過程,不也比獲得現成的結論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6

《梯形的性質》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關知識,並且具備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邊形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等腰梯形特徵入相關規律進行系統探索、歸納和總結,進一步學習、掌握說理和進行推理的數學方法。其中數學的分類、轉化思想都有所體現。

八年級上學期上這個階段學生基礎好,上課很積極。有很強的表現欲,通過前兩學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這個學段的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由於學生在小學已學過梯形,特別是特殊的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並且生活中抽象成梯形的物品比比皆是,所以學生對梯形並不陌生。但結等腰梯形特徵及相關規律並沒有進行系統探索、歸納和總結,因此本課教學採用“觀察——猜想——操作——證明”爲主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設計中,觀察猜想表現的是學生的洞窗察力,操作的意義在於實驗,它強化了對猜想的直覺,證明需要探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能正確運用等腰梯形的性質時行計算、推理。

2.經歷觀察、猜想、推理等過程,以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3.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4.通過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積累解決的問題的經驗。

5.通過動手實踐,相互間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同時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的探索過程。難點: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本節課根據我對新課程的理解,主要是經課前送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在數學的天地裏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的”這設計理念。整堂課着重體現探究的主線,轉化的數學思想,以學生爲主體,採用“觀察——猜想——操作——證明”爲主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設計中,觀察猜想表現的是學生的洞察力,操作的意義在於實驗,它強化了對猜想的直覺,證明需經探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新思維。

本節課我對我的設計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本節課的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添加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爲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去解決。突破的過程中我做了應有的點撥和鋪墊,讓學生回顧證明兩角相等的常用方法,研究平行四邊形時我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什麼圖形解決的,使學生有了一個大概的探究方向,不是毫無目的空泛的去憑空想象。

2.對於本節的習題設計我是本着爲本節的重點、難點的服務的原則,所以習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輔助線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梯形輔助線的引法,並且一題多變,把梯形問題放到了平座標系中,轉換了一個情境,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沒變,並和已有知識想連,讓學生覺得知識間是有密切聯繫的,要學會學以至用。

3.本節課我通過巧設問題情境,以開放、探究問題爲引線,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堅持實施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的開放式教學,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充分的展示機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穫。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創造潛力是金礦,就看教師如何去開採,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去探究:給學生一個衝突,讓學生去討論: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他們會回報你一個驚喜。

4.“梯形“是數學思想”傳授的很好的載體,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地探討,體會圖形與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關係。可以開放性地讓學生觀察、發現、驗證、說理。整體的課堂安排應該在濃厚的探索氣氛中進行。

小學數學的課後教學反思7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1.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爲本課的重點就應該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並能夠會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而這些本領的獲得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認識人民幣。因爲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爲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的甚至已經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礎上我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而課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幣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了,我就讓學生看了一下,瞭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介紹市面上流通較多的版本。學生介紹的很好,不僅能說出看到人民幣上的數字和單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還能說出爲了防僞上面還有水印,還可以怎樣來識別真幣和假幣等等。

學生在介紹的時候很積極主動,儘管他們介紹的內容有的甚至與本課無關,但是內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還不瞭解的,讓學生來唱主角,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學相長。

2.可以發揮小組活動的優勢,解決問題。

做一做中有一個練習是給學生3種人民幣,問學生拿出5角,可以怎樣拿?這道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而學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換成5個1角和幾個2角,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這裏我就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後再和同桌交流,最後到4人小組裏說一說,那樣效果會好一些的,讓學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讓學生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後,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可以比較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獲得更多的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路。最後全班總結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對於這樣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啓發,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不能怪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