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學反思案例

學識都 人氣:5.27K

導語: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教學反思案例,歡迎參考!

高中教學反思案例

【篇一:高中教學反思案例】

作爲一名教師,自然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時,它更是體現和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的最佳途徑。正因如此,任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要經常接受校內外領導、同事的聽課調研、視導和選拔。於是,彙報課、研究課、示範課、優質課等等應運而生。

筆者作爲一名資歷甚淺的青年教師,在短短几年的教學工作生活中,也經歷了各種彙報課、優質課的磨練,並從中不斷總結出了一些心得,業務水平亦得以提升。在此,欲將自己的一點拙見提出,與廣大青年教師共勉。

時間證明:在多數情況下,青年教師精心準備的‘精品課’都能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確可稱之爲‘優質課’。但也有爲數不少的老師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其中,除去知識儲備,業務素質之外,更多的教師擺在自己的心理戰術上,記得張潔在 《我的四季》一文中曾對自己的過失捶胸頓足,那青年教師如何讓自己的優質課亮起來,而不至於湮沒無聞呢?

首先,我們該找到自己的薄弱點,更確切地說,是心理弱點。

青年教師剛剛離開校門,走上教學崗位,滿腔熱情,總嚮往海闊天空,能有一番大作爲,一味的夢想得到一個好結果,恨不得馬上脫穎而出,得到領導的賞識,學生的認可。但正是由於這種求勝心理過急,期望值過高,所以,一開始就給自己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躑躅而行。在這種心理壓力下,我們往往刻意的表現自我,‘用一節完美無缺的課展示自我’似乎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然而,青年教師本身教學經驗不足,當接到聽課通知後,聽說很多領導聽課,頓感焦慮、害怕,尤其是期限非常短時,更是擔心‘砸鍋’,手足無措,開始處於一種緊張、懼怕的心理狀態下。

聽課時,若一切順利尚可。但假若突發事件來臨時,青年教師便頭腦失靈,不知如何應對,立馬有‘全盤皆輸’的想法,以致影響自身水平和創造力的發揮。更有甚者,會產生‘破罐子破摔’之念。此時的課堂便會變得沉悶、紊亂,而教師的表情也會頓時轉陰,情緒低落,從而導致整堂課的失敗。而在心理上,一次的失利讓他變得越來越在乎他人的評價,給自己蒙上一層陰影。一旦面對聽課者,往往就自慚形穢。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自己處於自己所鋪設的陰影之中而不能自拔。

那麼,青年教師究竟應如何把心裏調適到最佳狀態,以使自己的課成爲真正的優質課呢?

首先,應該認真研究自己,學會發現自己的長處,挖掘自己的長處,用自己的優勢樹立信心。但前提是必須具備較硬的業務素質和知識儲備。平時,應多向老教師請教,多聽課,也多請別人聽自己的課,評自己的課,博採衆長,爲我所用,不斷髮現問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切記閉門造車。有豐富的知識做後盾,我們方可指揮若定,而不至於方寸大亂。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接到聽課通知時,我們要坐下來,靜下來,認真備課。在研究教材、分析學情、翻閱相關資料的同時,不妨權衡下例問題:用哪種教學思路?採用什麼教學手段?有無必要試講?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鎮定自若。

課堂是我們的舞臺,而不是行刑之處。在這舞臺上,我們可以盡情地把一個光芒四射的自我展示給學生、領導和同事。既然我們有自己的長處,就不要羞於示人,而要讓它亮起來,成爲你最耀眼的地方。

但是,一個教師,無論備課多麼細,都不可能得到每一位聽課人的認可,課堂上也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其實,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師生交流過程,整個過程受各種因素影響,難免出現不盡人意之處,這是正常的。當突發事件來臨時,一定要沉着、冷靜,注意自制和靈活控導。那種因小失大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重要的是,我們要以此爲戒,結合實際,認真反思,對症下藥,讓自己能收放自如,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注意教學改革,讓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成爲真正的優質課。

當然,以上冗言僅僅是筆者作爲一名青年教師的一家之言,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篇二:高中教學反思案例】

新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雖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爲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佈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衆,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爲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後,學生代表發言,“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作爲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爲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可是,在熱熱鬧鬧的`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的合作。

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纔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

其次,“交流”應涵養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爲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髮展過程。

再次,教師用的讚賞不能太多太濫,有的老師不考慮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僅爲了活躍課堂氣氛就讓學生鼓掌。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學生的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爲主的原則,纔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